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与“丹心”的新声表达(创作谈)
更新时间:2025-10-16 06:03 浏览量:1
王天赐
新编历史京剧《颜真卿》的音乐创作,围绕“如何以京剧音乐语言,讲好一位‘字如其人’的忠臣故事”展开。颜真卿的一生,是“墨笔”与“剑胆”的交融。他以笔为戈,开创雄浑“颜体”,尽显文人脊梁;以心为剑,于安史之乱中挺身抗敌,践行忠臣担当。音乐的创作,要继承京剧传统声腔、板式体系,也要巧妙结合现代作曲技法与配器思维,强化音乐叙事与情感张力,从而在“弦管锣鼓之间”为这份“忠烈”与“丹心”找到既根植传统又契合当代审美的新声表达。
全剧唱词文辞考究、韵律铿锵,这植根于编剧蔡赴朝先生深厚的历史学养、扎实的文学功底。作曲家朱绍玉深耕戏曲音乐创作几十载,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二人合作多年,其珠联璧合的默契,确保文辞的文学性与音乐的可唱性高度统一。
在“传书”一场中,颜真卿的大段“反二黄”唱段,堪称全剧唱腔设计的华彩篇章,给人以深刻的听觉记忆。唱段从散板式的“昆腔”起音,旋律空灵苍茫,勾勒人物对前路命运的深沉迷惘。随即转入“回龙”,在一处上行五度大跳的高音区“甩腔”中,情绪骤然升腾,将观众全然带入戏剧高潮。紧接着的两句“反二黄慢板”韵味醇厚,尤其唱至“炎凉尽览”时,一个七度音程的大跳跃然弦上,使原本低回的情绪陡然转折,听来既出人意料又贴合心境。其中“览”字的音韵处理,是曲作者与编剧反复推敲后的精妙之笔:经双方沟通,将原词“炎凉阅尽”调整为“炎凉尽览”,“览”字虽同属仄声(上声),但声调带有自然的上升趋势,既精准保留了“历经世事沧桑、看透人情冷暖”的核心语义,又能与旋律的上扬线条形成巧妙呼应。这一调整遵循京剧“依字行腔、腔随字走”的创作规律,让“情绪转折”既符合声腔逻辑,又贴合人物彼时“从低回沉郁到陡然振起”的心境,做到了“守程式而不泥于程式”。
进入“原板”后有意留白,为后续情绪积蓄力量。唱至“牧州县察疾苦灾民遍访”时转为“摇板”,引导颜真卿陷入深沉回忆,继而转入“清板”。“心念念社稷安国家兴旺,忧忡忡安史乱祸起渔阳”一段似轻吟低唱,将人物忧国忧民之情娓娓道来。尤其“安史乱”三字,巧妙融入全剧的西北主题音调,既添悲凉底色,又深化忧思之情,可谓点睛之笔。随着调式转换与节奏加快,情绪逐步推向高潮,及至“山河碎”处,进入“紧打慢唱”的强烈节奏,高腔迸发,辅以“搓锤”锣鼓,最后过渡至“二黄快板”,以紧凑铿锵的节奏收束全腔,气势贯通、荡气回肠。
全剧音乐以西北地区音调为底色,这一设计根植于颜真卿所秉承的西北文化血脉,旨在从地域文化中深化人物塑造。剧中开场独唱《西风虐》、遭陷被贬时的《悲风戚》以及尾声的《英风烈》,均源自同一主题动机的变奏与发展,形成“一曲贯穿”的结构脉络。“分节歌”式主题变奏手法,强化了音乐整体性与戏剧凝聚力,亦通过在关键情节中的重复与变奏,在有限的演出时长中,给观众留下深刻而统一的听觉印象。
主题歌的创作历经推敲,旨在恪守京剧声腔之本的同时,充分融入西北音乐气质。唱段伊始,女声以如泣如诉的旋律,在沉稳而缓慢的节奏中徐徐展开,勾勒出“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山河破碎的悲凉图景。当唱到“谁、谁、谁”三字发问时,情绪层层推进,直至“谁能挽山河碎”一句高腔迸发,将历史的苍茫与个体的无力感推向高潮。最终旋律渐次收敛,归于哀婉沉郁,将那份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配器上,笔墨极为克制,旨在丰富色彩而非炫技。唱腔伴奏以清淡雅致为主,注重烘托情绪、托举声腔。这一“惜墨如金”的处理方式,正是基于整体创作理念的考量:音乐在该浓烈处自当全力迸发,而在多数情境下,则应以简约、含蓄的笔触,突出旋律本身的感染力与戏剧的内在张力,从而与舞台表演相得益彰。
唯有深入传统内核、拥抱当代审美,京剧艺术才能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持续焕发打动人心、温润心灵的磅礴力量。这是我参与京剧《颜真卿》音乐创作最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