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王国维:中国近代学术的拓荒者

更新时间:2025-09-28 10:39  浏览量:1

1927年6月2日,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畔,一位身着长衫的中年学者缓步走向湖心,纵身一跃,惊碎了夏日的涟漪。他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绝笔,将生命的终章定格在五十一岁。这位自沉的学者,便是被梁启超誉为“学界重镇”、陈寅恪称为“文化神州”的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一生跨越晚清、民国,以“通人之学”贯通文、史、哲、古文字诸领域,在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的关键节点,以实证精神与哲学思辨重构中国学术范式,为近代国学奠定了科学根基。其学术如星汉灿烂,其人格若松柏端方,堪称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本。

一、生平轨迹

(一)少年孤苦:

王国维生于海宁盐官镇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父王乃誉,工书画、善鉴古,虽未入仕,却以“读书当求实用”的家训影响幼子。王国维幼年丧母,由父课读,十岁通《文选》《楚辞》,十二岁作骈文数百言,展露早慧。然家道中落,他十七岁中秀才后,屡试乡举不第,遂绝意科举,转而研读新学。

青年王国维的求知欲如饥似渴。他在《自序》中回忆:“余之性质,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这种矛盾促使他遍览哲学、文学、史学译著,从康德、叔本华到尼采,从梁启超的“新民说”到严复的“天演论”,西方思想的输入与他对中国传统的反思交织,为其学术奠基埋下伏笔。

(二)东渡扶桑:

1900年,王国维随罗振玉东渡日本,开启了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在东京物理学校学习期间,他并未专注自然科学,而是借罗振玉藏书广泛涉猎,尤其沉潜于哲学与美学。他翻译《教育学》《心理学》等书,撰写《哲学辨惑》《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将西方哲学与中国文学互参,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早期思考。

留日期间,他完成《人间词话》初稿,以“境界说”革新传统词论;又著《红楼梦评论》,首次用西方哲学方法解析中国古典小说,标志着其学术从“文艺鉴赏”向“理论建构”的跃升。罗振玉曾评:“静安之学,由哲学而文学,由文学而小学,由小学而经史,层层递进,如凿井得泉,愈深愈甘。”

(三)归国治学:

1906年,王国维随罗振玉返国,任清廷学部总务司行走,开始系统整理古籍。辛亥革命后,他随罗振玉避居日本京都,五年间校勘甲骨、考释金文、研究敦煌文献,完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宋元戏曲考》等里程碑式著作。这段“避世著述”的时光,使其学术脱离政治干扰,臻于纯粹。

1916年归国后,王国维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国学研究院。在清华,他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四大导师”,主讲《古史新证》《说文解字》等课。他提倡“二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将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结合,为中国史学研究开辟新路径。

(四)自沉之谜:

1927年,北伐战争逼近北京,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关于其死因,众说纷纭:或云殉清,或云畏祸,或云学术理想破灭。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提出深层解读:“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亦愈甚。”

二、学术成就

王国维的学术如“百科全书”,在文学、史学、古文字学、哲学等领域均有开创性贡献,其核心特质是“实证与思辨并重,传统与现代交融”。

(一)文学研究:

王国维的文学研究以《人间词话》与《宋元戏曲考》为代表,前者革新词论,后者开创戏曲史学科。

《人间词话》突破传统词话“摘句评词”的局限,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前者“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后者“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如“采菊东篱下”)。这一理论融合叔本华美学与中国传统意境说,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经典范式。

《宋元戏曲考》则终结了“元曲小道”的偏见。王国维考订元杂剧的起源、作家生平与作品版本,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他统计现存元剧118种,考辨作者生平,分析艺术特色,首次将戏曲纳入正统文学史,被郑振铎誉为“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

(二)史学研究:

王国维的史学成就集中于甲骨学、敦煌学与古史考证,其“二重证据法”影响深远。

甲骨学方面,他考释甲骨文字,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通过甲骨文中“王亥”“王恒”“上甲”等先公名号,印证《史记·殷本纪》中商王世系的真实性,并纠正《史记》中“报丁—报乙—报丙”的顺序错误。这一成果不仅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更开创了以地下材料补正文献的史学新方法。

敦煌学方面,他整理斯坦因、伯希和劫掠的敦煌文献,著《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跋》等,考释其中俗文学、历史文书的价值,推动敦煌文献从“海外奇珍”变为学术研究的“活化石”。

此外,他在蒙古史、西北史地研究中,利用《蒙古秘史》《长春真人西游记》等材料,结合突厥文、回鹘文考证,纠正《元史》中的诸多谬误。

(三)哲学与美学:

王国维早期沉迷哲学,翻译《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书,著《哲学概论》《论性》《释理》等文,探讨人生根本问题。他以叔本华“意志哲学”解析《红楼梦》,称其为“悲剧中之悲剧”,因“此悲剧也,非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既示人生最大之不幸,又示其解脱之道”。

他还融合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美学,提出“优美”与“崇高”的区分:“优美者,圆满之形式,悦吾人之情;崇高者,危险之形式,警吾人之志。”

三、学术精神

王国维的学术之所以能超越时代,不仅因其方法创新,更因其精神品格。他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中呼吁:“学术之发达,存于其独立而已。”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他倡导“自由研究,各凭心得”,反对门户之见。学生回忆,他授课“不主一家言,凡古今中外之说,苟有可用者,皆取而论证之”。

其治学态度更显严谨:考证一字,往往遍检群籍;注释一典,必核原始文献。罗振玉称他“每考一事,必贯穿经史,旁及说部,参互钩稽,以定其是非”。这种“无证不信”的实证精神,与“会通中西”的开放视野,共同构成近代学术转型的精神底色。

结论

王国维以“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粹,打破传统士大夫“经世致用”的桎梏;以“二重证据法”与“境界说”,为近代学术树立新范式;以自沉的决绝,守护文化精神的尊严。

陈寅恪在《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中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