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亿旧币、180 场戏:常香玉捐飞机的事,藏着戏曲的 “破圈” 密码
更新时间:2025-09-30 08:00 浏览量:1
当下不少戏曲院团困在“小众圈子”里,感叹“艺术难触大众”。可72年前,一位豫剧艺人带着59人的民间剧社,靠半年180多场演出,用戏曲收入为志愿军捐出一架战斗机。这不是虚构的传奇,是常香玉“香玉剧社号”的真实故事——它藏着戏曲最珍贵的力量: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生。
1951年,当常香玉在西安听到志愿军被敌机轰炸的消息,提出“义演捐飞机”时,没人敢相信。当时一架米格-15战斗机需旧币15亿元,按每场演出最高收入1000万元算,得演150场;而香玉剧社只是个民间团体,演员连固定工资都没有。有人说她“吹牛”,可常香玉的回应很实在:“半年不行就演一年,一定要把飞机送到前线。”
她先“断了自己的后路”。卖掉剧社拉戏箱的卡车——那是当时剧社唯一的运输工具;摘下自己22两重的金首饰,那是她从13岁唱红后攒下的“家底”;甚至把三个年幼的孩子送进西安敬业幼儿园全托,最大的不足7岁,最小的才3岁,只跟孩子说“完成任务再相见”。为了让演职人员安心,她宣布“半年不拿一分工资”,却承诺“大家工资一分不少,发放绝不拖欠”,用变卖财产的钱设立了“捐献义演基金”。
这趟“捐飞机之旅”从1951年8月7日开始。剧社从西安出发,第一站到开封,23场演出场场爆满,募集1.43亿元;到郑州时,老乡们听说她为志愿军演戏,卖了新收的麦子跑几十里路来看,有位大娘挎着一篮鸡蛋赶来,说“你爱国,大娘也爱爱你”,25场演出募得1.77亿元;在广州,印尼华侨梁惠珍摘下金表捐出,这只表经两次义卖筹得420万元,当地妇联甚至以4200多万元包场支持。
半年里,他们辗转开封、郑州、武汉、广州等7座城市,吃咸菜、睡地铺,演员们自己搬戏箱、装舞台,常香玉场场当主角,哪怕在开封演出时热得差点晕倒,在郑州演出时嗓子哑到说不出话,也没落下一场。
最终,当15.27亿元旧币汇到中国抗美援朝总会时,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民间剧社真的做到了。这不是靠运气,是常香玉“破釜沉舟”的决心——她把戏曲从“养家糊口的手艺”,变成了“保家卫国的力量”,而这份力量的起点,是她对“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朴素信念。
常香玉选《花木兰》作为义演主力剧目时,有人不解:“这么多大戏,为啥偏选这出?”她的理由很简单:“木兰替父从军,跟志愿军保家卫国是一个理,观众能看懂,也能共情。”事实证明,这出戏成了最有力的“募捐利器”,半年里光《花木兰》就演了120场,占总演出场次的三分之二。
她对这出戏的打磨,到了“较真”的地步。为了让“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更有力量,她融合豫西调的醇厚与豫东调的高亢,调整吐字节奏,让每一句都像“敲在观众心上”;表演时,她既演出木兰的英武——翻跟斗、打旋子的功夫不输武生,又藏着少女的细腻——替父出征时的不舍、战场杀敌时的坚定,每个眼神都有戏。在朝鲜慰问演出时,有战士说:“听您唱‘但愿得此一去旗开得胜’,就想起家里的妹妹,更想好好打仗保家。”
这种“以戏动人”的坚守,贯穿整个义演。在武汉演出时,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看完《花木兰》,题词“香玉剧社是中南地方戏的模范”;在新乡,戏院经理被戏打动,不仅免了租金和水电费,还带着员工义务装台卸台;甚至连毛泽东主席都知道这出戏,1959年在郑州看了常香玉主演的《破洪州》后,专门写信给周恩来推荐她的表演——正是因为她把每一出戏都磨成“精品”,观众才愿意掏腰包支持,义演才能一路顺利。
现在有些戏曲院团搞公益演出,要么选“冷门戏”应付,要么表演敷衍,总抱怨“观众不买账”。可常香玉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是义演还是普通演出,“戏好不好”才是关键。观众愿意为《花木兰》买单,不只是因为“捐飞机”的大义,更是因为这出戏唱得好、演得真,能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力量——这才是戏曲能连接大众的核心。
