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变 之 美
更新时间:2025-09-26 16:08 浏览量:2
如果告诉你说,有一些很红的流行音乐歌曲,来源于京剧,会感到意外惊讶或不可想象。前一阵子刀郎的歌又火红一拨,隐约感觉歌词主题典故文学意味非常浓郁。当我们看电视霍元甲时,聆听《万里长城永不倒》那高亢激越的开篇,或是品味《小放牛》流行版的清新婉转时,还有很多京味歌曲,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旋律之美,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间对话。这些现代音符中,跃动着京剧的古老灵魂。这种奇妙的联系,揭示了艺术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奥秘:真正的繁荣,源于边界之间的互通有无。艺术的“无界”融合,以京剧为镜。
京剧,被誉为“国粹”,但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海纳百川”的产物。它从徽剧、汉调、昆曲等地方戏曲中汲取养分,最终形成集大成的艺术形式,并持续从外部吸收新元素。
流行音乐《万里长城永不倒》:开头那句“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其唱腔正是化用了京剧中的“高拨子”。高拨子音调高亢、节奏铿锵,善于表现悲壮、激昂的情绪。作曲家黄霑巧妙地将这一戏剧性元素植入流行歌曲,瞬间奠定了歌曲的史诗气质与民族气节,实现了传统神韵与现代爱国情怀的完美共鸣。《小放牛》本身是一首河北民歌,后被京剧吸收,成为一出生动活泼的歌舞小戏。而后来的流行歌曲《小放牛》,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从京剧中借用了“牧童村姑问答”的田园意象和旋律骨架,用现代的编曲和唱法,抒发了对纯真与自然的向往。这是一个“民间艺术→京剧→流行音乐”的循环滋养范例。
京剧的现代化革新。 交响乐融入样板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京剧样板戏,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进行了一次大胆的“西为中用”实验。它引入了庞大的西洋交响乐队为传统京剧伴奏。这不仅没有削弱京剧的魅力,反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管弦乐的恢弘气势烘托了英雄人物的伟大情怀,复杂的和声与配器增强了戏剧的紧张感与感染力。这是东方写意美学与西方写实技法的一次成功碰撞。
· 程式化动作借鉴芭蕾:京剧的“程式化”表演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提炼的体系。在样板戏的创作中,艺术家们进一步借鉴了芭蕾舞的肢体语言。例如,英雄人物的亮相、武打动作,融入了芭蕾的挺拔、舒展和跳跃感,使舞台造型更富雕塑美和节奏感,增强了现代审美下的视觉冲击力。
艺术门类之间的“围墙”是人为的、暂时的,而“联通”是天然的、永恒的。这种联通不是简单的拼贴,而是基于深刻理解之上的创造性转化。它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也让新兴的形式获得深度,最终实现“1+1>2”的升华。
这种跨界融合的现象,可以用哲学理论来加以阐释,其中“解释学循环”与“中庸之道”尤为贴切。
解释学循环理论认为,理解一个事物的部分,需要依赖对整体的理解;又必须先理解其各部分。而真正理解了《万里长城永不倒》中的“高拨子”,就会觉得人生亦然,当我们踏入一个新领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理解它,又会重构和丰富原有的认知体系。跨行业学习,就是主动进入一个积极的“解释学循环”,不断拓宽认知的边界。
《中庸》言:“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艺术的创新,往往不是在“纯粹传统”与“全盘西化”两个极端中二选一,而是找到那个最佳的平衡点——“中”。样板戏引入交响乐但未放弃皮黄腔,流行歌曲借用京剧元素但保持现代旋律,这正是“执两用中”的智慧。它要求创作者既不保守,也不冒进,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寻求融合创新的最大公约数。
人生的“通才”智慧,跨界借鉴的处世哲学。
将艺术领域的“互通有无”映射到社会与个人发展,便是一种极其宝贵的“通才”思维和处世哲学。
打破认知壁垒,避免“铁锤人倾向”:查理·芒格曾讽刺道:“在手里拿着铁锤的人看来,世界就像一颗钉子。”只精通一个行业的人,容易陷入思维定式。而主动进行跨行业借鉴,就像为我们的工具箱增添螺丝刀、扳手、尺子……让人能更全面、更精准地应对复杂世界的问题。一个懂点心理学的程序员,能写出更人性化的软件;一个了解历史的创业者,对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会有更深刻的洞察。
实现“范式转移”,创造超额价值,最伟大的创新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地带。当一个领域的成熟方法被应用到另一个领域看似无关的问题上时,常能产生降维打击的效果。这就是创新的源泉。修炼个人“通感”,提升人生格局。为人处世,何尝不是一种艺术?我们需要情感的细腻(如音乐)、思维的逻辑(如数学)、行动的果决(如体育)、视野的宏大(如历史)。通过广泛学习不同领域的智慧,我们能培养一种“通感”——一种融会贯通的直觉和格局。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以有音乐的共情力;在制定战略时,可以有棋手的预见性。这在未来高度不确定的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根本。
从京剧的旋律流入流行歌曲,到交响乐的浪潮注入传统戏台,艺术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皆在流变之中,而生机蕴藏于交汇之处。 这不仅是艺术的法则,更是人生与文明进步的底层逻辑。当我们以开放之心拥抱异质元素,以智慧之脑进行创造性融合,我们便不仅在欣赏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在实践一种富有哲学深度和生命活力的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