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之演变(一)
更新时间:2025-09-28 15:55 浏览量:1
宋元以降至明朝以前,中国北方戏曲基本只有是弦索腔。弦索腔就是以琵琶(月琴)、三弦主奏的曲子说唱,弦索腔用中州官话,以鼓节制节奏,是这段时间属于官方戏曲,称为雅部。著名的诸宫调、杂剧都是弦索腔,元曲就是以弦索腔创作得,俗称杂剧。
南北分裂后,流播于南方的杂剧聚集在海盐(今温州)一带,遂称海盐戏,海盐调,海盐杂剧后来慢慢以海盐方言演唱就称之为海盐腔,海盐腔是中国最早的地方戏。
海盐腔不被管弦,只以一呼百应为能,以鼓节制节奏。海盐腔传到余姚,代之以余姚方言演唱,称之为余姚腔。传到昆山,代之以昆山方言,称之为昆山腔。传到弋阳,代之以弋阳方言,称之为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并称南戏四大声腔,是中国地方戏的滥觞。
明人顾起元《客座赘语》云:“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宴会小集,多用散乐.……大会则用南戏。其始止二腔,一为弋阳,一为海盐。弋阳则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闻之,……后则又有四平,乃稍变弋阳,而令人可通者。"
这段话很清晰得说明了南戏发展的过程。
散乐是一种很古老的综合表演,有表演于宫廷的燕乐和表演于民间集会的乐舞,两种形式。其表演形式包括百戏、歌舞戏、滑稽表演等多种。南北朝以后,散乐与百戏为同义词,包括了杂技、武术、幻术的滑稽表演、歌舞戏、参军戏等形式在内的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可以认为散乐是以中国戏曲为主的各种表演形式的雏形。
南北分裂后,散乐在南方成为南戏诸腔,在北方就成了杂剧。
杂剧出自五色爨弄,五色爨弄是一种融合了舞蹈、音乐、滑稽互动及幻术等元素的大型散乐,已经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等五种最早的戏曲角色。五色爨弄一般都在行院演出,其中的核心表演是搬演故事,称为杂剧,其剧本就叫院本。
从南戏剧本《官宦子弟错立身》看,南戏原本也叫杂剧,也有爨体表演,也叫诸宫调。
众多周知,南戏是不被管弦的徒唱形式,而北曲杂剧却是弦索腔,而弦索腔的标志是弦索(三弦、琵琶(月琴))。可以推测,南戏是在诸宫调已经产生,但是还没有推广开来的时候来到温州的。南戏保留着五色爨弄中杂剧的基本形式——不被管弦、一唱百和的徒唱,同时伴以爨弄。
所谓爨弄就是来自爨地(今云南大理一带)的歌舞,即傩踏、踏舞、踏歌。大体形态见《官宦子弟错立身》。踏歌是唐五代北宋时期十分流行得舞蹈形式,著名的踏幺娘就是此类,李白有“忽闻岸上踏歌声”诗句,爨弄后称傩戏。
在南戏四大声腔形成的过程中,北方弦索腔成为官方戏,迎来了杂剧的辉煌,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顶峰期。这个时期的杂剧就成为了北方戏曲的代名词,即北曲。北曲因为以弦索伴奏,就称为弦索腔,弦索腔长于音律,长于念唱,满蒙政府曾在江南大力推广弦索腔,从而巩固了其官方地位。
明人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说“(南戏)初止爨弄参鹘,后稍为末泥三姑旦等杂剧传奇。”又说“此道有南北。南则昆山之次为海盐,吴浙音也,其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
很显然,因为“弋阳则错用乡语”,就“四方士客喜闻之”,南戏格局为之一变,进入了弋阳腔时代。“乃稍变弋阳”就有了四平、乐平、青阳等南戏诸腔。
弋阳腔的产生不仅仅是“错用乡语”,更在于“海盐(余姚、昆山),吴浙音也,其体局静好,以拍为之节。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其调暄”主要表演在以大音量锣鼓伴奏,全在宣泄气氛,这类声腔后被称为高腔,弋阳腔也就被尊为“高腔鼻祖”。弋阳腔显然更适合广场众人表演,也就更符合普遍民众的欣赏习惯。
弋阳腔迅速越过长江,走向北方。它一方面让北方弦索腔在各地本土化,形成众多的北方地方戏,如西北弦索腔(最早的秦腔),山东弦索腔(柳子戏)、直隶弦索腔(保定老调)等。另一方面,他给北方剧种带来了锣鼓乐,最著名的是北京高腔(俗称京腔)。西北弦索腔吸收青阳腔的锣鼓,并以低音梆子(筼筜)节制节奏,就成为了最早的咣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