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何赛飞拍案而起:月薪千五的戏骨在送外卖,百万的奖戏在仓库吃灰

更新时间:2025-10-12 09:08  浏览量:3

2023年5月,山西《中国梆子大会》的舞台上,一声怒喝打破了颁奖礼的祥和氛围。“你们口口声声梅花奖、文化奖,几百万几千万花出去排戏,得了奖就锁进仓库,老百姓啥都看不到!钱呢?戏呢?” 说出这番话的,是国家一级演员、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她拍着桌子的模样,没有了影视剧里的温婉雅致,只剩下对行业乱象的痛心疾首。

能让这位见过大场面的艺术家情绪失控,源于一个普通戏曲演员的真实遭遇。当天登台表演的演员王宁,凭借精湛的功底赢得全场掌声,可主持人接下来的介绍却让台下瞬间安静——这位5年前就调入省团的演员,至今还是临时工身份,月薪仅有1500元。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养三个孩子,这份“热爱”根本撑不起一家人的生计。为了活下去,王宁只能在排练间隙骑上电动车送外卖,深夜收工后再开网约车到凌晨,即便如此,他还是无数次想过放弃舞台,全靠心底那点执念硬扛。

台下的何赛飞听得红了眼眶,积压多年的情绪终于爆发。在她看来,王宁的困境不是个例,而是整个戏曲行业的缩影:真正在一线唱戏的演员连温饱都成问题,资源却源源不断流向那些只为评奖的“面子工程”。有数据显示,不少地方为冲击大奖,动辄投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排演新戏,可这些“获奖作品”往往在颁奖礼上亮个相,就被束之高阁,别说普通观众,就连剧团内部人员都难得再看一次。

作为深耕戏曲行业四十余年的老兵,何赛飞太清楚其中的症结。她1963年生于浙江舟山,从越剧学员一步步成长为国家一级演员,既在《红楼梦》《大宅门》等影视剧中塑造过经典角色,也拿过百花奖等诸多荣誉。见过行业的辉煌,更目睹如今的尴尬,她比谁都明白:戏曲的根在演员,在观众,而不是在奖杯和仓库里。

更让人揪心的是传承的断裂。戏曲作为活态的非物质文化,最讲究师徒相授,京剧的四大名旦、晋剧的李月仙和谢涛,都是名家传戏的典范。可现在基层剧团里,老艺人到点退休就无人问津,青年演员既得不到技艺传承,又没有基本生活保障,很多绝活面临“人走艺消”的窘境。更荒诞的是,不少剧团为评奖只重视生、旦等热门行当,其他行当的演员连登台机会都没有,更别提培养新人。

何赛飞的呐喊迅速引发全网热议,有人点赞她“敢说真话”,也有人抛出质疑:“这就是市场规律,戏曲不是刚需,没人看自然赚不到钱。” 可这种说法恰恰忽略了关键——不是观众不爱戏曲,而是优质的戏曲作品根本传不到观众眼前。那些藏在仓库里的获奖剧目,本可以走进社区、校园,成为连接传统与大众的桥梁;那些拿着微薄薪水的演员,本可以凭借技艺赢得尊重与收入,可畸形的行业生态堵死了这条路。

戏曲的传承从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让演员能靠手艺吃饭,让观众能看到好戏。人民网曾指出,名家老艺人是承载戏曲传统的鲜活力量,忽视他们就是浪费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可现在的现实是,老艺人传戏无保障,青年演员生存难,资源全往“评奖工程”倾斜,这样的行业怎么可能有活力?

何赛飞的愤怒,本质上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她在现场那句“传统文化是唱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戳中了所有热爱传统艺术的人的心。戏曲的生命力从来不在奖杯上,而在王宁们凌晨送完外卖仍坚持吊嗓的执着里,在观众愿意花钱买票的热情里,在一代代艺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坚守里。

如今两年过去,何赛飞的呐喊是否改变了什么?或许改变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关注基层演员待遇,一些剧团将经典剧目重新搬上舞台,短视频平台上也涌现出不少年轻戏曲博主。但要真正解决行业沉疴,还需要更多“何赛飞”站出来,更需要机制的彻底革新——让资源流向真正需要的地方,让演员靠技艺体面生活,让戏曲回到观众中间。

毕竟,当送外卖的演员能安心登台,当仓库里的好戏能重见天日,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传下去。这,或许就是何赛飞歇斯底里呐喊背后,最朴素也最迫切的期待。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