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侯玉兰戏曲遗物归乡 艺术精神薪火相传
更新时间:2025-09-30 20:23 浏览量:1
在清玉戏曲艺术博物馆新陈设的“侯玉兰展厅”内,一副金色对联静默如诗:“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德艺双馨剧史流芳”,横批“侯玉兰戏剧人生”。这是山西省原文化厅副厅长、戏曲评论家郭士星为同乡艺术家题写的对联,亦是对晋剧百年脉络中一颗璀璨星辰的致敬。
展厅内,缀满金纹的戏服与一旁镶嵌宝石的头饰相映生辉,它们曾伴随侯玉兰的“玉兰腔”响彻南北,如今成为晋剧传承的无声史书。
晋剧,这门根植于三晋大地的古老艺术,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以兼容并蓄的姿态生生不息。1959年,随着刘邓大军“二野”和贺龙元帅“一野”的指战员及晋绥区地方干部南下四川,大批山西籍干部对故乡戏曲的怀念成为一项特殊文化需求。贺龙元帅亲自指示调山西晋剧团入川,“四川省成都市新艺晋剧团”由此成立,侯玉兰以副团长之职赶赴成都。她醇厚悠扬的“玉兰腔”不仅抚慰了异乡将士的怀乡之情,更让晋剧的酣畅韵致与巴蜀的灵秀风情碰撞出了交融的火花。
展厅墙上,一张摄于1965年的《江姐》剧照里,她目光如炬,身段挺拔;另一侧1972年《红嫂》的彩照中,眼波流转间尽显灵动。这些影像与展柜中泛黄的获奖证书、手抄剧本共同勾勒出一位艺术家的生命轨迹。
侯玉兰的女儿 武娟:展厅里的每一件展品,无论是照片、视频影像、字画、书籍,还是服装、头饰、影碟、奖状、证书都承载着母亲的艺术梦想与人生故事,也见证了晋剧在孝义的传承与发展。今天作为子女,我们将它无偿捐赠到这里,叶落归根,我想这也是母亲最大的心愿。
戏曲事业的生命力在于传承,而侯玉兰正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自1979年8月亲手组建剧团起,她便秉持“走出去取经、请进来传艺”的开放理念,营造互帮互学的团内氛围,孕育出史佳华、崔建华等一批优秀演员,此后,她创办知名民营剧团,培育了诸多晋剧表演人才。
侯玉兰的孙女 武珮璇:我记得奶奶在我3岁的时候,她就开始教授我一些有关晋剧的选段,比如说《打金枝》《教子》等。虽然说我不是专业的晋剧演员,但是偶尔我也可以哼唱几段,所以奶奶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深的,我打心底里对于晋剧文化也有一种认同感,对于我来讲,我也会做好一个传承者,把晋剧文化永远地传承下去。
清玉戏曲艺术博物馆馆长 王清玉:侯玉兰女士家属带来的戏曲遗物非常珍贵,为咱们今后研究学习晋剧起了很大的作用,她把她一生的东西能够无私地委托她的孩子们捐给咱们孝义,是促进咱们文旅事业的好举措。下一步,我计划把侯玉兰捐来的东西保管好、宣传好,让所有捐来的东西都动起来、活起来。
从青丝到白发,侯玉兰用一生诠释了晋剧艺术的魅力。如今,这些带着温度的艺术遗物将在这个戏曲博物馆中,继续向世人讲述晋剧的魅力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