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好戏失传!国有剧团快撑不住了,这些老戏还能唱多久?
更新时间:2025-09-28 19:23 浏览量:1
“台下空无一人,台上演员照唱不误”——这不是电影台词,而是山西某县级蒲剧团的真实写照。台下摆着的几十把折叠椅,大半蒙着灰尘,唯有几位白发老人看得入神,散场时还不忘往演员手里塞把自家种的核桃。
更让人揪心的是陕西汉调二簧剧团,这个曾影响京剧形成的古老剧种,如今全靠一位78岁的老艺人撑场面。他说:“我走了,这戏就真没了。”可即便如此,剧团连买新戏服的钱都凑不齐,演员们还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行头登台。
“以前学戏要千里挑一,现在是有人来就收”,临汾艺校的李老师说起招生就叹气。这所培养过梅花奖演员的学校,去年戏曲专业只招到3个学生,连个完整的班级都凑不成。
工资低是留不住人的根源。山西某省直剧团的青年演员,月工资才580元,还不如餐馆洗碗工。一级演员雷俊生的档案工资有几千元,实际到手只有900元,为了糊口,不少演员只能偷偷去唱堂会、赶红白喜事。
人才断层更让人着急。事业编制“冻结”后,剧团招不来新人,老艺人退休一个就少一个。晋城上党梆子剧团副团长刘晋苗说,和她一起毕业的40多个同学,现在只剩4个还在坚守。有些县级剧团甚至连编剧、导演都成了“空壳”,老戏只能翻来覆去演,新戏根本排不出来。
“财政拨款只够发退休人员工资,在职的全靠演出挣饭吃”,福建仙游县鲤声剧团的团长算起账就发愁。这个团一年要花140万元,财政只给60万,演出收入30万,还差50万的窟窿。
更不合理的是补贴“偏心眼”。很多地方把钱砸在“大制作”剧目上,一部戏花几百万拿奖,却没钱给基层剧团修排练场。山西临猗眉户剧团是全国知名的现代戏团体,可因为是集体所有制,编剧几年领不到工资,新戏根本排不了。
剧场更是成了“奢侈品”。东部地区的专业剧场占了全国近60%,西部很多县城连个像样的剧场都没有。临汾眉户剧团没有固定剧场,只能在露天搭棚演出,遇到雨天就泡汤;有些剧团的老剧场成了危房,想修却拿不到专项资金,只能眼睁睁看着塌掉。新建的大剧院又租不起,一场演出的场租就要几万块,小剧团根本承受不起。
“专业剧团一场戏要2万,我们只要5000,老百姓更爱请我们”,江苏某民营剧团的班主直言。现在农村的庙会、红白喜事,大多找民营剧团,国营剧团因为成本高,慢慢被挤出了市场。
可民营剧团也有大问题。不少剧团没经过正规培训,演员连基本的程式都不会,皇帝出场没有太监,元帅登台没有中军,还乱加流行歌曲,把老戏改得面目全非。更有甚者,打着“莆仙戏”“高甲戏”的旗号,实际演的却是别的剧种,纯粹糊弄观众。
演出市场更乱。福建有“戏老虎”靠抢台口转手倒卖,3年赚了几百万;山西的不法经纪人收高额回扣,引进劣质剧团压价竞争,正规剧团根本没法比。有些民营剧团还挖国营剧团的墙角,用高薪把骨干演员抢走,让本就艰难的国营剧团雪上加霜。
给政策:让演员能养家,新人愿意来
上海昆剧院的做法值得学:把学费从8000元降到3000元,还包吃住,结果报名的从几十人变成1000多人。政府要是能给戏校免学费、发生活补贴,肯定能吸引更多孩子学戏。
工资待遇也得跟上。江苏福星楚剧团由企业资助,演员月工资3000多,还有演出补助,连续13年超额完成演出任务。要是能让演员收入有保障,谁愿意轻易转行?
给场地:让剧团有地演,观众有处看
“有自己的剧场,才算有根”,有经验的老团长都这么说。浙江一些地方给剧团配了小型剧场,既能演出又能排练,还能对外出租增加收入。政府要是能牵头建社区剧场、乡镇剧场,让老百姓“步行就能看戏”,何愁没观众?
对于老旧剧场,也不能放任不管。山西高平有座金代戏台,是全国仅存的几座宋元戏台之一,如今却杂草丛生、濒临倒塌。把这些老剧场修起来,既是保护文物,也是给剧团留个“家”。
给市场:别让好戏藏在深闺里
河南卫视《梨园春》的火爆证明,老戏不是没人看。这个节目把戏曲搬上电视,还搞擂台赛,不仅火遍全国,还走进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要是能多些这样的平台,让老戏通过电视、手机走进千家万户,肯定能吸引年轻人。
政府购买服务也得改改。现在不少采购只看“面子工程”,不看观众是否喜欢。要是把补贴和演出场次、观众好评挂钩,剧团自然会多排老百姓爱看的戏,而不是只盯着拿奖的“阳春白雪”。
山西的赛戏、陕西的汉调桄桄、福建的打城戏……这些流传了上百年的剧种,藏着我们民族的喜怒哀乐。要是哪天这些戏真的没人唱了,我们失去的不只是一段旋律,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
好在已经有人行动了:苏州昆剧院在中小学开昆曲课,江苏给民营剧团免费送剧本,浙江建了戏曲博物馆。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都是在为老戏“续命”。
戏曲从来不是“过时的艺术”,只是需要多些关注、多些支持。只要演员有奔头、剧团有底气、观众有热情,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就一定能在新时代继续流传下去。毕竟,好戏就该唱给懂的人听,更该留给后来的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