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戏到骂战:秦腔为何沦为饭圈角斗场?
更新时间:2025-10-03 19:44 浏览量:3
当百年秦腔的“唱念做打”让位于直播间的辱骂互撕,当非遗传承的讨论沦为粉丝间的拉踩攻击,这场秦腔网红粉丝与专业院团的骂战,早已超出行业争议的范畴。它撕开的,是传统戏曲在流量时代的传承困局。
秦腔圈的这场风波并非偶然。秦腔网红安万走红后,其部分粉丝将易俗社、三意社等专业院团列为“对立面”,编造“演出取消是院团作梗”等谣言,通过恶意拉踩、人身攻击等方式展开“围剿”。网络平台上,唱腔流派的探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饭圈化的控评刷榜,本该滋养艺术的戏迷群体,正在异化为破坏生态的力量。
这场骂战的发酵,本质是三种矛盾的集中爆发,每一种都在侵蚀秦腔传承的根基。
首先是评价体系的对立。专业院团延续着戏曲传承的传统逻辑:以艺术本体为核心,看重程式技艺的精纯、剧本创作的深度和文化积淀的厚度。文旅部多年来推动戏曲像音像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正是为了守护这种专业标准。而部分网红团队与粉丝则信奉“数据正义”,将播放量、带货额作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尺,把“票房碾压专业院团”当作炫耀资本。当两种评价体系碰撞,不理解便转化为敌意,攻击成为“捍卫”自身标准的武器。
其次是利益格局的变动。安万剧团的走红打破了原有市场的固定分配模式,吸引走大量观众与商业资源,导致部分同行市场份额萎缩,甚至触动了靠回扣、差价牟利的戏贩子利益。在利益受损的群体中,有人选择抹黑打压,而网红的情绪化粉丝则将这种商业竞争上升为“民营对抗体制”的站队之争,最终让艺术讨论沦为利益博弈的工具。
最致命的是传承逻辑的错位。专业院团承担着“留存经典范本”的使命,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就有171项传统戏剧类项目,靠代际传递延续艺术生命。而部分网红及其粉丝将戏曲异化为流量载体,当演员在直播间用“滚出去”“傻X”等粗鄙言语辱骂观众、贬低同行时,戏曲本该有的文化尊严已被消解,传承便无从谈起。
粉丝骂战对秦腔的伤害,远不止网络空间的乌烟瘴气,更在深层次消解着戏曲艺术的核心价值。这种伤害,体现在三个维度的“异化”之中。
它消解了戏曲艺术的严肃性。戏曲之美,在于《三滴血》中精准的唱腔咬字,在于武戏中扎实的腰腿功夫,在于“戏比天大”的艺术信仰。但在饭圈逻辑主导下,这些都被简化为“偶像的萌点”“直播间的礼物数”。年轻粉丝能背出网红的所有社交动态,却分不清秦腔与其他梆子剧种的区别,更不懂“唱念做打”背后的程式美学。当艺术本身被忽视,秦腔便沦为流量消费的注脚。
它制造了审美断层与认知偏差。文旅部与教育部推动戏曲进校园,建设377所戏曲类传承学校,本意是培养懂欣赏、会思考的年轻观众。但饭圈化的骂战却向年轻人传递着扭曲的认知:戏曲传承不是技艺的精进,而是粉丝间的对抗;艺术评价不是基于专业判断,而是源于立场站队。这种偏差会让潜在观众远离真正的戏曲艺术,形成“想了解的人被吓跑,留下的人在互骂”的恶性循环。
它破坏了健康的传承生态。戏曲传承需要“土壤”和“养分”,既需要专业院团坚守经典,也需要民间力量普及传播,二者本可互补。文旅部连续5年举办全国基层院团会演,既包括国办院团也吸纳民营院团,正是在推动多元生态的构建。但粉丝骂战强行制造对立,将民营与专业、民间与体制推向对立面,让本该携手的力量互相消耗,最终拖慢整个秦腔传承的步伐。
制止骂战不难,难的是重建戏曲传承的健康生态。这需要专业院团、网红从业者、粉丝群体与监管方形成合力,找到流量与艺术的平衡点。
专业院团需主动“破圈”,拉近与大众的距离。王珮瑜的《瑜乐京剧课》因过于学术遭遇冷场,而郭德纲在综艺中融入京剧元素却斩获5亿播放量的案例,为秦腔院团提供了启示。专业院团不必排斥流量,可借鉴“戏曲+短视频”模式,拆解《火焰驹》的水袖技巧、解读《铡美案》的人物塑造,用大众听得懂的语言普及专业知识,让观众明白“为何专业院团的表演值得尊重”。同时持续参与公益性演出,用80%以上的传统经典剧目展演,夯实观众的艺术认知。
网红从业者必须守住艺术底线,承担传承责任。流量本身并非原罪,民营剧团的创新也值得鼓励,但创新不能以牺牲艺术尊严为代价。作为戏曲传播的重要节点,网红应像专业传承人那样珍视剧种声誉,而非将辱骂当作“真性情”人设,把低俗当作流量密码。只有当网红们主动传播秦腔的历史文化、技艺精髓,才能将流量转化为传承的助力,而非破坏的工具。
粉丝群体需要从“狂热”转向“理性”,重建与艺术的联结。真正的戏迷,会为一句精准的唱腔鼓掌,会为一段精湛的表演动容,而非为偶像的利益冲锋陷阵。戏曲界可通过线上导赏、线下讲座等形式,提升观众鉴赏能力,让粉丝明白:支持喜爱的演员,应是学习他对艺术的敬畏;热爱秦腔,应是守护它的文化内核。同时,平台需加强监管,对恶意造谣、人身攻击的言论及时处置,斩断骂战的传播链条。
监管与行业组织要做好“平衡者”角色。文旅部提出对各类文艺表演团体“加强分类指导”,这一方向尤为关键。对于专业院团,要持续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保障其传承经典的能力;对于民营与网红剧团,要规范其市场行为,鼓励创新但明确底线。行业协会可建立沟通机制,化解商业竞争引发的矛盾,避免其升级为行业对立。
回望这场骂战,最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究竟为何传承秦腔?
秦腔作为梆子声腔的代表,从明清传唱至今,靠的不是粉丝的控评,而是《游龟山》《三堂会审》等经典剧目的艺术魅力;靠的不是直播间的流量,而是一代代艺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技艺传承;靠的不是对立与攻击,而是“下至贩夫走卒,上至达官显贵”都能从中找到共鸣的文化包容性。
文旅部在戏曲振兴工程中明确提出,要“增强传统戏剧类非遗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从来不是来自单一群体的“胜利”,而是专业与民间的共生、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专业院团的坚守,保证了秦腔的“根”不会断;民间网红的传播,让秦腔的“枝”能伸得更远。二者本是传承路上的伙伴,而非敌人。
当网红粉丝不再把专业院团当作“假想敌”,当专业从业者能正视民间传播的价值;当流量不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当艺术本身重新成为讨论的核心——秦腔才能真正在流量时代站稳脚跟。
毕竟,我们传承的是那腔穿越百年的“吼”,是那身浸透汗水的“功”,是那出写尽人生的“戏”。这些,从来都与骂战无关,只与热爱和敬畏相连。守住这份热爱与敬畏,秦腔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真正实现“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