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与京剧的缘分,藏在这条街里……
更新时间:2025-09-25 17:59 浏览量:1
大幕将启,好戏不断。
9月28日,
“百戏入皖·星耀合肥”戏曲主题活动
将在安徽百戏城正式启动。
从首场演出至2026年春节,
来自全国各剧种的优秀艺术家
将携经典剧目齐聚合肥,
让戏迷在这片文化沃土上
尽享全国顶尖戏曲盛宴。
1
京剧在合肥大放异彩
京剧是什么时候传入合肥的?可以去花园街找找答案。
乾隆年间,花园街就是合肥的戏曲演出场所之一。当时,福建省旅肥同乡会十二姓在这里建了天后宫,每到春节,为了迎合祭祀人群,总会自发出现各式杂耍和徽班演出。后来,这里发展为合肥的“北京天桥”,汇聚大量曲艺人员,也吸引了众多观众。
1913年,徽州人方遇春在此处重新建造了戏院,组建京、徽两班唱戏。新中国成立前夕,董良臣、段正宽、胡月天等集资在该处建新民大戏院,来演唱京剧。新中国成立后,新民大剧院是合肥为数不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即便简陋,也挡不住老百姓涌来这里看大戏的热情。
1953年,在新民大戏院原址上修建了合肥剧场,这成了合肥市京剧团驻地。合肥剧场首次演出,是由合肥市京剧团排演的《秦香莲》。当时的合肥剧场几乎每晚都有合肥市京剧团的剧目上演,还常有薛浩伟、缪鸿菊、周麟荣等名角登台,许多农民从大老远赶来看戏。
合肥剧场旁边的江淮大戏院也常常上演京剧。1958年3月,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在此连续出演了13场国粹精华,不少合肥市民从报纸上获悉这一消息后,千方百计托人购买演出票。那几天场内外围满了观众,看戏得提前许久入场,甚至连戏院门口张贴的海报前也被人围得密不透风。
上世纪末,合肥还举办了第三届中国京剧票友节,短短9天,举办了颁奖、演出等各种活动25场。著名“麒派”表演艺术家马少童、著名“梅派”表演艺术家李国粹以及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耿其昌夫妇等名角也来到合肥,为观众奉上了精彩绝伦的演出。
2
合肥少年唱响国粹新声
傍晚时分,在合肥市明珠教育集团翡翠学校戏剧室练功房内,稚嫩却又不失专业的京剧唱腔袅袅传出,满室戏韵浓得化不开,这是该校“玉声雅咏”戏曲社的小社员放学后跟着老师在排练京剧呢。别看他们年龄小,却个个表现亮眼,“唱念做打”间尽显扎实功底。
今年暑假,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业余组现场展演的舞台上,合肥市明珠教育集团翡翠学校“玉声雅咏”戏曲社团携国粹京剧《麻姑献寿》惊艳亮相,水袖翩跹、唱腔婉转,“小麻姑”们将京剧“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最终喜摘“小梅花”奖。
“认真,这是我们学校从开设京剧社团就定下的宗旨,要以‘熟悉京剧,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素养’为目的,让孩子们都能学到真东西,传扬国粹艺术。”翡翠学校音乐教研组组长、“玉声雅咏”戏曲社团指导老师夏凌介绍道。
为了这份“认真”,学校下足了功夫:不仅安排戏曲专业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与夏凌共同组成双师团队,手把手教孩子们抠唱腔、练身段,更精心构建“课堂奠基+舞台实践”的立体化传承模式,给热爱戏曲的学生们最专业的指引和最广阔的成长空间。
作为安徽省省会,合肥很珍视京剧与安徽的文化联结,多年来,以多元举措推动京剧在本地的发展和传承:搭建专业平台,引进名家名团带来经典剧目;复排经典,更致力于创作具有合肥特色、安徽气派的新编剧目,让京剧在这片科创沃土上,生发出兼具传统神韵和时代气息的新腔调。
同时,合肥还持续发力推动少儿戏曲普及教育,在中小学校开设系统化戏曲课程,让“生旦净末丑”走进日常课堂;支持各校建立特色戏曲社团,让兴趣有处安放;更积极引入专业师资与非遗传承人,让传统技艺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承。
一系列举措之下,戏曲不再是书本里的“古老符号”,而是真正融入校园生活的鲜活艺术。京剧走入一所所校园,走到孩子身边,扎进孩子心底,在课间操的伴奏里、社团活动的笑声中、舞台展演的聚光灯下,绽放出全新的光彩。
如今,越来越多合肥少年能随口哼出几句京剧唱段,能准确说出“红脸忠、白脸奸”的行当特点。传统艺术正化作孩子们成长中生动的文化印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续写着国粹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