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警惕!地方戏曲正在失去地方特色

更新时间:2025-09-27 06:26  浏览量:1

作者:江天(笔名)

此文章转载于:《江天说》,《江天漫笔》。

二十年前我就听过一个观点,说“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X剧越来越京剧化了”。当时并未深究,但就近些年的观察来看,好像确实是这样——不少地方剧种确实在悄然偏离其原有的风味,这种变化尤其体现在新创剧目和年轻演员身上。表面上看,这是时代演进与文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地球都成了“地球村”,地方文化的边界自然会被冲淡。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如果地方戏曲失去了它的地方性,那么它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会不会最终沦为一种没有灵魂的方言歌舞剧?

方言,无疑是地方戏曲赖以生存的核心标志之一。可现实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会说方言,甚至听不懂;而一些剧团出于扩大受众面的考虑,也开始刻意回避使用纯正方言。比如我看到网友评论说,“湖北省XXX剧团创作演出时几乎不用本地方言”。他们转而采用接近普通话的舞台官话,念白清晰、易于理解,初衷是好的。但凡事有利就有弊。这种念白与唱词的标准化,直接导致戏曲的地域标签变得模糊。地方戏曲的声腔本质上是方言音韵的音乐化、夸张化。当方言的咬字、归韵、发音被改变,那么声腔韵味也自然会变化。于是,许多老观众感叹:“现在的戏,没有以前的味道了。”

戏曲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必然受到姊妹艺术的影响。现在社会瞬息万变,戏曲剧种也很难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势必要创新。但创新的前提,是要搞清楚什么是该变的、什么是不该变的。地方戏曲,尤其是小众戏曲,如果在创新时以“家底薄”为借口,盲目借鉴、套用其他流行剧种,甚至歌剧、流行音乐的元素,导致本剧种的核心板式、曲牌被弱化,那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比如XX艺术团创排的大型剧目,得了奖、进了京,风光一时,却被本地老观众拒之门外。原因何在?因为这个戏对戏曲音乐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融合了京剧、吕剧、梆子甚至歌曲元素,听起来热闹新颖,却已难觅该剧种原本的旋律基因。只能说,“偶尔听到那么一点旋律,会让人觉得很亲切”。这更像是几种艺术的拼盘,而非本体语言的延续,所以许多老观众不买账。

类似情况在表演中也会有体现:导演中心制和写实化舞台风格不断强化,许多剧种的虚拟化、写意化表演特色被削弱,不同剧种的新编戏都是一个“娘”生出来的,那岂能不雷同呢?这背后的原因复杂,既有时代的推力,也有机制的导向。城市化进程打破了传统的乡土社会结构,人口大规模流动,方言使用场景急剧萎缩,新一代年轻人对方言日益陌生,地方戏曲最天然的文化土壤正在消失。与此同时,影视、网络、游戏等现代娱乐占据主流,戏曲的娱乐功能被严重削弱。有些东西一旦不被需要,那可能就得进博物馆了。当然,这是后话,眼下来看,戏曲地方特色的淡化,主要还是创作观念和艺术审美的问题。

当前各级艺术基金和评奖体系往往偏爱大制作、大题材、大创新,引导院团将资源集中于容易获奖的项目,而不是扎根本土、打磨特色的传承工作。新编剧目多服务于宏观主题或重大宣传,追求豪华舞美、庞大乐队和视听冲击,把戏曲演出变成了热闹的舞台晚会。这种对上负责的导向,直接催生了创作上的同质化。

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力度加大了,但是戏曲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地方在非遗保护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有的剧团似乎觉得挂了非遗保护中心的牌子,只负责保护就行了,甚至把保护停留在了博物馆式的数字化记录、存档,或者只保护某些有知名度的名人名家,而忽视了其他流派风格,忽视了戏曲活态传承所必需的、扎根于民间的整体培育提升。实际上,保护应该是个很系统的任务,不是把它录音录像刻在光盘里就完成了。真正的保护,不应只是让戏曲活下去,更要让它活得好,扎根民间,持续生长。

戏曲职业教育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被学院式职业教育取代。可问题是,很多所谓戏曲学校、戏曲学院里,并没有专职的地方戏教师。教学中普遍以京昆为基础训练,再由地方剧种演员临时指导排戏。这样一来,虽然演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但也磨平了某些独特的流派和地域风格。

比如说,我前段时间看了一篇网络宣传,说XX省文化艺术学校举行XX戏专业剧目汇报演出,演出的是什么剧目呢?《钓金龟》《霸王别姬》《四郎探母》全是从京剧移植来的,没有一出某某戏的传统剧目,我觉得这是个笑话,难道不该先把自己的家底学明白,再去模仿别人吗?戏曲教学剧目如何选取,我们可以以后再探讨。新编戏的创作者也很是问题。弱势剧种难以吸引优秀编剧,好剧本往往流向强势剧团。而更关键的是,许多编剧并不真正了解地方戏的音乐规律与语言逻辑。就拿吕剧来说,主要板式是[四平][二板],唱词以十字句、七字句为主。过去的剧目大都采用词曲一体化创作,把粤剧《搜书院》移植成吕剧,唱词几乎全部重写。如今的剧本,却常见散文诗式的唱词,排字混乱,完全不符合剧种的作曲规律。在此基础上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作曲,曲子能像吕剧吗?讨论地方戏曲地域特色消失的问题,不是要追究谁的错、谁负责,只是希望通过探讨问题,找找根源,看看有没有解决办法。我们不必苛求一成不变,但必须守住底线——地方特色不是发展的包袱,恰恰是地方剧种最核心的竞争力。换句话说,保护地方特色,就是守护地方戏曲存在的价值。

个人觉得,要转变,在于观念的根本转变:要真正认识到,地方戏的独特价值就是它的“土”。大家都“洋”的话,我们不如去听西洋乐。所以,要先认可地方戏的特色,去吃透地方剧种的美学规律,再根据时代特征搞创新。创新目的不是消灭特色、变成别的艺术形式,而是强化特色、发展剧种。

说到底,地方戏终究要走自己的路。穿别人的鞋走路,肯定不合适。大家觉得呢?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