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台子” 唱活移风易俗,小戏曲滋养文明乡风
更新时间:2025-10-14 20:33 浏览量:2
“新事简办不张扬,丧事简办树新风,勤俭节约传家宝,文明乡风暖心中……” 近日,菏泽鲁西新区陈集镇陈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的 “土台子” 上,两夹弦《喜事简办树新风》的旋律婉转悠扬。62岁的戏曲志愿团演员王桂兰身着水红色戏服,一个亮相、一句唱腔便引来了台下阵阵掌声,78岁的村民张爱民听得入迷,跟着节拍轻轻点头,“这戏唱的是咱身边事,听得懂、记心牢,比讲道理管用多哩!”
菏泽鲁西新区陈集镇“黄河大集”文化惠民“一村一场戏”巡演现场。
如今,这样“戏里有故事、台下有共鸣”的场景,已成为陈集镇26个行政村、社区的“日常风景”。而谁能想到,这个如今满是文明气息的乡镇,曾长期被陈规陋习“绊住脚”。
“前几年村里办喜事,彩礼少则十几万,多则二十几万,宴席一摆就是三四十桌,有的人家为了撑场面,借钱也要办得风风光光,最后欠下一屁股债。”陈集村村民李新国想起过往连连摇头,他邻居家的孩子曾因凑不齐彩礼,差点耽误了婚期。不仅是婚事,丧事大操大办、人情往来攀比等问题,也让不少村民“有苦说不出”。
如何打破僵局,让移风易俗从“镇里号召”真正变为“村民自觉”?陈集镇党委班子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了关键——这里是有名的“戏窝子”,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孩子,都爱听戏、爱唱戏,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时常能听到几句戏曲唱段。“用老百姓最爱的戏曲讲身边事、传新风尚,肯定能让大家听得进、愿意学!”镇党委书记李松的想法,得到了班子成员的一致认可。
方向既定,行动迅速。陈集镇第一时间成立文明乡风建设工作专班,李松亲自挂帅统筹,将移风易俗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同部署、同推进,构建起“党委牵头、部门联动、村社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而打造一支“接地气、懂民心”的戏曲队伍,成为破局的第一步。
菏泽鲁西新区陈集镇“黄河大集”文化惠民“一村一场戏”巡演现场。
镇文化站站长胡延福牵头,从各村抽调有戏曲基础的文化能人,很快组建起“陈集镇戏曲志愿服务团”。53岁的王桂兰是首批加入的演员,她年轻时就是村里的“戏曲骨干”,得知要排演移风易俗剧目,二话不说就报了名:“能把好风气唱给乡亲们听,我乐意!”像王桂兰这样的演员,团里共有50余名,全是土生土长的陈集人,凭着对戏曲的热爱义务参演,没有一分钱报酬。
剧目要“活”,素材必须“真”。镇里组织老艺人、村干部、村民代表召开了10多场创作座谈会,深挖本土移风易俗故事。八里庙村村民将高额彩礼换成“孝心基金”,婚后每月给双方父母零花钱;陈集村“红白事理事会” 帮村民简办丧事,一场下来节省近万元……这些发生在村民身边的真实案例,被一一写进剧本,成为《厚养薄葬》《孝心基金暖人心》等剧目的鲜活情节。
“剧本里的事就像在说俺村的人,演的时候有感情,乡亲们听着也亲切。” 王桂兰说。
光有好剧本还不够,硬件和专业指导得跟上。镇党委、政府专门落实专项资金,为志愿团配齐戏服、锣鼓、音响等设备,还在每个村的文化广场搭建了固定演出舞台,让“土台子”有了“正规范儿”。同时,邀请菏泽市艺术研究所的专业戏曲老师下乡指导,从唱词打磨到动作编排,手把手教演员将移风易俗理念融入表演。
菏泽鲁西新区陈集镇“黄河大集”文化惠民“一村一场戏”巡演现场。(资料图)
好戏还需广传唱,才能让新风入万家。陈集镇巧借平台,将小戏小剧巡演与 “黄河大集”“文化惠民工程”深度融合。今年年初,“黄河大集” 文化惠民“一村一场戏”巡演启动,《喜事简办树新风》《厚养薄葬》等23个自编节目轮番上演,涵盖两夹弦、大平调、山东琴书、坠子等多种形式。为了让每个村的村民都能看到戏,演员们经常一天连演两场,夏天顶着烈日,冬天冒着寒风,汗水浸湿戏服、手脚冻得发麻也毫无怨言。“有次在解元集村演出,下着小雨,村民们打着伞站在台下看,我们越唱越有劲。”王桂兰说。
随着移风易俗的深入推进,陈集镇的文化惠民“菜单”也愈发丰富:公益电影下乡、农民文化艺术节、全民运动会、全民阅读等活动接连登场;戏曲志愿团还吸纳了20多名年轻人,他们不仅学唱戏,还将剧目拍成短视频、开启直播,让文明新风通过手机屏幕传到更多人眼前。“现在村里办红白事,大家都主动找理事会商量简办,彩礼也控制在5万元以内,省钱又省心。”八里庙党支部书记刘青然笑着说,这个月村里有户人家办喜事,只摆了8桌宴席,还邀请志愿团演了一场戏,成了全村的“文明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