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京剧女神李维康患病丈夫不离不弃,如今北京养老,北大女儿很孝顺

更新时间:2025-10-09 12:42  浏览量:1

李维康的一生是真的坎坷,好在如今一切苦尽甘来,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

先是自己患病,接着丈夫患病,唱戏事业也受阻碍,那时候真是苦的不能再苦了!

如今,78岁的李维康在北京某一处养老社区,过着寻常又充满诗意的日子。

你若以为这位女神会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那可就错了。

她的生活,接地气得让人心生暖意。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她和老伴耿其昌便准时出现在康复室。

耿老师的腰椎里装着六根钢钉,每天的康复训练是雷打不动的早课。

而李维康不只是陪伴,两人一边蹬着康复车,一边就着节拍,你一句我一句地背起戏词。

李维康如今鲜少再登台商演,偶尔出席一些国家级的庆典,也是为了京剧的传承。

去年央视戏曲晚会,她受邀压轴献唱。老伴耿其昌就默默的陪着她。

然而,如今这份从容与幸福,并非唾手可得。

回首李维康的一生,你会发现,她的人生大戏从序幕开始,便充满了苦涩与磨砺。

1958年,年仅11岁的李维康,凭着一副“金嗓子”和过人的天赋,考入了中国戏曲学校。

那时的梨园,学戏是真正的苦修。天不亮就要爬起来吊嗓,刀枪剑戟,样样得练。

寒冬腊月,穿着单薄的衣裳在冰冷的地上翻滚跌打,膝盖摔得青一块紫一块。

小小的李维康也曾偷偷哭泣,但不练了这三个字,却从未从她口中说出。

12岁登台,她便能将梅、王、程三派唱腔模仿得惟妙惟肖,老师们都说她是天生的金嗓子。

可好景不长,正当豆蔻年华,本该是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年纪,她却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

苦尽甘来,李维康在舞台上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

在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她演了几十出戏,塑造了上百个角色,青衣花旦,信手拈来。

《平原作战》里的小英子,《蝶恋花》里的杨开慧,《秦香莲》里的秦香莲,还有《霸王别姬》里的虞姬等等,她的每一个角色都深入人心,令人过目不忘。

她的唱功,绝不只是声腔技巧的完美呈现,还有那份融情于声的真挚。

她不是在演角色,而是真正地化身为角色,将自己的情感与人物融为一体。

在《秦香莲》“闯宫”那场戏中,她大胆地加入了“二黄慢板”转“原板”,吸收程派的缠绵沉郁,唱到动情处,带着哭腔和颤音,下行音一落,台下戏迷的眼泪也跟着簌簌落下。

为了演好《蝶恋花》中的杨开慧,她甚至亲身到杨开慧当年被捕的古道上,一遍又一遍地寻找感觉,将抑扬顿挫、哭腔拖腔揉进了每一句唱词里。

这段唱,后来成了京剧史上的经典,被无数后辈学子模仿。

李维康的眼界,远不止步于传统。在京剧界还普遍墨守成规的上世纪80年代末,她便敢于“吃螃蟹”。

她将编钟、埙等古乐器引入乐队,甚至大胆尝试用电声乐队伴奏京剧,震惊了整个梨园行。

梅花奖、梅兰芳金奖、金唱片奖……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一一被她收入囊中,实至名归。

1985年,她跨界出演电视剧《四世同堂》,饰演北京媳妇韵梅,竟凭借那股子朴实坚韧的劲儿,一举拿下了第四届金鹰奖最佳女主角。

京剧舞台上的光芒万丈,并未限制她在其他领域的闪耀。担任中国京剧院院长期间,她还以身作则,带着八十多号剧团演员下乡演出。

高强度的演出,微薄的报酬,她却从未抱怨,只为将京剧艺术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然而,所有台前的辉煌,都离不开台后的默默支撑。李维康和耿其昌的爱情给了她很大的力量。

他们的缘分始于1958年,同一年考入戏校,同班同岁,一个攻青衣,一个攻老生,都是班里的尖子生。

1965年,学校排演《四郎探母》和《武家坡》,他们分别饰演男女主角。戏文里的铁镜公主和杨四郎,唱着唱着,心里的情愫也悄悄生根。

毕业后,两人被分配到不同的京剧院,一隔就是十几年。

1974年,李维康赴美进行文化交流,有人劝她留在美国,那里条件优渥,但她想都没想就回来了。

于是第二年,这对相识18年的老同学,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礼简单朴素,却藏着一辈子的约定。

1977年,耿其昌也调到中国京剧院,夫妻俩终于能够同台演出。

可命运的磨难,往往接踵而至。1988年,李维康演出时突发妇科急症,手术中大出血,医生甚至发出了病危通知。

耿其昌在手术室外守了一夜,眼睛熬得通红,直到医生告知“脱离危险”,他才瘫坐在地上。

出院后,他每天为妻子熬中药,即便去外地演出,也背着药罐,在后台生火煎药。

后来李维康又查出子宫肌瘤,手术时耿其昌更是直接卷起袖子,为妻子献血。

为了省钱,李维康刚能下床便提前出院。

当耿其昌病倒,腰椎间盘突出恶化,疼得夜不能寐时,李维康又义无反顾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2015年,耿其昌面临高风险手术,李维康紧握着他的手说没事,她在这儿。

在三个半小时的手术中,她寸步不离。出院后,她每天开车接送丈夫复查,陪伴他进行康复训练,七年下来,耿其昌的腰伤再未复发。

他们的爱情,也曾被流言蜚语中伤,有人造谣说他们夫妻生活AA制,连鸡蛋钱都要平摊。

耿其昌只是坦然一笑,说他们是夫妻,不是搭伙,哪能算这么清。言语之间,是无法撼动的信任与默契。

1981年,女儿耿玉菲的降生,为这个艺术家之家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然而,夫妻二人忙于演出,一年要演150多场,还要下乡体验生活,无奈之下,只能将女儿托付给父母照顾。

每次出差前抱着女儿,李维康都会偷偷掉眼泪,但为了热爱的京剧事业,她只能选择踏上远行的列车。

好在耿玉菲从小懂事,学习从不需要父母操心,后来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为全家的骄傲。

如今,她在北京金融系统工作,经济独立,也已结婚生子,拥有自己的幸福小家庭。虽然工作繁忙,但每周她都会抽出时间回昌平看望父母,有时还会带着孩子。

李维康常常觉得自己亏欠女儿,但耿玉菲却从不抱怨。她记得小时候妈妈难得在家,会把她抱在腿上,一边哼戏词一边为她梳辫子,爸爸则会变着花样做她爱吃的红烧肉。

现在,轮到她来孝顺父母,知道李维康牙口不好,每次来都会带上软糯的糕点,听说耿其昌喜欢老戏本,特意托人从外地淘来了绝版曲谱。

这份双向奔赴的爱,是世间最美好的画面。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李维康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与亲情!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