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她已逝世二十四年,曾凭样板戏声名鹊起,妹妹亦为京剧表演艺术家

更新时间:2025-10-27 19:01  浏览量:2

李慧芳的原名叫李淑棠,她是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长大的。

那会儿是个乱哄哄的岁月,北京的胡同里头到处都是巷弄,但梨园的戏曲声早已成为每家每户心头的梦想。

她爷爷是个老戏迷,总会拉着小丫头坐在炕头上,听那留声机放的《空城计》,一边哼哼唧唧地教她记调子。

六岁那会儿,家里日子过得挺紧,爸爸跑出去挣钱,妈妈一人拉扯着姐妹弟弟们,祖父就带着她去街上唱歌卖艺。

那小女孩穿着破旧的棉袄,拉着嗓子唱起“借东风”那段,换来了几枚铜板,算是凑点家用。

九岁那会儿,李慧芳拜了李玉龙和宋继亭为师,正式开始学习老生的艺门。

那会儿啊,天一亮就开始吊嗓子、翻跟头、练把式,一整天下来腰都酸得不行,腿也酸得不行,但她还是咬着牙坚持下来。

当时她才十三岁,就第一次登场,在上海的一个小剧场里唱《空城计》。虽然扮演诸葛亮的小身板还挺嫩,但那份沉稳的神气,早就让台下的老票友们点头认同。

紧接着出演《群英会》和《一捧雪》,她演得挺像样的,慢慢在剧团里站稳了脚跟。

1946年,她跑去上海,和京剧大师周信芳合作,演了《四进士》和《徽钦二帝》。

周老先生听她试嗓,夸她说:“小嗓不错,圆润有韵味。”然后建议她改唱旦角。

这番话真是如醍醐灌顶,她果断拜了程玉菁和赵桐珊为师,专攻青衣和花旦。

正是因为这“半路出家”,她的戏路越走越广,不只是青衣和花旦,还能兼演刀马旦,甚至还能回过头来演老生和小生,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杂家”风格。

到了上世纪40年代末,李慧芳已经成为上海滩上当之无愧的热门人物。

在上海天蟾舞台上,她一登场就演《战太平》,前边扮花云,换到后面又变身老旦,观众们都看得津津有味,盯得不肯眨眼。

那会儿她的扮相挺俊俏,腰腿功底也特别扎实,一场戏下来,汗水把戏服都打湿了,可她总能以一个干净利落的动作亮相,把全场的掌声都引得雷鸣似的。

1950年,她带领苏州开明京剧团,主演了《凤还巢》和《宇宙锋》,票房非常火爆。

两年之后,新中国成立,戏曲界经历了一场大变动。

她响应号召,加入了总政京剧团,跟着剧团一块奔赴朝鲜前线,为志愿军送去慰问演出。

那时候,战火弥漫,舞台也很简陋,她唱起《穆桂英挂帅》,嗓子里满是真情实意,带着家国的感触,战士们听了以后都忍不住流泪了。

回国之后,她被调到了中国京剧院,落户北京,到了1960年,转到了北京京剧团。

事业达到顶峰的时期,基本上就是五六十年代那会儿的样板戏黄金时代。

那会儿正是京剧改革最火的时期,李慧芳简直得心应手。

她演过的剧目挺多的,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

她的演艺范围挺广,不管是文戏还是武戏都能胜任,无论是传统戏还是现代戏都游刃有余。

老生的戏有《黄金台》和《辕门斩子》,而旦角的戏目则包括《四进士》和《徽钦二帝》……

小生的剧目有《门子楼》和《群英会》,连台本戏《三门街》和《西游记》她都能演得自如得很。

真是厉害,她的“双出”绝活特别出彩,在《四郎探母》里头,前段扮演公主,转身换装变成杨四郎,瞬间切换,搞得观众都分不清到底是戏里的角色还是台上的演员。

《吕布与貂蝉》也是这样,前面扮貂蝉时那笑容娇媚,气质柔和,转身变成吕布时那英姿飒爽,气宇不凡,一人演两角,真是绝妙绝伦。

在现代戏上,她也展现了不少精彩片段,比如《洪湖赤卫队》和《雪映古城》这两出戲。

除了京剧以外,李慧芳还涉足话剧和影视戏剧,显示出她多方面的才艺。

在1950年代,她曾出演话剧《杨贵妃》,担任女主角,那种刚柔并济的演绎,曾让上海的影坛人士刮目相看。

漫画家李滨声回忆,有一次聚会中,刘琼先生提到:“在话剧舞台上第一个扮演杨贵妃的,就是李慧芳。”

