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入高墙 解锁新生路
更新时间:2025-09-28 15:46 浏览量:2
当非遗走进高墙
会碰撞出怎样的改变
近期,北京市监狱管理局
清河分局潮白监狱和前进监狱
分别以非遗技艺教学
非遗乐器演奏为载体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罪犯教育改造
用文化的力量为罪犯点亮希望
铺就回归社会的崭新道路
非遗开课啦
近日,由潮白监狱与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打造的“非遗融入改造生活 文化点亮希望新生” 主题教育活动正式启动。活动打破了高墙与文化的隔阂,让国家级、市级非遗项目走进罪犯的改造生活。
曾参与前期非遗体验的罪犯代表分享了自己的转变:“绘制风筝、制作毛猴时,浮躁的心慢慢静了下来。不仅学会了动手,更懂得了专注与坚持,对未来回归社会充满期待。”
仪式现场,潮白监狱向涵盖风筝绘画、京剧脸谱、鼻烟壶内画、毛猴制作等领域的七名国家级、市级非遗传承人,授予 “爱心帮教大使” 聘书。这一举措,为高墙内的非遗教学筑牢了专业根基。
启动仪式结束后,“非遗课堂” 随即开课。风筝绘画区,传承人细致讲解色彩搭配与图案寓意,罪犯笔下的风筝渐渐灵动;京剧脸谱绘制台前,大家专注调和油彩,勾勒出鲜明的人物轮廓;鼻烟壶内画区,罪犯屏息凝神,尝试用特制细笔在壶内勾勒线条;毛猴制作展位前,辛夷、蝉蜕等材料在手中变成形态各异的毛猴。传承人与罪犯频繁互动,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每一次笔触、每一次拼接中尽显。
百人奏响葫芦丝
如果说潮白监狱的非遗教学是 “指尖上的传承”,那前进监狱的葫芦丝教学则是 “旋律中的救赎”。当婉转悠扬的葫芦丝声穿过高墙,很难想象演奏者是正在接受改造的罪犯。如今,前进监狱已组建起一支百人葫芦丝演奏团队,用非遗乐器的力量,为罪犯的改造之路添上音美色彩。
罪犯李某起初对葫芦丝学习充满抵触,“当时情绪急躁,觉得音乐没意义”。在监狱民警的耐心劝解下,他才尝试拿起乐器。“一开始手指都不听使唤,是老师一点点教我们按孔、运气。” 李某回忆道。为让大家真正掌握技巧,监狱特意聘请专业教师,从乐器构造、气息控制、指法练习,到《月光下的凤尾竹》《映山红》等传统曲目的演奏,循序渐进地教学,让原本对非遗文化一无所知的罪犯渐渐找到乐趣。
因合同诈骗罪入狱多年的张某,曾对生活麻木不已,葫芦丝的出现让他重燃希望:“练曲子需要全神贯注,不然就会吹错。这种专注慢慢用到日常改造中,做事比以前踏实多了。”
如今,前进监狱已有110余名罪犯加入葫芦丝学习兴趣小组。每到练习时间,高墙内便响起整齐灵动的旋律——有人紧盯乐谱,有人随节奏轻晃身体,指尖在葫芦丝上灵活跳跃,曾经的浮躁与焦虑,都被温柔的乐声悄悄抚平。
用非遗引导新生
无论是潮白监狱的多元非遗技艺,还是前进监狱的葫芦丝演奏,本质都是用文化之力为罪犯搭建回归桥梁。非遗文化不仅是技能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它让罪犯在专注中学会沉淀,在传承中理解责任,在文化熏陶中找到前行的方向。相信待他们重获自由时,这些在非遗文化中汲取的力量,能帮助他们绽放属于自己的 “新生之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