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他是京剧谭门优秀架子花脸,为培养人才,把后半生奉献给了大西北

更新时间:2025-10-24 13:43  浏览量:4

原标题《谭世英:京剧谭门第四代优秀架子花脸和教师》

在中国京剧的历史舞台上,有这样一位不寻常的人物,他出身于京剧世家,出科于富连成,参军担任京剧教员,从繁华的京城来到偏僻的塞上江南银川,为培养京剧人才呕心沥血,最终长眠于贺兰山下。他,就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教育家谭世英。

谭世英(谭豫武)原籍武汉江夏,1918年生于北京,出身于京剧世家。他的曾祖父谭志道,祖父谭鑫培,父亲谭嘉瑞,他在11个叔伯兄弟中大排行老十。

谭鑫培率先在京开创了中国京剧中的第一个门派——谭派,创造了中国京剧史上“无派不学谭”的奇迹。

谭世英的父亲谭嘉瑞是谭鑫培的次子,小名叫七儿,字海清,原习武丑后操琴,曾在内廷承差,常年为父亲伴奏,人称“谭二”,谭鑫培所灌唱片大部分都是由谭嘉瑞操琴的。1905年秋,谭鑫培在丰泰照相馆拍摄我国第一部无声黑白电影《定军山》时,琴师谭嘉瑞和他的搭档为谭鑫培伴奏。这部电影虽然是无声电影,但在拍摄时,谭鑫培出场同样需要演唱和乐队伴奏。

谭世英的大爷谭嘉善(武老生)、三叔谭嘉祥(青衣花旦改小生)、四叔谭嘉荣(文武老生)、五叔谭嘉宾(谭小培,老生)和义叔杨嘉训(杨小楼)都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他的大姑谭氏嫁给了京剧表演艺术家夏月润(武生),老姑谭萃珍嫁给了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又寰(老生)。

谭世英的叔伯哥哥谭豫义(武生)、谭豫礼(武生)、谭豫信(武生)、谭豫升(谭富英,老生)、谭豫章(谭盛英,武老生),哥哥谭豫德(老生),大姐夫吴彦衡(武生)、三姐夫吴润衡(武生)和妹夫郭元汾(净)都是京剧表演艺术家。

四人照依次是:大哥谭豫德,大姐谭淑诚,本人谭世英,四妹谭淑英

谭世英的长子谭韵杨(武净)、三子谭少英(净),在父亲的影响和京剧艺术的熏陶下,都成长为京剧表演艺术家。他的第四个女儿谭明珠在宁夏京剧团工作,负责舞台服装。

说到昔日谭门女人为什么没有从事梨园行当的,据谭世英的长女谭凤茹(宁夏原文化厅电影处处长,已退休)说:“我从小喜爱京剧,但谭家女人不许唱戏,这是祖辈立下的规矩。谭门女眷们因有遗传基因并受家庭熏陶,大都能像模像样地唱上好多段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对艺术的追求谭家人是一致的。”

过去年间,在北京有不少京剧科班,如四箴堂科班、小荣椿科班、富连成社、崇雅社、斌庆社、荣春社、鸣春社、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等等,他们为京剧界培育了无数名家名角儿和京剧教师。例如,成立于1950年的中国戏曲学校(如今的中国戏曲学院)曾聘请了一批京剧名家担任教授,其中有“八大教授”之一的谭小培。

在这些京剧科班中,其中的富连成(前期称“喜连成”)由吉林商人牛子厚出资,京剧演员、戏曲教育家叶春善筹办,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北京虎坊桥正式成立,办学整整44年,是北京办学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培养京剧人才最多的京剧科班,成为京剧界培养人才的一面旗帜。富连成招收学生没有定期,只收男生,随到随考。富连成成立以来先后培养了700多名京剧各行人才,其中很多都是成家立派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优秀流派传承人、著名的配演和京剧教师。

富连成有个规矩,那就是不收名家子弟。谭鑫培是远近闻名的伶界大王,富连成自然不收他的后代。谭门第一个坐科富连成的是谭世英的叔伯哥哥谭富英。为此,谭富英的爷爷谭鑫培,父亲谭小培父子曾经专门找富连成社长叶春善协调,并约法三章,这才让谭富英坐科富连成。因此,谭世英坐科富连成就十分顺利。

民国十五年(1926年),时年9岁的谭世英在他五叔谭小培的带领下,坐科富连成,并为他签订了《坐科关书》,从此,谭世英正式取得富连成社学生的资格。

叶社长对谭小培说:“科班里教戏虽说论行当,但每个学徒无论生、旦、净、丑都得学,都得懂,以后能成就什么,就看豫武的造化了。”

谭世英原名谭豫武,他进入富连成时,正好排在“世”字科这一科,师父便给他起艺名谭世英。

富连成的老师教学延续了戏班的教学方案,形体课、唱腔课……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苦练。

