氍毹上的玲珑魂 ——京剧“四小名旦” 毛世来
更新时间:2025-10-16 18:57 浏览量:2
毛世来
在京剧旦角艺术的星河中,“四小名旦” 犹如承前启后的星辰,接续着 “四大名旦” 的辉煌。其中,毛世来以其娇小玲珑的扮相、文武兼备的技艺,在花旦行当中独树一帜,留下了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传奇。从富连成科班的苦学童伶到执掌剧团的艺术大家,他的人生轨迹与京剧艺术的起伏紧密交织,每一段经历都镌刻着对戏曲的赤诚。
李世芳和毛世来演《花田八错》
1921 年寒冬,毛世来生于北京一个山东掖县籍的贫苦家庭,原名毛家宝。父亲在警察署誊写文书的微薄收入,难以支撑日益庞大的家庭,母亲不得不靠洗衣缝补贴补家用。1928 年那个讨要粮食却遭冷遇的下午,亲戚家飞出的鸡毛掸子与冰冷话语,在七岁的毛家宝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也让他立下 “挣钱养家” 的誓言。这份屈辱与执念,成为他日后学戏的原始动力。
得益于三哥毛盛荣在富连成社的铺垫,毛家宝得以进入这座被誉为 “京剧黄埔军校” 的科班,排行第五科 “世” 字辈,改名毛世来。科班的日子严苛得近乎残酷:每日清晨六点起身练毯子功,翻、腾、扑、跌直至汗水浸透衣衫;上午学戏、压腿、拿顶,下午揣摩身段,晚间还要复盘师哥的演出,一年到头唯有年底封箱能稍作喘息。对于改习花旦的毛世来而言,最难的莫过于跷功 —— 将脚掌绑在木制托板上,从靠墙 “靠跷” 到站缸沿 “耗跷”,一炷香的时长里,汗水与泪水常常在脚下洇成一片,梨园那句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的俗语,是他每日的必修课。
小花旦毛世来
天赋与刻苦让毛世来迅速崭露头角。九岁时,他已能在 “盛” 字班大师哥面前唱开锣戏,入科第二年在瀛寰大戏院演出《铁弓缘》,凭借灵动的身段与清亮的嗓音一炮而红,社长叶春善特意赏了五枚大铜子,他连夜塞给前来探望的母亲,兑现了当年的承诺。在萧长华、于连泉等名师的调教下,他先学小生、青衣,后专攻花旦兼演武旦,戏路日渐宽广,与李世芳一同成为富连成的台柱子。
毛世来的艺术成长,离不开四位京剧大师的悉心栽培,这种跨流派的拜师经历,在梨园中极为罕见。1935 年,尚小云先生受邀到富连成执教,一眼相中了灵气逼人的毛世来,将其收为弟子,亲授《天河配》《娟娟》等十几出剧目。尚派艺术的刚健洒脱,为毛世来日后文武兼备的风格埋下伏笔,他与李世芳合作演出的《昆仑剑侠》等戏,一时轰动北平。
尚小云和毛世来(右)张君秋李世芳
次年九月,经齐如山引荐,毛世来与李世芳等四人在北平国剧协会拜梅兰芳为师。梅派艺术的雍容华贵浸润着他的表演,让他在花旦的娇媚中增添了几分端庄。1939 年在上海演出期间,他又拜芙蓉草赵桐珊为师,习得《辛安驿》等经典剧目,赵派的细腻传神进一步丰富了他的表演细节。1942 年,经多方促成,他在丰泽园正式拜荀慧生为师,荀师当场赠予《红娘》《红楼二尤》等四个剧本,荀派的娇俏灵动与他的自身条件完美契合,让其艺术风格愈发成熟。
四位名师的教诲如同四条溪流,汇聚成毛世来独特的艺术江河。他并非简单模仿某一流派,而是博采众长:眉目间有尚小云的俊朗,做工上有荀慧生的灵动,身段中又暗含梅派的雅致,更得于连泉筱翠花派的精髓,因此被誉为 “小筱翠花”。这种融合并非生硬拼凑,而是在长期演出中自然内化,形成了 “玲珑娇巧、文武兼备” 的鲜明特色。
毛世来演《大英杰烈》
1936 年,北平《立言报》举办童伶选举,毛世来以 12561 票夺得旦部冠军,奖杯上 “娇媚天成” 四字精准概括了他的艺术特质。四年后,《立言报》再度牵头,让他与李世芳、张君秋、宋德珠在新新大剧院联袂演出《白蛇传》:宋德珠演《水漫金山》显武旦威风,毛世来饰《断桥》展花旦柔情,李世芳《产子・合钵》见青衣端庄,张君秋《祭塔》显唱功醇厚。这场演出轰动北平,“四小名旦” 的称谓自此定型,成为京剧史上的重要坐标。
“四小名旦”李毛张宋
19 岁满师后,毛世来成为 “四小名旦” 中最早组班的人,接过徐碧云的 “和平社” 社名,携徐兰沅等名家辗转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演出。他的常演剧目涵盖花旦、武旦多个门类:《十三妹》中,他踩跷走圆场如履平地,手持刀枪身手矫健;《拾玉镯》里,他通过搓线、纳鞋底等细节动作,将少女娇羞情态刻画得入木三分;《穆桂英大破洪州》中,他兼具花旦的妩媚与武旦的英武,展现出非凡的戏路宽度。1950 年,他与荀慧生师徒合演《棋盘山》,饰薛金莲与荀师的窦仙童相映成趣,成为梨园佳话。
1958 年,毛世来率团调往长春,组建吉林省京剧团并任团长,后又执掌吉林戏校。在东北的岁月里,他不仅演出《木兰从军》《三休樊梨花》等剧目深受观众喜爱,更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他毫无保留地传授跷功、扑跌技艺与表演心得,培养出邢美珠、王继珠等优秀传人,其中王继珠斩获 “梅兰芳金奖大赛” 金奖,让其艺术血脉得以延续。即便 1966 年遭遇迫害下放,1979 年因劳累突发脑血栓半身不遂,他仍未放弃戏曲传承,在病榻上仍向弟子口传心授。
老年的毛世来先生和孙女
毛世来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留下了《铁弓缘》《红娘》等经典剧目与珍贵唱片,更在于他对花旦艺术的丰富与发展。他的跷功堪称一绝,在《小放牛》中与牧童边唱边舞,踩跷奔跑如行云流水;扑跌技艺更是独步一时,《翠屏山》中 “摔锞子” 的高难度动作,既惊险又优美,将人物情绪推向高潮。他的嗓音清亮甜润,白口清丽干脆,在《探亲家》等剧目中,仅凭念白就能让观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这位从寒门走出的艺术家,一生与京剧相依。科班的苦、拜师的幸、演出的荣、迫害的痛、传艺的痴,共同构成了他的人生底色。1994 年冬,毛世来在长春病逝,享年 73 岁。他的弟子邢美珠在追忆恩师时曾说:“先生教戏,不仅教身段唱腔,更教做人的风骨。” 这种风骨,是他面对贫困时的坚韧,面对名师时的谦逊,面对艺术时的赤诚,面对磨难时的坚守。
如今,当我们翻看《得意缘》《浣花溪》等唱片的名录,当舞台上再现《断桥》《铁弓缘》的经典片段,毛世来那玲珑娇俏的身影仿佛仍在氍毹上流转。他用一生诠释了何为 “戏比天大”,也让 “四小名旦” 的星光永远闪耀在京剧艺术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