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200余粤剧名伶魂归地,中国唯一的梨园公墓,藏身在广州皮具商圈

更新时间:2025-09-27 16:46  浏览量:1

广州三元里皮具商圈的喧嚣中,叫卖声与货车鸣笛声交织,很难想象,这片寸土寸金的商贸之地,竟藏着国内唯一一座梨园公墓——八和公墓。对粤剧有着一份深深喜爱的我,决定前来探访。

三元里大道穿过繁忙的皮具批发市场,拐入走马岗路,经过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后,再往前走进一片民居中,就发现了了八和公墓,一道两米高的红砖围墙隔绝了尘世喧嚣。大门正中写着“八和公墓”,两边是两株青松,还有1987年修复时题写的对联“名园再建记荣名,义地重修扬正义”。

门前挂着一块牌子,讲述了八和公墓的前世今生:八和公墓的诞生,与粤剧界的“精神图腾”八和会馆密不可分。粤剧艺人的行会组织最早可追溯到佛山的琼花会馆,后来广州先后出现吉庆公所、八和会馆。清光绪年间,邝新华等艺人牵头筹款,在广州黄沙建成八和会馆,将粤剧艺人按行当分为德和、永和等八个堂口:德和堂收纳武生,永和堂归属小生,兆和堂专属正旦,新和堂面向花旦,福和堂负责杂角,慎和堂容纳退休老艺人,普和堂掌管音乐,合和堂打理道具。那时的艺人多为底层百姓,散班后常露宿街头,八和会馆不仅为他们提供住宿,还创办了医务室、老人院和义学,甚至购置山地修建公墓,让艺人“死有所葬”。

起初,八和会馆在三元里买下4块墓地,可随着城市扩张,另外3处逐渐消失,只剩走马岗这一块,如今的面积仅为1949年前的三分之一。上世纪中期,八和会馆历经波折,墓园一度无人打理,墓碑散落、荒草丛生。1986年4月,粤剧武生梁金峰爬上墓地山坡,逐一把170多个墓碑上的名字和信息记录下来,送到市民政局。这份饱含心血的记录引起时关注,在多方推动下,1987年八和联谊会收回墓园,建起红砖围墙,市规划局也将此处划为“用地控制范围”,禁止随意占用。同年6月,八和联谊会向海内外粤剧界发出公开信:“今后春秋二祭、清明扫墓,海外前辈后人回穗察视,将再不会摇头叹息也!”

从大门往内走,经过墙内,736平方米的墓园里,190多座墓穴错落分布,薛觉先、梁荫棠、靓少佳等200余位粤剧名家长眠于此,最早的墓碑可追溯至1917年。墓园里最受瞩目的,当属粤剧大师薛觉先与夫人唐雪卿的合墓。作为被誉为“万能老倌”的粤剧泰斗,薛觉先开创了“薛派”艺术,与梅兰芳并称为“北梅南薛”,就连周恩来总理也曾送花圈悼念他,现在他的墓地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每到清明、重阳,这里总是祭拜者最多的地方,鲜花、烧肉、米酒整齐摆放,袅袅香火中,不时有人轻声哼唱《胡不归》等薛派名剧选段。

每逢清明,寂静的墓园便会迎来热闹时刻。数百名祭拜者从各地赶来,其中不乏从香港、澳门、美国远道而来的八和子弟。他们带着鲜花、供品,在先辈墓前鞠躬缅怀,耳畔不时响起粤剧唱段。

如今,八和会馆的分会已遍布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广东的八和会馆被尊为“母会”,全球约7000名“八和弟子”延续着粤剧血脉。而藏身皮具商圈的八和公墓,就像一座活态的粤剧博物馆,红砖围墙内,墓碑上的名字与墙外的市井烟火相映成趣。这里不仅安葬着粤剧先辈,更承载着一个剧种的集体记忆,让百年粤韵在岁月流转中生生不息。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