比起其他京剧科班来,富连成老师的不同之处就是只教戏,不演戏。富连成十分重视演出实践的效果,要求学员尽早登台,不论表演什么角色,都要利用演出机会熟悉舞台,达到“以演代练”的目的。富连成的学员们一边学戏,一边演戏。他们每天学戏和演戏的时间都在16个小时左右。

坐科富连成的谭世英,既要学唱腔,又要学身段,耳朵和眼睛一刻也不能休息,每次累得倒在床上就睡着了,结果半夜醒来,突然想起来还有一个身段没弄明白,于是就从床上爬起来,到屋外摸黑儿练功。

富连成等科班有句老话:“要问够不够,先学三十六”,意思是学员练功学艺,至少得学会三十六出戏,才能正式登台。“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学员学习时全靠师父口传心授、死记硬背和苦练。在这方面,比起同科其他学员,谭世英是进步最快和登台演出最早的学员之一,深得师父和社长的喜爱。谭世英14岁那年和同科学员沙世恭参加了科班演出的《珠帘寨》,谭世英饰演周德威,沙世恭饰演李克用。他们的演出,受到叶春善社长、师父和观众的称赞。演出结束后,叶社长叫人把他们俩传唤到跟前,每人给了一个红包,以示奖励,俗称“小份儿”。

谭世英(左)14岁在科班演出《珠帘寨》饰演周德威,沙世恭(右)饰演李克用

在学戏,特别是演出中,谭世英学会了临场应变,临时补台等戏场常事儿,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参加演出更是得心应手,戏越演越顺,戏路越演越宽,演技越来越好。

坐科富连成的谭世英,先向孙盛文学习架子花脸,又向刘喜义、王连平学习武花脸。富连成规定,学员出科后还要尽几年义务,这一规定一直延续到富连成解散。富连成坐科年限一般为7年,谭世英15岁出科后,又拜师刘硕亭,继续学习深造,同时尽义务。19岁那年,因戏路子宽,演技精湛,人品又好,谭世英被留在富连成科班任教,这种情况在富连成是不多见的。

他30多岁的时候,成为部队文艺工作者。说到谭世英参军,那是1949年2月,谭世英和堂侄儿谭元寿(谭富英的长子)到天津杨柳青演出时,碰到他的学生樊元吉,经学生介绍,谭世英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脱下便装换上军装,便装让谭元寿给带回京城的家里。谭世英穿上军装顾不上回家就随大军南下了,在湖南军区政治部京剧团担任导演、演员和教员等职务。

谭世英于1952年初转业回到北京后,就在张君秋剧团演戏。同年7月,谭世英又穿上军装,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文工团京剧团(简称总政京剧团)担任演员和教员。总政京剧团成立后,吸引了一大批久负盛名的京剧人才先后进入剧团,其中有谭世英的堂侄儿谭元寿、妹夫郭元汾、学生高长清等。1954年年底,剧团又迎来了西南军区京剧院五十多名演职人员,其中有谭世英的堂侄儿谭喜寿(谭富英的三子)、学生殷元和、张元奎等。

总政京剧团名角儿荟萃,技艺精湛、作风过硬,成为全军级别最高的京剧团。在该团的名角儿中有李鸣盛、李丽芳、班世超……还有谭世英、郭元汾、谭元寿、谭喜寿以及谭世英的学生殷元和等。

总政京剧团除了在国内参加慰问部队等演出,还多次担当使命参加出访演出。1955年11月,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将总政京剧团移交给国家文化部,全团120多名演职员便集体转入地方。随后在总政京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京剧院第四团(团址设在北京宣武门内大街238号),受文化部和总政治部的双重领导。中国京剧院第四团虽然行政隶属关系变了,但肩负文艺外交的使命和为部队服务的职责没变。

中国京剧院第四团成立后,谭世英继续担任演员和教员。

中国京剧院四团1958年酬教纪念

中国京剧院第四团从成立那天开始便在京城的剧场演出。除演出传统剧目外,还公演了一些新编历史剧,如《武大郎之死》(谭世英扮演武大郎)和《北京四十天》《赚唐营》等,这些新编戏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提升了中国京剧院第四团的社会影响力,广大观众亲切地称呼该团为“老四团”。

谭世英在富连成、总政京剧团和“老四团”教的学生很多,他从不让学员叫他师父什么的,而是让学员统一喊他教员。他教过的学生中有不少出类拔萃的,比如著名花脸演员殷元和、张元奎、方荣翔、高长清、王长青、义维华、梁嘉禾、叶盛富……

谭世英边教学边登台演出,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不断积累经验,用于教学和演出。1981年,谭世英离休后,受聘山东省艺术学院教授京剧期间,他的学生,著名花脸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特意来拜访并留言:“敬爱的谭世英教员留念:我怎么也忘不了,时常想起我童年时在北京,您给我说的开蒙戏《黄金台》中的伊立。今天在济南,时隔四十年重逢。您的学生:方荣翔。八一年四月。”

