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歌戏剧到巡回法庭,探寻闽西苏区如何播撒法治星火
更新时间:2025-10-18 00:10 浏览量:2
八闽热土,深植红色法魂。从《法庭日刊》的创刊发行,到山歌标语中的法治号角;从巡回审判的田间普法,到今日数字普法在云端跃动、法治宣传飞入万家,红色法治基因在传承创新中赓续。
即日起推出《红色法治》栏目,邀您探寻根植八闽的法治血脉,感悟穿越时空的星火,如何在传承与发展中,照亮法治福建新征程。
中央苏区120余部法律
大多根植闽西沃土
从山歌文告到云端普法
法治的“星火”何以燎原?
答案
就藏在这片热土的红色基因
与创新实践中
让我们一起探寻
福建法治宣传的百年传承
组织奠基:宣传体系的星火初燃
闽西苏区法治宣传的星火
早在红四军入闽之际
便由党点燃
通过发放传单、张贴布告、
刷写标语、开展演讲等方式
宣扬“革命者来”“没收大地主土地”
“耕者有其田”“铲除贪官污吏”
“实行减租减息”等内容
鼓舞民众斗志,号召齐心革命
↑大革命时期闽西主要进步刊物
红四军解放长汀城后
宣传队走上街头张贴
《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
刷写“红军枪毙郭凤鸣”等墙头标语
印发党的“六大”决议案
及《共产党宣言》《告绿林弟兄书》
《告商人及知识分子书》等
宣传党的宗旨、方针和政策
↑红四军政治部颁布的《写标语注意事项》
1929年
《古田会议决议》
明确了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是
“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
法治宣传逐渐成为革命武器
↑红四军政治部颁布的《宣传员工作纲要》
(古田会议纪念馆馆藏复制品)
1930年
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
通过了《文化问题决议案》
组建了文化建设委员会
《决议案》对闽西苏区文化事业
提出了具体的方针政策
如:“各区乡应尽可能
开办阅报社、俱乐部”
“各县应组织新剧团,
经常出发表演新剧”
“闽西政府应开设书店,
采办各种革命书籍”等
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
闽西苏区的群众文化组织、
俱乐部、书报社、新剧团等迅速发展
逐步构建起完整的苏区文化体系
↑《文化问题决议案》
随着闽西苏区稳固建立
党委宣传部、
苏维埃政府文化建设委员会
与司法部门紧密协同
为普法星火燎原
构筑了坚实的组织根基
形式创新:闽西苏区的普法实践
闽西苏区
为普及新法、根植法治观念
将星火化作多元创新实践
↑苏区法官调解民事纠纷(资料图)
《法庭日刊》
作为最早开展法治宣传的革命刊物
兼具宣扬法治、司法公开、
威慑反革命等功能
刊物设有判词、布告、
法庭信息、判决执行情况等栏目
记载当时闽西各县、区、乡
苏维埃政权开展审判、调研、
普法宣传工作
以及各项法治建设情况
↑全国最早的红色法治报《法庭日刊》
在审判环节
闽西苏区形成了较完善的普法链条
事前广而告之,吸引旁听
审判吸纳民意
事后张贴布告、印发判决
公开案件详情
使群众明了该案的内容
巡回法庭深入田头巷尾
到出事地点或群众聚集的地方
审判案件
使广大群众来参加旁听
借真实案件现场普法
↑闽西画报社出版的《画报》第四期
墙绘漫画刺破黑暗
山歌剧团唱响新法
闽西汉剧化身普法先锋
全方位多角度增强广大群众
对党早期法治道路的认知与认同
↑苏区剧团在演出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
先进法治思想和文化
在以文艺为媒
在闽西苏区得以迅速传播
薪火相传:红色法魂的当代表达
时光流转
红色法魂在八闽大地薪火相传
福建法治宣传交出创新答卷
在龙岩新罗
章联生将标志性的“顺口溜”
融入普法
打造《“章”口就来》直播栏目
接地气、入民心
↑《“章”口就来》栏目
在“朱子故里”三明尤溪
普法志愿者们
巧妙融合《朱子家训》
创新“朱子八字工作法”
让传统家训焕发法治新光彩
↑《朱子家训》融入日常普法工作
在漳州东山
“铁枝木偶戏”第四代传承人陈银龙
自幼随父表演普法类木偶戏剧
积极走进学校、社区
用非遗技艺演绎法治故事
↑普法类传统木偶戏剧
从油墨飘香的《法庭日刊》
到云端跃动的普法直播间
从回荡在田间的山歌民谣
到陈银龙指间飞舞的法治木偶
从墙绘漫画
到融合现代元素的
各类新媒体、文艺作品
......
↑情景歌舞剧《逐梦法治 如你所愿》
变的是形式载体
不变的是那颗
为人民燃亮的红色法魂
↑开展“法治列车·移动课堂”普法活动
福建政法部门
深入挖掘红色法治文化富矿
积极探索红色路径
正是这份对初心的坚守与创新
让百年前的法治“星火”
如今化作“蒲公英”乘风飞扬
盛开在八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照亮新时代的法治征程
红色法魂
穿越百年时空,历久弥新
它深植于闽西的土壤
在创新中焕发活力
在实践中薪火相传
这份传承,是历史的回响
更是照亮福建法治建设未来的
不灭明灯
让我们共同守护和传承
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让法治的阳光普照大地!
■陈文清在云南和新疆调研时表示 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全力维护边疆稳固边境安全人民安宁
■正在热播!《沉默的荣耀》原型福州籍英烈吴石将军的“沉默”传奇
■便民再升级!新车上牌免跑腿,41项交管业务“指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