常香玉常说“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而“香玉剧社号”的诞生,正是一场戏曲与人民的“双向奔赴”。她带着戏走到人民中间,人民则用最朴素的方式支持她,让“捐飞机”从一个人的想法,变成了一群人的行动。
在郑州演出时,有位农民粜了两斗麦子来看戏,说“既爱国又看戏,这有啥不好?”;在广州,搬运工人帮剧社搬戏箱,死活不肯要工钱,说“你们捐飞机,我们搬点东西还要钱?”;在西安出发时,文艺界1500多人到车站送行,西北文联主席柯仲平说“你们的艺术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定能完成任务”;甚至在朝鲜前线,志愿军战士用击落的敌机残骸,给她做了一架飞机模型当“勋章”,说“这是用您捐的飞机打下来的”。
这些细节里藏着最真实的道理:戏曲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它的根在人民中间。常香玉早年跑江湖时就知道,“戏要跟着老百姓的脚印唱”——抗战时演《打土地》唤醒民众,灾年时义演救济灾民,新中国成立后到农村、工矿、部队演出,她的戏始终贴近人民的需求。而人民也用信任回报她:巩县修河坝时,她义演捐款超过两个省主席;1998年抗洪,75岁的她率弟子义演,所得6万元全捐给送温暖工程;2003年“非典”时,癌症晚期的她还坚持捐出1万元——这种“你为人民唱戏,人民为你撑腰”的互动,正是戏曲能长久流传的底气。
现在有些戏曲人总想着“进大剧院、评大奖”,把观众局限在“专家和戏迷”里,渐渐与普通大众脱节。可常香玉的“捐飞机”故事证明:当戏曲走进人民中间,关注人民的喜怒哀乐,人民就会成为戏曲最坚实的后盾——这不是“流量密码”,是戏曲传承的“根本规律”。
有人说“现在是和平年代,不需要捐飞机了”,可常香玉“捐飞机”的精神,对当下戏曲传承来说,比任何时候都重要。这种精神不是“捐钱捐物”,而是“把戏曲与时代绑定、与人民相连”的意识——这恰恰是现在很多戏曲院团缺少的。
现在有些戏曲创新,要么生搬硬套加特效,把《牡丹亭》改成“科幻风”,要么为了“年轻化”丢了剧种本色,豫剧唱得像流行歌,结果“老戏迷不认可,新观众不买账”;有些院团搞“封闭创作”,剧本脱离现实,表演照搬老套路,抱怨“没人看”却从不反思“戏有没有贴近时代”;还有些传承者把“守旧”当“正宗”,不敢改一个字、一个腔,让老戏变成了“博物馆里的标本”。
可常香玉从不是这样。她创新豫剧,是为了“让戏更好听、观众更爱看”,吸收京剧、曲剧的优点,最终还是为了豫剧的发展;她演现代戏《朝阳沟》,是为了贴近新中国的农村生活,主动去农村劳动体验,最终成功塑造了拴保娘的形象;她培养弟子,不仅教唱腔身段,更教“戏比天大”的精神,怕的就是豫剧与时代脱节。
2003年12月,80岁的常香玉患癌症晚期,还拔掉输液管去北京奥运工地,为河南民工清唱《柳河湾》——这是她最后一次登台,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专业的音响,可民工们听得热泪盈眶。她用行动告诉所有人:戏曲的价值,不在于舞台多豪华,而在于能不能走进人民心里,能不能为时代发声。
现在我们谈戏曲传承,总说“要创新、要破圈”,可真正的“破圈”,从来不是靠花哨的形式,而是像常香玉那样,找到戏曲与时代的连接点。比如河南豫剧院三团的《焦裕禄》,用豫剧讲干部的故事,既保留剧种特色,又贴近现实;比如年轻演员用短视频唱《花木兰》,让“谁说女子不如男”火遍全网——这些成功的案例,本质上都是“捐飞机”精神的延续:让戏曲为时代服务,为人民歌唱。
常香玉捐的不只是一架飞机,更是一个关于戏曲的“答案”:它告诉我们,戏曲从来不是“过时的老手艺”,只要扎根时代、连接人民,就能爆发出巨大的力量。2004年她去世后,成千上万的戏迷自发送行,西安的戏迷租了100辆客车赶来,山东的孩子哭着演奏哀乐——人们怀念的不只是她的戏,更是她用一生证明的“戏曲精神”。
今天的戏曲人,或许不需要再捐飞机,但需要像常香玉那样,把“戏比天大”刻在心里,把“人民至上”落在行动上。当戏曲能再次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生,它就不会只是“小众爱好”,而会成为能打动更多人的“精神食粮”——这才是对常香玉最好的纪念,也是戏曲传承的真正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