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有戏,好戏连台!
更新时间:2025-09-25 09:33 浏览量:1
金秋九月,豫南平原的平舆县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上,每晚七点未到,早已坐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戏迷。72岁的李新民和老伴特意从县城附近的小徐社区赶来,抢占舞台前最好的位置。《汉宫血泪》《太君辞朝》《三娘教子》《清风亭》——每天两小时的经典戏剧,台上演绎的是忠孝节义,台下品味的是跌宕起伏,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古老悠扬的曲调中融入每个人的血脉。
这是2025年“平舆有戏”职业民营院团戏曲展演活动的火热场景。为期12天的活动,11场大戏,2场戏迷擂台赛,参与演职人员近500人,现场观众达2.6万人次,线上观看人数突破三十万人次。这场文化盛宴只是平舆县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惠民、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文化惠民,好戏连台唱不停
参与大赛的平舆县高家班演艺中心成立于1978年,多年来无论时光如何变幻,始终坚守在传统戏曲传承的一线。得知获得第二名时,团长高南侠和全体演职人员激动得哽咽了。“我们对戏曲艺术的坚守在这一刻觉得都是值得的。”高南侠说。
“这些民营戏曲团体长期坚守在戏曲艺术传承的一线,作为文化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下一步对这些优秀剧团,县文化部门将在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时纳入,让这些优秀的民营团队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群众。”平舆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杰表示。
平舆县委、县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重要工作内容,创新性地提出“八个纳入”工作机制: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纳入政府考核体系、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纳入文明城市村镇创建、纳入城乡整体规划、纳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
2022年以来,全县公共文化投入6580万元用于改善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县文化馆再次被评为部颁一级文化馆,县图书馆被评为部颁二级图书馆。建成了总投资6000万元、馆区2000平方米、藏品近5万件的挚都民俗文化博物馆,职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县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乡镇(街道)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活动广场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224个行政村(社区)都建起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七个一”要求建设了大舞台、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设施。
服务增效,文化雨露滋润民心
平舆县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坚持免费开放,县图书馆、文化馆实行错时开放,保证周末和节假日正常开放。2022年,县图书馆新建城市书房3个,图书馆及乡镇书屋总面积达到17771㎡,全县藏书达到159.6万册。
2024年,平舆县组织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戏曲进乡村等惠民演出活动309场次,受益群众17万多人次;戏曲进校园110场,受益学生两万人次。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共接待群众近28万人次。
“平舆文旅云”数字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文化资源。《跟我学广场舞》等系列慕课惠及群众逾10万人次。传统非遗项目庙湾镇龙灯会、杨埠打花棍等活动的线上直播,单场观看量达到13万人次。
“平舆有戏”不仅是戏曲展演的平台,更成为平舆县的文化品牌。2024年,依托县丝弦道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创新“群众点单、剧团送戏”模式,开展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500多场次,受益群众、师生超过30万人次。
“四季村晚”活动构建了“春之韵、夏之舞、秋之颂、冬之乐”四季主题,形成“季有主题、月有亮点”的格局。成功举办的2024年驻马店市乡村文化合作社“四季村晚”启动仪式、文旅部全国“夏季村晚”示范点展演等大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红色文艺轻骑兵下乡辅导行动,12支专业团队深入乡村,累计培训广场舞领队236人、非遗传承人42人。文艺小分队走进基层,进乡村、社区、企业、学校、敬老院等演出120多场次,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非遗传承,文化根脉延续生机
平舆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功进行了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评审工作,26个项目被命名为县级非遗项目,使全县省级项目达到8个,市级项目23个,县级项目67个。
对传统舞蹈“杨埠打花棍”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提升,新编创的《花棍情缘》舞蹈在河南省第十届专业舞蹈大赛中获三等奖,成为唯一一支入选专业舞蹈大赛并获奖的县级团队。
央视《大国品牌故事》栏目对平舆县杨小爱市级非遗康复疗法进行了专题采访。省级非遗工坊“位公辣半蹄”产业化项目即将投产,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越走越宽。
平舆县积极探索实践“以文兴旅、以旅促产、以产养文”的发展理念,收到了初步成效。蓝天芝麻小镇以文旅农工商康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建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文化产业特色村。金沙湾景区创建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村、乡村旅游特色村。
各景区景点勇担乡村振兴重任,通过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就业增收等产业带动促进了当地和周边群众的稳定增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360万人次,旅游消费总收入达到14.5亿元。
人才培育,文化振兴有力量
平舆县创新性地将乡村文化骨干培育与群众文化品牌打造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人才引领、品牌赋能、全域联动”的乡村文化振兴模式。
建立“县城乡文化合作总社—乡镇分社—村级合作社”三级联动机制,下设广场舞、曲艺、丝弦道等13个专业分社。目前,全县已注册乡村文化合作社83家,社员2600多人。对于活动开展经常、品牌效应明显的合作社,给予资金和器材奖励。
每年举办1—3期骨干培训班,邀请省市专家授课,并组织学员深入全县“三园”建设现场观摩采风,激发创作灵感。连续举办九届全县广场舞大赛、三届“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2024年吸引26个合作社参赛,推出鼓舞、快板、小品等40余个原创节目。
平舆县通过持续深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提升了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围绕平舆好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移风易俗、红色文化等主题创作的文艺作品,如丝弦道舞台剧《舆乡妹子》、豫剧歌曲《平舆赞歌》、歌曲《大国粮仓》《爱在平舆》等,不仅获得了全市“五个一”工程奖,更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平舆县形成了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全县文化志愿者注册人员达到8386人,志愿者组织单位达到275个。文化志愿者们不仅在各个公共文化机构场馆提供义务服务,还经常深入到乡村、学校、社区、军营、敬老院、工地等开展文化志愿进基层活动。
平舆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故事,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故事,是一个文化惠民与精神富足同频共振的故事,更是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与全面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故事。在这里,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百姓日常的春风化雨;文化服务不再是简单单向的输送,而是双向奔赴的共创共享。
放眼未来的平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融合为路径,不断提升文化惠民的质量和水平,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精神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平舆贡献更大的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