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的“西方脸”之问:我们为何期待一张“中国面孔”?
更新时间:2025-10-16 21:14 浏览量:1
“这角色看着像欧洲王子,哪有半分国人模样?”打开玄机科技的《斗罗大陆》《佣兵天下》等作品,类似的疑问总能在评论区看到。当“国漫崛起”成为高频词,越来越多人开始追问:为何不少3D国漫角色,总要带着浓郁的西式审美痕迹,而非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种“西方脸”并非个例。戴沐白的高挺鼻梁与深邃眼窝、壮汉角色夸张的肌肉线条,乃至部分角色“宽肩窄腰超长腿”的比例,都跳出了传统东方审美的范畴。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风格已蔓延到不少题材中——即便不是西式魔幻IP,一些古风作品的角色建模也难掩“混血感”,让国漫的“中国身份”变得模糊。
国漫审美西化的背后,藏着产业发展的现实轨迹。2010年后国漫商业化加速时,美国和日本早已构建起成熟的动画工业体系,3D技术、角色设计、制作流程都成了可直接借鉴的范本。玄机科技早期的3D古风动画虽有国风影子,但随着技术升级,却和多数国产3D动画一起,陷入了“学习西方审美”的惯性中。对制作方而言,成熟的西式建模框架能降低创作成本、提升产能,在工业化流水线中更易实现“稳定输出”,这种效率优先的选择,逐渐让“西方脸”成了市场主流。
但观众的不满,本质是对文化认同的呼唤。唐国强曾在节目中灵魂拷问:“孟姜女的后代为何是蓝眼珠?” 这句话点出了核心矛盾——国漫的“中国特色”,从来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植根于文化基因的审美表达。当《雾山五行》用水墨画风诠释东方意境,《不良人》以中式建模还原江湖儿女,这些作品的成功证明:观众期待的是能呼应传统审美的面孔——或许是《清明上河图》里的温润轮廓,或许是京剧脸谱中蕴含的气韵神采,而非千篇一律的西式五官
值得庆幸的是,国漫已在寻找“回家的路”。《凡人修仙传》引入真人面部捕捉技术,让角色回归“中国人脸”;《落凡尘》从古籍中汲取灵感,用“计白当黑”的国画手法构建美学体系。这些尝试印证了一个道理:民族的才是世界性的,国漫的竞争力,终究要落在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现代转译上。
国漫不必排斥借鉴,但更不该丢失自我。当建模师的画笔既能勾勒出东方人的眉眼温润,又能融入现代审美的灵动鲜活,当创作不再困于“西式模板”的舒适区,国漫才能真正拥有让人一眼认出的“中国面孔”。毕竟,我们期待的国漫崛起,是带着文化底气的绽放,而非戴着别人面具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