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绘多彩脸谱 传承非遗文化 探寻海东戏曲脸谱化妆技艺的艺术魅力
更新时间:2025-10-17 07:54 浏览量:3
在河湟谷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厚重的历史,也藏着无数闪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其中,海东市戏曲脸谱化妆技艺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历经百年岁月打磨,在传承人乃东红42年的坚守与创新中,打破“舞台专属”局限——从戏曲后台走向大众体验场景,从单一技艺传承迈向“非遗+文旅”新路径,成为点亮海东文化的名片和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生动纽带。
精心筑牢传承根基
“河湟的戏,得有河湟的魂;脸谱的妆,得绘出角色的神。”这是海东市戏曲脸谱化妆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乃东红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42年戏曲生涯的真实写照。
乃东红的父母深耕戏曲行业多年,13岁那年,她对舞台上色彩斑斓的脸谱产生了浓厚兴趣。恰逢当时甘肃省一剧团联合招生,凭借对戏曲的热爱与过人的领悟力,她在数百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从此正式踏入戏曲行业。
“我还记得第一次接触脸谱化妆时,老师在我的脸上画好了半张‘花旦妆’,我就对着镜子一点点揣摩线条的弧度、色彩的浓淡,每天练习到手指发酸,用了差不多半年时间,才练熟‘仿半脸画全脸’的基本功。”回忆起初学技艺的日子,乃东红眼中满是感慨,而那些沾满指尖的颜料、浸透掌心的汗水,也成了她与这门非遗技艺的第一次深度对话,更为日后的传承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4年,怀着对戏曲文化的执念,乃东红在海东市平安区成立了首家民营戏曲剧团。为了让这门技艺走进更多人的视野,乃东红开起了一家餐饮店,在店里墙上绘上秦腔、眉户戏曲脸谱,也把戏曲角色故事印进菜单,有时间就为大家讲解“花旦的粉、老旦的褐、武生的红”背后的文化寓意。
“那时候就想,哪怕多一个人愿意听、愿意看,这门手艺就不算白传。”乃东红说。
2016年,海东市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出台多项政策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落地生根。看准这一机遇,乃东红将“戏曲脸谱化妆技艺”申报海东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整理技艺流程、撰写申报材料,到梳理传承脉络,她亲力亲为,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只为让这门技艺被更多人看见。
2023年,该项目申报成功,乃东红也凭借对技艺的深耕与传承,成为海东市第一个戏曲脸谱化妆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这门古老技艺的保护与传播按下了“加速键”。
近日,记者走进乃东红的戏剧工坊,一股浓郁的戏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白墙上挂满色彩浓烈的秦腔、眉户戏脸谱,每一张都线条流畅、色彩饱满;戏曲服装的水袖垂落如蝶翼,绣着河湟特色纹样的戏袍整齐陈列;戏台上的锣鼓、胡琴静静摆放,仿佛下一秒就能奏响铿锵的旋律。
让传统从舞台走进生活
乃东红深知,传统技艺不是博物馆里仅供观赏的标本,也不是书本上尘封的文字,只有活在当下、融入生活,才能真正传得长远。因此,乃东红对这门技艺的坚守近乎“苛刻”。她至今保留着“现调油彩”的传统手法,认为只有亲手调配的颜料,才能呈现出河湟戏曲脸谱特有的质感。
虽然后来为了提升妆容层次感,引入了专业戏曲油彩,但乃东红始终坚持“角色妆容必贴合人物性格”的原则从未改变:花旦用浅粉打底、细眉弯目,衬出少女的灵动娇俏;老旦以赭石色晕染眼角、勾勒皱纹,尽显岁月的沧桑厚重;武生则以大红涂面、浓眉立目,凸显英雄的刚正豪迈。
“十唱不如一相,观众看戏先看脸,这妆画得差一分,角色就失了十分魂。”乃东红一边为学徒示范“勾眉”手法,一边耐心解释道,指尖的毛笔在学徒脸上轻轻游走,每一笔都精准有力。
