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艺评】戏曲创新要守住剧种的“魂”
更新时间:2025-10-24 13:58 浏览量:4
戏曲一创新,就容易“变味”?这个困扰戏曲界问题,答案究竟在哪?
回顾历史,关于戏曲继承与创新的争论从未停止。上世纪五十年代,豫剧《刘胡兰》被指改革过猛,被称作“豫剧歌”“自由梆”。八十年代,流行歌曲、外来剧种元素,甚至电子琴、架子鼓全上阵,结果“戏味”淡了,“歌味”浓了。进入21世纪,伴奏的交响化,演唱的歌剧化,地方方言的明显弱化,剧种之间的同质化……又成为地方戏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每一次创新,都伴随着新的质疑。
如何既保持剧种的灵魂韵味,又焕发出时代的崭新光彩?答案就在一次次关于“像”与“不像”的争论中,以及艺术家们的不断反思与超越之中。
比如黄梅戏《徽州女人》,面对“不像黄梅戏”的质疑,作曲家强调,核心唱腔的改变是为了深刻表达人物内心、从传统唱腔里重新结构的新腔。再比如豫剧《香魂女》,明确提出“固本求新”的创作理念,新元素要化入豫剧,而不是把豫剧变成别的剧种。
最近的爆款豫剧《妇好》也是一个典范。作曲家从陈派名剧《宇宙锋》里,摘出经典乐句,然后通过倒影、逆行、拍位移动等现代手法,把它派生、变奏出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听起来既传统又富有新意,因为它的“根”没变,“魂”还在。
所以,地方戏创新的关键,不在于“变什么”,而在于“守什么”“怎么守”。只要守住了“核”,守住了“神”,守住了“本”,守住了“根”,守住一个剧种最独特的个性,就会万变不离其宗。
(内容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5日16版《地方戏:守住独特个性就会万变不离其宗》;作者:李红艳,系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剧协理论评论专委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