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皖鄂黄梅戏之争如何谱写中国戏曲的华美乐章
更新时间:2025-09-24 14:46 浏览量:1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熟悉的黄梅调,穿越皖山鄂水,回荡在无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然而,这婉转旋律背后,却隐藏着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文化“公案”——安徽与湖北对黄梅戏起源地的争夺。表面上,这是一场文化归属的争议;实质上,这场看似“剪不断,理还乱”的竞争,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中国戏曲发展的独特动力,谱写了一曲双城联袂的文化华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戏曲学会会长王馗对黄梅戏起源的阐述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他指出,黄梅戏是在皖鄂赣交界地区独特的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的,其艺术形态融合了黄梅采茶调、安庆方言、青阳腔等多种元素。这一观点打破了简单的地域归属思维,揭示了黄梅戏作为“文化流域”产物的本质特征——它不属于某一地,而是属于整个文化生态圈。
在这场争夺战中,皖鄂两地的文化自觉被空前激发。安徽以安庆为中心,打造黄梅戏艺术中心,推动黄梅戏进校园、进社区,创排《徽州女人》等创新剧目;湖北则以黄梅县为基地,深入挖掘整理原始曲谱,建立黄梅戏博物馆,复原传统唱腔。两地的“文化竞赛”客观上形成了保护与发展的“双保险”,任何一方都不愿在黄梅戏的传承创新中落后半步。
正是这种良性竞争,催生了黄梅戏艺术的多姿多彩。安徽黄梅戏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大胆吸收话剧、影视表现手法,推出了《公司》等现代戏;湖北黄梅戏则更注重原生态保护,致力于传统唱腔的抢救性记录。这种差异化发展路径,恰如戏曲百花园中的并蒂莲,各美其美,又相得益彰。竞争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同做大了黄梅戏的文化蛋糕。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皖鄂黄梅戏之争是中国戏曲生态的微缩景观。中国戏曲本就具有强烈的地域属性,昆曲有苏昆、北昆之分,梆子有河北、河南之别。这种基于地域的多样性非但不是分裂的根源,反而是戏曲生命力的保障。王馗所长曾指出:“戏曲的地方性是其全国性的基础。”当各地都以本地戏曲为荣,并为之投入资源时,整个戏曲生态才能枝繁叶茂。
皖鄂两地的黄梅戏之争,若能从“争夺所有权”升华为“竞赛贡献度”,将开创区域文化协作的新范式。两地可以建立黄梅戏文化联盟,共建共享文献资料,联合培养人才,交替举办艺术节,甚至创排由两地艺术家合作的大戏。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正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发展的理想模式。
黄梅戏的“双城记”启示我们,文化遗产的归属不应是封闭的排他性占有,而应是开放的创造性共享。当安徽的柔美与湖北的质朴在黄梅戏中交融,当传统的韵味与现代的创新在舞台上对话,中国戏曲便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场看似“甜蜜的烦恼”的争夺战,实则是一场没有输家的文化盛宴,它让我们看到:文化在流动中生机勃勃,艺术在交流中熠熠生辉。
正如王馗所长所言:“戏曲的生命在于流动和传播。”皖鄂两地共同书写的这部黄梅戏“双城记”,不仅没有割裂这种美丽的艺术形式,反而为它注入了双重养分,使其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这或许正是中国戏曲在当代社会传承发展的密码——在良性竞争中激发活力,在文化交流中丰富内涵,最终实现美美与共的戏曲生态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