1958年6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任命刘格平(回族)为主任,时任国家民委副主任马玉槐(回族)调任副主任。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刘格平当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马玉槐(回族)等当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

马玉槐在担任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兼市民委主任)和国家民委副主任期间,经常带领“老四团”出国慰问演出,对全团上上下下都很熟悉。尤其是“老四团”演职人员吃苦耐劳的精神,雷厉风行的作风,一丝不苟的态度,特别是精湛的演技,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支援和发展宁夏的文化艺术事业,自治区成立前夕,在刘格平的支持下,马玉槐赴京向中央提出申请,请求把中国京剧院第四团调入宁夏,支持大西北戏曲事业发展,丰富西北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申请很快得到中央批准。

1958年9月19日,这是谭世英一家人最难忘的日子,他们和“老四团”的演职员及其家属300多人(包括学员队40多名十来岁的学员)响应中央号召,来到北京永定门火车站(北京南站),登上开往宁夏银川的专列,告别前来送行的中国京剧院院长梅兰芳等院领导,告别自己的亲朋好友,告别首都北京,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银川。

谭世英夫妇

当时,“老四团”凡是结婚成家的演职员都是“倾巢而出”,其中有唱架子花脸的谭世英全家,还有谭世英的堂侄儿谭喜寿全家、妹夫郭元汾全家和学生张元奎全家等。

在没有任何建筑物的银川车站,马玉槐副主席特意派来几辆大轿子车和拉物品的“小嘎斯”车迎接大家。“老四团”到银川后,吃住等一切还没有安排停顿,大家就化上妆,穿上戏服,上街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的宣传活动……随后于宁夏的第一个中秋节,在银川银光剧场连续三天晚上举行了首次公演,有《三岔口》《武松打店》《雁荡山》等十几个“老四团”常演的招牌剧目,30多名主要演员参加了演出,其中有谭世英、谭喜寿、郭元汾、殷元和、张元奎、高长清等。“老四团”始终保持了军旅京剧团别开生面的演出习惯,仍然以武戏《雁荡山》压轴。这部戏刻画的人物武艺超群,气概不凡,能激发军民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正式成立后,中国京剧院第四团彻底告别旧名,改换了新称——宁夏京剧院。“老四团”虽然从国家级院团“降”到了地方级,但演出质量丝毫没有降低,演员还是那批知名度很高的精兵强将,仍然是阵容坚实,行当齐全,剧目丰富,技艺精湛,作风严谨的京剧院团。1962年4月,宁夏京剧院撤院建团,分为宁夏京剧团一团、二团和学员队。1966年,宁夏京剧团二团改为石嘴山市(矿区)京剧团,并于1979年10月与宁夏京剧团一团重新组成宁夏京剧团。谭世英到银川后,一直在宁夏京剧院(团)继续担任演员和教员。

谭世英是大家公认的好演员和好教员,在演戏中,他从来不分什么主角儿和配角儿,大花脸、小花脸……只要需要,他什么都演,甚至甘当人梯;在教学方面,他逐渐把主要精力用于京剧教学,致力于传承京剧艺术,培养京剧人才。

谭世英和他的学生方荣翔(化装包拯者)、康万生(右一)等合影

50多年来,谭世英在京剧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京剧人才。1981年,谭世英离休后,先后受山东省艺术学院和兰州艺术学校等艺术院校的聘请,专门教授京剧,一直到因病卧床,不能继续教学。他教的学生遍布祖国各地和海外,有许多人已经成为京剧院团的骨干和京剧名家。

1987年5月15日,谭世英因病在银川逝世,骨灰安放在宁夏八里桥革命烈士公墓。在谭世英的追悼会上,友人专门给他题写了对联,上联:艺海门墙皆桃李;下联:梨园谁人不知谭;横批:艺德长存。

京剧谭门自谭志道开始,其子谭鑫培创建京剧谭派艺术以来,谭门的子孙后代不仅传承着京剧的精髓和深厚底蕴,更在艺术道路上留下了无数传奇。每代人都在特定的角色和领域为京剧谭派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活力,其中就有谭世英这位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京剧教育家,他把京剧谭派艺术带到了宁夏并不断发扬光大,为繁荣西北等地的戏曲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谭世英在银川生活了近三十个春秋,目睹了银川的日新月异,亲历了宁夏京剧团的发展变化,把自己宝贵的青春、热血和艺术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宁夏人民。他虽然与世长辞了,但他一刻也未曾离开他深爱着的贺兰山、黄河和宁夏。他的一生,不仅对京剧艺术执着地追求,对人生深刻地领悟,而且用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探索京剧的独特魅力,竭心尽力传承京剧国粹。

作者✎刘维嘉

【文章来源:《北京纪事》10月刊】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