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到底是不是京剧?巴金疑惑:为何那么多人对其大吹大擂?
更新时间:2025-10-27 19:31 浏览量:3
样板戏,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 “革命样板戏” 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作品丰富多样,像京剧《智取威虎山》,以其扣人心弦的剿匪故事、精彩绝伦的唱段和出神入化的武打场面,展现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智慧;《红灯记》通过李玉和一家三代为保护党的密电码与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彰显了革命家庭的坚定信仰;《沙家浜》则以抗日战争时期江南水乡为背景,描绘了新四军伤病员与当地群众共同抗击日伪军的传奇,其中 “智斗” 一折更是脍炙人口 。此外,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也在样板戏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将西方芭蕾舞与中国革命题材巧妙融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样板戏与京剧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艺术形式的传承角度来看,样板戏对京剧传统技艺的继承是多方面且深入的。在唱腔方面,京剧的西皮、二黄等经典声腔在样板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以《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段《雄心壮志冲云天》为例,其采用了二黄唱腔,旋律雄浑激昂,节奏稳健有力,既保留了京剧二黄唱腔的深沉醇厚,又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将李玉和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京剧唱腔的运用,不仅使唱段富有京剧的韵味,更让观众在欣赏时能够感受到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身段表演上,京剧的程式化动作在样板戏中也有着明显的体现。如《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 “打虎上山” 一场,杨子荣的出场亮相,那稳健的台步、有力的手势以及挺拔的身姿,都是京剧身段表演的典型体现。他在舞台上的一系列动作,如勒马、挥鞭、转身等,既符合京剧的程式规范,又生动地展现了杨子荣骑马驰骋在林海雪原的英勇形象。这些身段动作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念白方面,京剧的韵白和京白在样板戏中同样被巧妙运用。韵白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样板戏中增强了台词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而京白则使角色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在《沙家浜》中,阿庆嫂与刁德一、胡司令的 “智斗” 一场,阿庆嫂的念白既有韵白的机智沉稳,又有京白的灵活多变,通过念白的运用,将阿庆嫂的聪慧、勇敢以及与敌人周旋时的巧妙应对展现得入木三分。
样板戏在继承京剧传统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大胆地融入了创新元素,使其在表现形式上与传统京剧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西洋音乐元素的引入是样板戏的一大创新之处。在传统京剧的伴奏中,主要以京胡、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为主,而样板戏则将西洋管弦乐队引入其中,形成了中西乐器混合编队的独特风格 。以《红色娘子军》为例,其交响乐伴奏不仅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为芭蕾舞剧营造出了宏大的场面和强烈的戏剧氛围。在 “练兵舞” 等场景中,交响乐的激昂旋律与演员们刚健有力的舞蹈动作相得益彰,展现出革命战士的英勇风貌。这种创新的音乐表现形式,使样板戏在音乐上更加丰富多样,也更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动作套路方面,样板戏打破了传统京剧程式化动作的束缚,融入了新的动作元素,使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表现工农兵形象时,样板戏采用了更加写实的动作,如工人的劳动动作、战士的战斗动作等,这些动作更加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职业特点和生活状态。在《海港》中,演员们通过模仿工人装卸货物的动作,展现了码头工人的辛勤劳动和团结协作精神,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力量。
舞台布景的创新也是样板戏的一大特色。传统京剧的舞台布景较为简洁,多以虚拟的方式表现场景,而样板戏则引入了更加具象化的舞台布景,通过灯光、道具等手段,营造出更加真实的场景氛围。在《智取威虎山》中,通过逼真的雪景布景和灯光效果,展现出了林海雪原的壮丽景色,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增强了戏剧的代入感和观赏性。
巴金在《随想录》中毫不避讳地表达了对样板戏的质疑与批判,他直言样板戏从本质上说是一批宣传片,完全忽略了艺术性 。在他看来,样板戏被深深地烙上了政治的印记,成为了一种纯粹的宣传工具,失去了艺术应有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巴金认为,真正的艺术应当是源于生活、反映人性、引发共鸣的,而样板戏却背离了这些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在样板戏中,巴金看到的是被高度理想化、甚至是被神化的人物形象,他们缺乏真实的人性和情感,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符号而存在。比如,在一些样板戏中,英雄人物被塑造得完美无缺,没有丝毫的缺点和弱点,他们的行为和言语都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寓意,这种 “高大全” 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眼中是空洞而虚假的,无法让观众产生真实的情感共鸣 。
从个人经历来看,巴金在特殊时期遭受了不公的对待。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样板戏的旋律无处不在,成为了他痛苦记忆的一部分。每当他听到样板戏的声音,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那段惨痛的过往,心中充满了恐惧和厌恶。这种强烈的心理关联,使得巴金对样板戏产生了本能的抵触情绪 。
样板戏究竟是不是京剧,这一问题的答案并非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样板戏与京剧有着深厚的渊源,它继承了京剧的诸多传统艺术形式,但又在多方面进行了创新,使其在表现形式和内涵上与传统京剧有所不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现象。
巴金对样板戏的质疑,反映了艺术与政治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复杂纠葛,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文艺作品的本质和价值。而从多方视角对样板戏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样板戏既有其不可忽视的艺术成就,也存在着受历史局限的问题。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以客观、全面、辩证的态度看待样板戏。既要肯定其在艺术创新、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积极贡献,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也要正视其历史局限性,避免重蹈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