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陈集镇:戏韵绕田间 新风入万家

更新时间:2025-10-03 02:17  浏览量:1

新事简办不张扬,丧事简办树新风,勤俭节约传家宝,文明乡风暖心中……”近日,菏泽鲁西新区陈集镇陈集村文化广场上,一曲两夹弦唱腔婉转回荡。戏曲志愿团的演员们身着素雅戏服,将自编自导的移风易俗剧目搬上舞台,台下村民或点头附和,或鼓掌叫好,热闹的场景里满是文明新风的气息。

如今,这样的画面已成为陈集镇26个村的“日常风景”——陈集镇党委把准文明乡风建设的“方向盘”,在文明乡风建设的大潮中划出了一条接地气、聚人心的新航线。

回溯往昔,陈集镇也曾受陈规陋习困扰。“以前办红白事,有的人家摆几十桌大席,彩礼更是‘狮子大开口’,不少人打肿脸充胖子,最后背负一身债。”说起前几年的场景,许多村民都无奈地摇头。如何让移风易俗从“镇里号召”变成“村民自觉”?陈集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最终把目光落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上——陈集镇是有名的“戏窝子”,老少爷们爱听戏、爱唱戏,用戏曲讲述身边事、传递新风尚,肯定能让群众听得进、记得牢。

方向既定,迅速行动。陈集镇党委第一时间成立文明乡风建设工作专班,由党委书记挂帅统筹,分管副镇长具体落实,将其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同部署、同推进,构建起“党委牵头、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在小戏小剧创作演出上,一套“组合拳”精准发力:从陈集镇文化站抽调骨干,联合各村文化能人组建“陈集镇戏曲志愿服务团”,50余名演职人员涵盖退休教师、种粮大户、商铺老板等,全是土生土长的陈集人,凭着对戏曲的热爱义务参演;组织老艺人、村干部、村民代表召开创作座谈会,深度挖掘本土素材——八里庙村将彩礼换成“孝心基金”、胡庄村“红白事理事会”帮邻居省钱等真实故事,都成了剧本里的鲜活情节,让剧目满是“烟火气”。

为让小戏小剧真正“活”起来,陈集镇党委、政府持续赋能,专项资金保障到位,戏服、锣鼓、音响等设备一应俱全,陈集镇文化广场还搭建起固定演出舞台;邀请专业戏曲老师下乡指导,从唱词修改到动作编排,手把手教演员们将移风易俗理念融入传统唱腔。“刚开始只会唱老戏,不知道怎么加新内容,老师指导后,戏既有老味道,又有新思想,村民更爱听了!”戏曲志愿服务团的王大姐捧着修改五遍的剧本,语气里满是自豪。

不仅如此,陈集镇党委还巧借平台扩大影响,将小戏小剧巡演与“黄河大集”“文化惠民工程”深度融合。今年年初,“黄河大集”文化惠民“一村一场戏”下乡巡演在镇文化广场启动,23个自编节目涵盖两夹弦、大平调、山东琴书等多种形式,《喜事简办树新风》《厚养薄葬》等剧目轮番上演。演职人员顶着烈日走村串户,时常一天连演两场,汗水浸湿戏服也毫无怨言:“这戏唱的是政策,传的是新风,得让每个村的群众都看到!”

2025年,陈集镇持续开展公益电影下乡、文化艺术节、全民运动会等活动,让文化惠民“菜单”更加丰富;推动戏曲志愿团吸纳年轻人,融入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让文明新风既在广场上演唱,也在手机里传播。

如今的陈集镇,小戏小剧既是移风易俗的“传声筒”,更是凝聚人心的“粘合剂”。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加入文明建设队伍,有的成了志愿演员,有的参与“红白事理事会”,有的当起文明劝导员。

戏韵绕田间,新风入万家,陈集镇以党建为引领,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文明乡风如春风化雨般滋养了乡村每个角落。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