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晋剧《芦花》:经典戏韵动人心

更新时间:2025-10-20 06:43  浏览量:4

▲晋剧《芦花》剧照

第二届晋剧艺术节于9月16日至10月15日在太原举办。10月7日、8日晚,阳泉市晋剧院精心打造的优秀剧目《芦花》在太原市青年宫艺术中心展演。两场演出座无虚席,观众席间既有两鬓斑白的老戏迷擦拭泪痕,也不乏手持云台的年轻博主记录经典瞬间。这场演出不仅是艺术呈现,更是文化传承与时代审美的对话,是传统艺术生命力的诠释和戏曲美学当代重构的实践。

晋剧《芦花》源自“二十四孝”中“芦衣顺母”的典故,讲述了一个关于孝道与宽容的故事。该剧以细腻的情感刻画与厚重的道德内核,凭借其庄重的戏剧品格、独特的导演构思、精湛的唱腔设计和空灵的舞台布置,成为晋剧舞台上的“正剧典范”。

《芦花》作为阳泉市晋剧院的保留剧目,完整保留了40年前的戏剧结构脉络与精髓。该剧的上演,是传统戏剧文化赓续中华文脉精粹、留存历史根脉与艺术智慧的完美注解。经典传统剧目是民族集体记忆的活态载体,蕴含历史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能增强观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阳泉市晋剧院长期以来对该剧不断打磨,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向观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剧中经典唱段,带来梆子腔的慷慨激越之感,其艺术力量直击人心,是当代娱乐文化稀缺的精神钙质。

作为基层院团,阳泉市晋剧院排演《芦花》这一经典剧目,聚焦经典剧目的精神内核,凝练崇德尚义、民本思想等文化密码,运用身段功法、行当体系完整传承古老剧种的艺术基因。

《芦花》原是阳泉市晋剧院的“下乡戏”。此次太原演出,剧院团队对剧目进行了精细化打磨,从舞台调度到音乐编排均力求突破。此次复排采用现场乐队演奏,在剧团原有基础上扩充了乐队阵容,并进行了多声编配。特别邀请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王万梅进行指导加工,并对演员的身段设计进行精细化打磨。六位主演以“千斤念白四两唱”的功力,在简约的“一桌二椅”间构建戏剧空间,这种“极简主义”舞台哲学激发观众想象空间,既保留戏曲虚拟美学特质,又增强现代剧场艺术的沉浸体验。这种螺旋式回归传统的戏剧思维,推动艺术创作回归生活本质,通过基层实践积累鲜活素材,为精品化打磨提供源头活水;通过回归“演给百姓看”的转型升级,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激活传统艺术现代生命力,在保留乡土特质基础上实现艺术语言的当代转化,为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这种“旧瓶装新酒”的艺术智慧,恰恰为戏曲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程式性是戏曲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戏曲舞台的情感也是有程式的,如果舞台行为、戏剧逻辑和音乐锣鼓相互不合套,节奏错乱,那么就会失去戏曲舞台的真实感与美感。这种真实感,最细微之处,便体现在音乐声腔的塑造之中。《芦花》的成功,离不开乐师(琴师和鼓师)和演员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与细节雕琢,尤其是对音乐唱腔节奏的精准把握和巧妙处理。音乐唱腔节奏对戏曲的构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就曾指出:“惟腔与板两工者,乃为上乘。”它能塑造戏剧冲突与情感维度,传递人物情感内核,强化性格特质与心理变化。不同行当、人物、板式的节奏处理形成角色辨识度,推动戏剧张力与情感共鸣。如闵德仁得知闵损穿芦花衣欲相拥时,乐队演奏与舞台表演配合,乐师在乐句尾巴稍作渐慢并留气口,形成双重呼吸,使表演更具真实质感;闵损央求父亲不要赶继母出家的唱段中,演员刘茸先散后紧、先弱后急地处理唱腔,将闵损的撕裂情感演绎得摄人心魄,让戏曲音乐叙事维度立体延展,让观众沉浸在戏剧情境中。

《芦花》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其深植于三晋大地的文化基因。剧中“家风正、礼教严”的伦理观,与山西人重传统、尚孝道的价值观契合,艺术化展现孝亲敬长、仁恕为本的中华美德,深化民众对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文化认知。这种情感张力和现代社会里家庭结构重塑、代际交流难题构成映照对比,也深刻回应了当代社会中大家对家风家教和家庭和睦关系的呼唤。当闵德仁挥鞭教子,梆子声传出“做人先立德”的精神回响;当李氏幡然悔悟,台下观众抹泪,戳中代际和解的那根弦。剧场中不同年龄观众共同落泪,印证传统伦理叙事在当代的穿透力。

《芦花》的成功演出证明,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固守陈规,而在于以艺术的真挚打动人心,以文化的温度连接过去与未来。此次演出更深刻地告诉我们,戏曲要想一直保持活力,就得既抓住观众的心,又跟上时代步伐。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