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光影里的江苏丨曲韵如醇酿:品味江苏戏曲光影里的老时光
更新时间:2025-10-23 19:16 浏览量:5
戏文里常道:“相逢是缘,别离是愁,姻缘聚散总难留。”初听只当戏中词,再闻方懂曲中意,戏曲如同陈年酒,初品只觉婉转,回味才知醇厚。老人们跟着戏曲轻拍板眼,眼角的皱纹里浸润着岁月故事。江苏作为戏曲大省,从来不缺好戏,这里滋养了昆曲、扬剧、锡剧、淮剧、淮海戏等二十余个地方剧种,婉转悠扬的曲调是刻在骨子里的乡音,也是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情感密码。
电视剧《都挺好》剧照
电视剧《都挺好》里,苏州评弹以背景音乐的形式铺垫全剧,让吴侬软语融入都市叙事;电影《游园惊梦》中,《牡丹亭》“皂罗袍”唱段贯穿全片,昆曲的古典意境与剧情自然交融;淮剧电影《女审》则重塑秦香莲形象,以“颠覆”式演绎打破观众对传统角色的固有认知。
从戏台到银幕,从唱腔到配乐,这些古老的乡音正借现代光影,与我们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若要寻得最极致的江南韵味,当属昆曲。昆曲素有 “百戏之祖” 的美誉,其渊源可追溯至元末明初——先由昆山人顾坚所创,后经戏曲家魏良辅潜心改革,吸收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优点,打磨出 “轻柔婉转、吐字清晰” 的 “水磨调”。这一唱腔自此流行各地,伴着江南稻浪婉转响起,昆曲正式萌芽。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昆曲以 “婉丽妩媚、一唱三叹” 的唱腔见长,唱词如诗、身段如画,将诗歌、音乐、舞蹈融于一体,尽显雅致。其唱腔讲究 “依字行腔、字少腔多”,如《牡丹亭》中“良辰美景奈何天”的缠绵拖腔,婉转如江南湖水。《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讲述杜丽娘与柳梦梅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连汤翁本人也曾自豪地表示:“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尽管据后人考证,《牡丹亭》最初并非为昆山腔所创作,但问世400多年来,它早已成为昆剧名作的代言。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电视剧《红楼梦》里便多次出现《牡丹亭》的唱段。黛玉路过梨香院时,先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后又闻“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唱段,想起读到《西厢记》里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不觉心动神摇。此时昆曲的唱词与人物情感交融,黛玉途经梨香院听闻唱段的场景,也成为剧中经典。
电影《游园惊梦》中,宫泽理惠饰演的名伶演唱昆曲《牡丹亭》,其中《皂罗袍》唱段贯穿全片。
电视剧《藏海传》剧照
但昆曲并非只有柔婉,早期剧目《浣纱记》便展现“长刀大弓,坐拥江东,车如流水马如龙”豪迈风骨。电视剧《藏海传》中,大反派曹静贤在平津侯谋反之际,于宫中高歌《浣纱记 · 打围》,唱腔悲凉疏阔。剧中他亲自击鼓,宫内众人豪迈齐唱,与宫外杀声震天强烈呼应。《浣纱记》打破了昆曲“柔媚”的刻板印象,这一刻,我们得以窥见昆曲被遗忘的另一面。
2001 年,昆曲入选联合国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名录。如今,青春版《牡丹亭》的全球巡演、《浣纱记》《长生殿》等传统剧目复排,更让这门古老艺术在年轻人中重焕活力,让“水磨”流芳得以延续。
相比于昆曲的雅致,扬剧是鲜活的,有着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生活韵味的扬州城,孕育出了最接地气的扬剧。
清代中期,扬州里下河地区流行着两种民间艺术:一种是农民农闲时表演的 “花鼓戏”,以丝弦伴奏,唱腔婉转,称“小开口”;另一种是酬神祈福时上演的 “香火戏”,用锣鼓烘托气氛,节奏激昂,称“大开口”。两种声腔在上海租界交融合流,还吸收了京剧、昆曲元素,形成“淮扬戏”,1954 年正式定名 “扬剧”。2006年,扬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剧《百岁挂帅》
《百岁挂帅》融合扬剧传统剧目与明万历刊本《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情节,以佘太君率杨家十二寡妇征西为主线,新增杨文广阵前招亲等情节。这部戏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扬州,现成为扬剧的“镇剧之宝”。
《鸿雁传书》是扬剧传统剧目《王宝钏》中的一折。
