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演员,从发病到去世仅20分钟,临终前也没听到儿子喊声爸
更新时间:2025-10-14 08:36 浏览量:3
1995 年 2 月 19 日晚,上海市政协元宵联欢晚会的后台突然陷入混乱。68 岁的程之刚结束《盗御马》选段的演唱,还未来得及卸下戏妆,就扶着化妆台缓缓倒下。工作人员慌乱中找来急救箱,他的手指仍无意识地比划着京剧的手势,嘴里断断续续哼着唱词。20 分钟后,医生宣布程之因急性心肌梗塞离世 —— 这位以 “反派角色” 闻名的老艺术家,最终在自己挚爱的舞台旁落幕。
一、梨园世家的 “叛逆者”
1926 年,程之出生在上海一个没落的文化世家。祖父程颂万是晚清名士,曾为张之洞撰写文书;父亲程君谋则因家道中落,靠演唱京剧老生谋生,得了 “汉口谭鑫培” 的名号。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程之自幼便与戏曲结缘 —— 六岁时踩着小板凳够到案上的胡琴,手指在弦上摸索着拉出《二黄慢板》的片段,连父亲都惊讶于他对音律的敏感度。
彼时程君谋已尝尽戏曲行业的辛酸,坚决反对儿子走自己的老路。1944 年,程之遵从父愿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书包里却偷偷藏着《京剧表演技法》。中学时期,他就瞒着家人参与话剧排练,在《群莺乱飞》中饰演反派 “三老爷” 时,为了表现角色的阴狠,特意对着镜子练习挑眉、冷笑的神态,连同学都调侃 “看到你就后背发凉”。
1945 年的一个傍晚,程之在报纸上看到上海剧艺实验剧团的招聘启事,再也按捺不住对表演的渴望。他悄悄办理了退学手续,还把本名 “程会春” 改成 “程之”——“之” 字取 “向艺术致敬” 之意,也为了不让家人发现行踪。当程君谋得知消息时,儿子已经站在了话剧《夜店》的舞台上,饰演一个偷鸡摸狗的店小二。
二、反派角色里的 “戏痴”
初入演艺圈的程之,因长相不够 “正派”,只能接别人不愿演的反派角色。1947 年拍摄《太太万岁》时,他饰演的 “吃软饭小流氓”,为了贴近角色的油滑感,特意观察弄堂里的闲散人员,模仿他们歪戴帽子、跷二郎腿的姿态,连导演都称赞 “你把角色的骨头都演出来了”。
这种对角色的极致打磨,让程之逐渐成为 “反派专业户”。1954 年《鸡毛信》拍摄期间,他为了塑造 “歪嘴伪警”,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嘴角歪斜的幅度,连吃饭时都保持着角色的神态,导致腮帮子酸痛了半个月。1986 年拍摄《西游记》时,他饰演的金池长老,仅靠眼神的变化就展现出角色的贪婪与虚伪 —— 当镜头特写他盯着唐僧袈裟的眼神时,观众能清晰看到他瞳孔收缩、嘴角抽动的细微表情,这个片段后来成为影视剧中 “反派眼神戏” 的经典案例。
久而久之,程之与陈述、董霖、于飞并称为上影厂 “四大坏蛋”。有次他在菜市场买菜,卖菜大妈看到他就往后躲:“你别过来,我怕你把我菜抢走。” 程之非但不生气,反而笑着说:“您放心,我这‘坏蛋’只在戏里当。” 现实中的他,常年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 春节时给独居老人写春联,重阳节陪老人逛公园,甚至在中学升旗仪式上表演京剧选段,用孩子们能听懂的方式讲解传统文化。1981 年,他还凭借这份热忱,获得上海电影制片厂 “先进工作者” 称号。
三、舞台与家庭的双重遗憾
程之的艺术人生近乎完美,家庭生活却藏着难以弥补的遗憾。1963 年,程前出生后仅 15 天,因大哥程之无子嗣,程之在母亲的劝说下,将儿子过继给大哥。从程前有记忆起,亲生父亲就以 “三爸” 的身份出现 —— 每次程之前往 “三爸” 家,程之都会提前准备好糖果和玩具,还会偷偷塞给他零花钱。
13 岁那年,程前从邻居口中得知身世,此后对程之的态度变得疏远。程之看在眼里,却从不多言,只是用行动默默弥补。当时他月工资仅有 18 元,却咬牙花 20 元给程前买了一双黑色牛皮鞋 —— 那是程前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皮鞋,他穿着它参加学校运动会,鞋头的磨损痕迹记录着少年时的珍惜。即便后来程前成为央视主持人,主持过春晚,名气超过父亲,两人之间仍隔着一层 “三爸” 的称呼。
1995 年程之去世时,程前正在北京录制节目。接到消息后,他连夜赶最早一班火车前往上海,在太平间里,看着父亲脸上未卸尽的戏妆,程前终于哽咽着喊出那句迟了 32 年的 “爸”。只是这声呼唤,再也得不到回应。后来程前在采访中提到,父亲书房里一直放着一张他童年的照片,背面写着 “吾儿会春,平安顺遂”—— 那是程之从未对人说起的,藏在心底的牵挂。
如今,程之饰演的金池长老仍在电视上循环播放,他的京剧唱段被收录进《中国戏曲名家集锦》。在上海电影博物馆的展柜里,还陈列着他当年使用的胡琴、剧本手稿,以及那双他给程前买的黑色皮鞋复制品。这些物件静静诉说着一位老艺术家的一生:对艺术,他倾尽所有;对家庭,他藏着遗憾。正如他曾说的:“戏里的反派能演好,是因为我懂人性的复杂;戏外的生活,却总有我没演好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