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命定·乌龙院》揭幕2025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
更新时间:2025-10-26 13:44 浏览量:1
10月24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与国家京剧院联合主办的2025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在北京人民剧场开幕。2025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是西城区人民政府与国家京剧院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密切合作、共同深化“京剧发祥地”系列文化品牌活动的切实举措。“群英会”已成功举办两届,来自全国的21家参演团体,呈现了25台立意新颖、风格各异的小剧场剧目,并开展40场深入基层的公益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当晚,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负责同志;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郭洁;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靳真,党组成员、副局长孙丽莉;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党委书记魏丽云,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勇群;2025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代表等出席。
2025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在汲取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作品,严格遴选出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创新性的精品佳作。参演单位覆盖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武汉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京剧院、上海戏剧学院、聊城市京剧院、淮安市戏剧人剧社、北京京演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等全国多家艺术院团、院校、企业,展演剧目包括《杜兰朵公主》《四重境》《丰子恺》《东方朔》《命定·乌龙院》《双梦记》《郑和》《开市大吉》《超级外卖》《珍珑棋局》《狂人日记》,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各异,充分展现了当代小剧场京剧在艺术创作上的多元探索与创新突破。
本届活动期间,剧院将同步举办为期2个月的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艺术展,系统展示项目成果,并设置互动寄语区,多维度直观呈现“群英会”项目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为观众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将举办公益活动30场,组织国家京剧院青年文艺小分队及各参演单位深入基层,开展“经典零距离”惠民演出、“京韵飞扬”校园文化日及“银龄国粹”老年公益行动,为人民群众搭建更多接触京剧艺术的平台,践行“艺术为民”;还将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在西城区大吉巷商圈推出为期半个月的“中国京剧”IP主题展览,并设计开发“群英会”系列文创产品,推出“群英会艺术之旅”文旅套餐及“戏韵下午茶”主题餐饮合作等特色内容,构建观演、游览、消费一体化的文化体验,进一步拓展京剧艺术在当代生活中的传播维度,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表示,2025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展演,不仅是一场艺术盛会,更是一次以“守正创新”为核、聚力青年创作的生动实践。剧院拓展了遴选视野,深度挖掘青年力量,助力他们实现“舞台梦”“主角梦”,来自国家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武汉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戏剧学院等院团院校的新锐艺术家们,将携《杜兰朵公主》《四重境》《东方朔》等11部优秀剧目,以澎湃的灵感与创新的表达,展现传统戏曲在当代的活力与新生,展演将持续一个月,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国家京剧院组建青年文艺小分队,在群英会期间,深入西城区各机关、企业、校园和社区开展30场公益活动,推动京剧艺术普及,让京剧艺术如春风化雨,浸润心灵。
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靳真表示,近年来,西城区致力于打造“京剧发祥地”文化品牌,在国家京剧院等各方支持下,通过系列举措助力西城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2022年,西城区人民政府与国家京剧院签署战略协议,旨在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在央地合作与文旅融合中探索新路径,共促京剧艺术的传播与弘扬。作为央地协同的重要载体,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已办至第三届,持续朝着“文化惠民、艺术普及”方向推进。活动品质、剧目质量与影响力不断提升,推动专业艺术资源与区域文化深度融合。今年,更是将戏曲元素融入日常场景,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让京剧触手可及、更加贴近群众。京剧在200余年发展历程中,从未停下与时代融合的脚步。弘扬京剧艺术、传承文化精髓,是双方共同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未来,将继续与国家京剧院携手,搭建亲近国粹的平台,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将“京剧发祥地”的历史底蕴转化为滋养人心的文化力量,让京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随后,锣鼓声响,由武汉京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演出的《命定·乌龙院》拉开帷幕。该剧由京剧名家刘子微出任艺术总监,青年编剧张丞执笔改编剧本,独立导演胡翰驰执导,武汉京剧院青年创作人才李昕担纲作曲与唱腔设计,青年骨干刘思秀、程亮、吴阳领衔主演。《命定·乌龙院》在传统剧目《乌龙院》基础上大胆创新,演员唱念做打俱佳,现场气氛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