她把贵妃那万种风情演得栩栩如生,丝毫不逊色于专业话剧演员。

在电影《吕四娘》中,她身穿青衣,舞剑动作轻盈灵动,打戏中的身法利索干脆,文戏里又展现出细腻的情感,引人入胜。

提到婚姻,李慧芳的私生活就像她的后台换装似的低调得不得了,从来不搞什么炫耀。

资料里很少提到她丈夫的名字,就仅知道她曾经过着平稳的家庭生活。

那会儿,戏曲演员们都觉得“戏比天大”,她把大部分心思都放在了舞台上,婚姻就像个温暖的港湾,静静地守着。

李慧芳的故事里,怎么能少了她的妹妹李丽芳呢?

这对京剧界的“姐妹花”,可是梨园里的一段佳话啊。

李丽芳出生于1932年,比她姐姐小了8岁,从小就在姐姐的庇护下长大的。

她从12岁开始跟李慧芳学习戏曲,师从新丽琴、程玉菁和陶玉芝,主要钻研青衣这个行当。

她16岁就开始登台演出,两年后就成了头牌,在上海天蟾舞台上表演得可谓风采尽显。

她的角色走得比姐姐还不算丰富,但青衣的唱腔细腻动人,朴实中带着力道,经常出演《佘赛花》《穆桂英挂帅》《吕布与貂蝉》《花木兰》,每次登场都成了台柱子。

1951年,她和谭元寿、张鸣等人一起成立了实验京剧团,第二年又加入了总政京剧团,随团赴朝慰问演出。

回到国内后,她调入中国京剧院四团,1958年响应“支边”号召,前往西北地区成立了宁夏京剧团。

那段时间,她算是名副其实的“垦荒人”,在戈壁滩上搭起戏台,满脸风沙,却用歌声表达了《杜鹃山》的那份豪情壮志。

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演出,她主演的《杜鹃山》作为压轴在北京上演,唱腔比起京城的剧目还要精彩,获得了众人的热烈掌声。

李丽芳的最高峰是在1967年,调到上海京剧院,出演现代京剧《海港》的女主角方海珍。

这部戏算得上样板戏的经典代表,她饰演的方海珍,展现了渔家女那份坚韧不拔和忠心耿耿,唱腔非常有韵味,生动动人。

尤其是那段“忠于人民忠于党”,气势磅礴,感情如潮水一般汹涌而出,被称作“空前绝后”的巅峰之作。

1972年,《海港》变成了彩色片,她的声音在海内外传扬,影响了几代人。

退休以后,她也不清闲,积极带徒弟,教年轻人练嗓子、领悟角色。

她的表演,总让人觉得特别接地气,真情流露,不浮夸,却直碰心坎。

可惜的是,李丽芳比姐姐先走了。

她在2002年4月29日离开人世,享受了70岁的生命。

那年,李慧芳听到消息后,悄悄地在家里唱起了《荒山泪》,泪水夹杂在歌声里,表达着姐妹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

妹妹走了九年,姐姐紧随其后,两人共同创作的《菊苑双葩》,如今已变成永远的回忆。

李慧芳年纪渐长时,成了戏曲圈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革过去之后,她抛开旧怨,投入到传统戏曲的复兴工作中。

到1979年,北京京剧团又把《逼上梁山》搬上舞台,她作为其中的导演之一,亲自指导身段,帮着年轻演员克服难关。

在80年代,她演出了《洪湖赤卫队》,虽然年纪已经过了花甲,但走台步依旧稳当。

到了90年代,她指导梅葆玖、谭元寿等后辈,还把“杂家”的技巧传授给他们。

在2011年1月的时候,她拿到了第五届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谁料到仅仅半年之后,疾病夺去了她的生命,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7岁。

在告别的那天,梨园的同行们一块儿聚在八宝山,吴江院长还提起:“她文武双全、演技出众,一辈子都献给了戏剧。”

如今她的音色和身影,已经变成录音里反复回荡的经典片段。

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传统国粹依旧不过时,得有人一代代传承下去。

曾经,她和妹妹一同站在舞台上,兄妹情义深厚,艺术携手共进。如今人已离去,台上空荡,但那激昂的“忠于党”声,仍在心头萦绕。

京剧圈的后辈们接过了她们的戏服,继续演绎,或许这才是最真切的怀念方式。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