为让戏曲脸谱化妆技艺打破“小众壁垒”,乃东红跳出传统舞台的局限,用创新思维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时代活力。“过去,戏曲脸谱化妆技艺仅服务于专业演员,普通人很难有接触的机会,更别说亲身体验了。”乃东红坦言,这种“距离感”曾是技艺传承的最大阻碍。
于是,她率先提出“戏曲体验”的概念,在工坊专门打造了沉浸式研学平台。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绣着河湟纹样的戏服,坐在古色古香的梳妆台前,由乃东红或她的团队成员亲手勾勒专属脸谱。
在这里,84岁的老人化上“老生妆”,对着镜子感慨“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听戏的日子”;刚上幼儿园的孩子顶着“小哪吒”脸谱,在戏台上蹦蹦跳跳地模仿角色动作;外地游客则举着手机全程记录,兴奋地分享自己变身“穆桂英”“孙悟空”的全过程。
“有次一个来自上海的游客说,画上脸谱的瞬间,好像突然读懂了戏曲里‘红为忠、白为奸’的隐喻,这就是我想达到的效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止于‘看’,更能‘懂’。”乃东红说。
绘就“最美海东”新图景
“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传统文化成为连接海东与游客的‘桥’,让大家来到海东不仅能饱览河湟谷地的山水风光,更能带走浸润着河湟韵味的文化记忆。”秉持这一理念,乃东红探索出“文化+教育+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让戏曲脸谱化妆技艺成为推动海东文旅融合的“催化剂”。
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乃东红每年固定走进三所中小学,带着满满一车的戏服、道具、乐器,为孩子们打造“移动戏曲课堂”。
乃东红告诉记者,记得第一次进校园时,还担心孩子们对传统戏曲不感兴趣,可没想到,当60余名孩子在她和团队的指导下,画上精致的脸谱、穿上鲜艳的戏服,竟主动排着队在校园里“巡演”,连放学路上都舍不得卸妆,还兴奋地向家长介绍自己扮演的角色。
“孩子们会追着我问‘这个蓝色代表什么’‘这个角色背后有什么故事’,他们眼神里的好奇与热爱,就是文化传承的希望。”乃东红说。
如今,不少学校还与乃东红合作开设了“戏曲兴趣班”,脸谱绘画成了美术课的特色内容,经典戏曲唱段成了音乐课的加分项,传统文化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新一代的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
每到农闲时节,乃东红还会带着团队走进海东的乡镇村落,在村口空地上搭起临时戏台,上演《三滴血》《五典坡》等经典戏曲。戏台前总是坐满观众,老人搬着小板凳认真听戏,跟着旋律轻轻哼唱;年轻人举着手机录下精彩片段,分享到社交平台;孩子们则围在化妆台旁,好奇地看着化妆师为演员上妆——一场戏下来,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戏曲脸谱技艺在乡土间扎下根、发了芽。
如今,在乃东红的带领下,她的公司已形成集戏曲传播、技艺培训、研学体验、商业演出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每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其中不少人正是冲着“脸谱体验”而来,最终也被海东的山水风光与文化魅力打动,成了“回头客”。
“有游客说,来海东不仅看了花海、游了黄河,还沉浸式体验了戏曲脸谱化妆,亲手绘出了属于自己的‘河湟记忆’,这趟旅行才算真正‘读懂了河湟’。”乃东红自豪地说。
从13岁初登戏台的懵懂少女,到如今扛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大旗的文旅创业者,乃东红用42年的时光,让戏曲脸谱化妆技艺在海东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门古老的技艺,不再只是戏曲舞台上的点缀,更成为海东文旅融合的“活名片”——它让游客在化妆体验中触摸河湟文化的温度,在戏曲演出中感受海东的人文魅力,更让“河湟福地 最美海东”的品牌形象,随着一张张色彩斑斓的脸谱,传向更远的地方。(全媒体记者 贾丽娜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