“扬剧的板眼,就是扬州人的心跳。”扬剧唱腔刚柔并济,“小开口” 如扬州评话般藏着市井生活的温润;“大开口” 则带着里下河号子的豪迈气魄。在经典剧目《百岁挂帅》中体现得尤为生动,佘太君演绎 “穆桂英五十三岁又出征” 时,既饱含女性的万般柔情,又映显英雄的刚烈气魄;而《鸿雁传书》里,王宝钏的 “苦音” 唱腔则将寒窑盼夫归的悲戚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
锡剧被叶圣陶称为“太湖一枝梅”。它从乾隆年间的“滩簧”说唱中来,其中常州滩簧的清丽与无锡滩簧的甜润逐渐相融,由此在太湖流域扎下了根。20 世纪 50 年代先定名 “常锡剧”,1955 年 5 月江苏省文化局发文简称 “锡剧”,2008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锡剧电影《珍珠塔》剧照
锡剧的唱腔以 “簧调” 为核心,唱词多为吴语方言,整体透着“糯而不腻”独特韵味。那出经典剧目《珍珠塔》,将方卿与陈翠娥 “跌雪” 、“投亲”的悲欢离合娓娓道来,唱腔似太湖微波婉转,道不尽江南儿女的细腻情愫。《珍珠塔》故事起源于苏州同里,最早刻本于乾隆年间,描述了方卿在家庭困境中得到表姐陈翠娥赠送珍珠塔的感人故事。而黑白锡剧电影《双推磨》中,苏小娥与何宜度 “推呀拉呀转又转,磨儿转得圆又圆”的诙谐对唱词,鲜活又俏皮,至今仍是苏南民间流传的 “情歌模板”。
越过长江,戏曲的性情也为之一变。质朴刚劲的苏北大地,滋养了淮剧与淮海戏这般动人的乡音戏曲。
明末清初,当时盐城、淮安一带的流民以沿街说唱“门叹词”为生,后来与当地 “香火戏” 交融,逐渐形成 “江北小戏”。清代中后期,小戏吸收了徽剧、京剧的 “武戏”表演元素,在唱腔、身段上进一步丰富,上世纪50年代,“淮剧”之名被正式确立。2008年,淮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剧的唱腔吸纳了徽班的粗犷力道与里下河号子的质朴刚劲,唱的是苏北百姓的坚韧与豪情。其中 “老淮调”激昂奔放,如黄淮浪涛奔涌;“拉调” 婉转抒情,“自由调” 灵活多变,《秦香莲》中的悲愤、《打碗记》里的家常,就被这多样的唱腔演绎得淋漓尽致。
筱文艳版《女审》剧照
淮剧戏曲片《女审》1960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剧中秦香莲不再是凄凄惨惨的弱女子,她在寻夫途中险些丧命后被神人救走,不仅习得一身武艺,而且投军杀敌,战功赫赫,最后亲审陈世美并斩于大堂。其中三大段“淮调”唱腔成为艺术特色,周恩来总理观看后评价“改得好”,认为该剧既保留传统又突破封建意识束缚。
淮剧《郑巧娇》是上海淮剧团于1983年8月18日首演的经典剧目,核心情节围绕郑巧娇断臂复仇、法场鸣冤等展开,突出家国情怀与女性形象突破。
淮剧的做功尤其精彩,《郑巧娇》中演员仅凭一个眼神与一次跪拜,便将角色的悲愤心绪传递到位,尽是戏味;而道具也多选用锄头、镰刀等农具,满是乡土生活气息。
同属苏北的淮海戏,则更显乡土本色。
清末时期,连云港、宿迁(旧属淮海地区)的民间艺人,以 “拉魂腔” 为特色说唱故事,其唱腔明快豪爽,常在乐句结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极具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伴奏仅用板胡与锣鼓,质朴生动的表演形式使其得名“淮海小戏”。1955年,这一艺术形式正式定名为“淮海戏”。2008 年,淮海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的剧目题材始终扎根生活,《三拜堂》《骂鸡》等作品贴近乡土,唱词直白如同唠家常,却藏着最真挚的乡土情感,至今仍是农村庙会上最受欢迎的“心头好”。正因如此,京剧大师荀慧生在观看后评价道:“正因为它(淮海戏)来自农村,所以演出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戏演得很生动,哏而不俗,嬉而不谑,蛮有风趣,也极具讽喻。”
淮海戏电影《皮秀英四告》海报
《皮秀英四告》是淮海戏经典传统剧目,1960年首演,后经多次复排并改编为戏曲电影。影片由江苏省淮海剧团一级演员、上海白玉兰戏剧主角奖获得者吴玲主演,延续了原作中皮秀英为夫申冤的核心故事,使经典剧目以新形式呈现。银幕上流转的熟悉乡音,让更多人真切感受到苏北大地的温度。
从昆曲 “水磨调” 的雅致婉转,到淮剧 “老淮调” 的淳朴高亢,江苏戏曲恰如一幅水墨长卷 —— 既有 “杏花烟雨江南” 的柔婉,也藏 “铁马疾风苏北” 的豪迈。
这些藏在乡音里的戏文、浸在唱腔里的记忆,也悄然扣动年轻人的心弦。如今,戏曲正借着流转的光影焕发新生 ,在新时代的文化脉络里继续流淌。
文稿/侯玲 综合:光明网、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官网、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新民周刊等,图片/剧照,部分图片/视觉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