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专家:《海港》是样板戏中唱腔最难的一部,也就李丽芳能驾驭得了

更新时间:2025-09-24 22:38  浏览量:2

1932 年,李丽芳出生于北平花市大街的一个贫民大杂院,家庭的贫困如同沉重的枷锁,紧紧束缚着这个小家庭。上面有姐姐李慧芳,下面还有两个弟弟李铁铮、李铁梁 ,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吃了上顿没下顿。然而,生活的困苦并没有磨灭李丽芳对京剧的热爱,她的爷爷是京剧名票,闲暇时,爷爷总会在院子里的槐树下,一边拉着京胡,一边哼唱《空城计》《四郎探母》,那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韵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李丽芳和姐姐,年幼的她们常常听得入神,小小年纪就跟着爷爷学会了多个唱段。

解放前,生活的重压让这个家庭难以为继,他们辗转流落到天津、南京等地,日子过得比乞丐好不了多少。为了填饱肚子,姐姐李慧芳常常去街头卖艺,用那微薄的收入买回玉米面、高粱面,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1937 年,南京沦陷,李丽芳一家又流落到上海,住在上海大世界对过的胡同里。上海大世界常年有戏班演出,姐姐加入戏班后,天天登台表演。李丽芳虽年纪尚小,但也在后台帮姐姐换戏服、捧茶壶饮场。一次,她在后台一时兴起,唱了一段韵味十足的花脸,周围人都被她的表演惊呆了,这也让李慧芳意识到妹妹在京剧方面的天赋,不忍心让她的才华被埋没。

1944 年,李慧芳请来了上海名家新丽琴、程玉菁、陶玉芝教李丽芳唱京剧青衣。李丽芳本就是一块极具天赋的璞玉,在名师的悉心雕琢下,她的才华很快得以绽放。1947 年,年仅 15 岁的李丽芳应邀赴南京、徐州演出,著名武生李盛斌、老生名家李宗义、王琴生纷纷为她搭戏。在舞台上,李丽芳展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优雅端庄,她嗓音甜润优美,一招一式都韵味十足,短短两个月内,她先后主演了《打渔杀家》《甘露寺》《红娘》《玉堂春》《王宝钏》等传统剧目,所到之处,观众场场爆满,掌声喝彩声不断,她也成功跻身戏班头牌行列,在京剧舞台上初露锋芒,成为了一颗备受瞩目的新星。

1952 年,年仅 20 岁的李丽芳毅然投身军旅,成为总政京剧团的一员。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中,李丽芳和战友们毅然奔赴朝鲜前线,为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们送去精神慰藉 。尽管敌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炸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但这些困难都未能阻挡她前进的步伐。她和战友们在简陋的舞台上,为战士们倾情演绎经典京剧选段,用婉转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传递着祖国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切关怀与敬意。

除了奔赴战场,李丽芳还随团深入中国的东北、西北及海军军营,将京剧的魅力带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她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从冰天雪地的东北边境到黄沙漫天的西北大漠,再到碧波荡漾的海军舰艇,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和歌声。每到一处,她都用自己的艺术才华,为官兵们驱散疲惫,鼓舞士气,成为了他们心中的温暖之光。

1958 年,响应国家 “支边” 的号召,李丽芳随中国京剧院四团奔赴宁夏,参与组建宁夏京剧团 。彼时的宁夏,条件异常艰苦,与繁华的上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李丽芳和同事们一起动手,临时搭建炉灶。从未干过这些粗活的她,手上很快磨出了血泡,但她没有丝毫怨言,默默地咬牙坚持着。

在下乡演出时,条件更是艰苦到了极点。他们住在老乡家的土炕上,喝的水是又苦又咸的,李丽芳还得去几里外的地方拉水,一路上道路崎岖,水桶常常会被颠翻,她只能一次次重新去打水 。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她退缩,她积极融入当地生活,为老乡们洗衣服、给他们传授卫生知识,还帮助老乡们下地干活,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

在团里,李丽芳从不以名角自居,始终保持着谦逊和低调。去波兰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时,团里安排她出演《闹龙宫》里的龙女,这是一个小配角,但她欣然接受,没有丝毫的不满和抱怨。有人为她打抱不平,她却笑着说:“戏台上哪有大小角色之分,每一个角色都是为人民服务,只要能给观众带来欢乐和感动,就是有意义的 。”

1964 年,她迎来了一个展现自己艺术才华的绝佳机会 —— 参演京剧《杜鹃山》 。在这部剧中,她饰演党代表柯湘,这个角色成为了她艺术道路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当时,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盛大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京剧团纷纷带着精心准备的剧目汇聚一堂,展示京剧现代戏的创新成果。宁夏京剧团带来的《杜鹃山》,以其独特的剧情和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目光 。然而,李丽芳所在的宁夏京剧团参演的《杜鹃山》,与北京京剧院参演的《杜鹃山》出现了题材 “撞车” 的情况 。北京京剧院的《杜鹃山》可谓阵容豪华,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等红极海内外的大艺术家同台献艺,他们凭借着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广泛的知名度,无疑为该剧增添了强大的吸引力 。

面对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李丽芳却没有丝毫退缩。她凭借着多年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的塑造中。在表演中,她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将柯湘这个角色演绎得真实而生动 。她的表演风格朴实自然,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却能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柯湘内心的坚定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其他版本的柯湘相比,李丽芳饰演的柯湘更加贴近生活,她的表演不仅仅是在舞台上塑造一个角色,更是在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 。

1965 年李丽芳又出演了《海港》的主角方海珍 。当时,上海京剧院在筹备《海港》的过程中,主创人员何慢、郭炎生等人,一致认为李丽芳是饰演方海珍的不二人选 。与《智取威虎山》相比,《海港》没有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它更注重通过细腻的表演和深沉的情感来打动观众 。这就要求主演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强大的表现力,以人保戏,而非依赖剧情的吸引力 。对于李丽芳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她深知,要想成功塑造方海珍这一角色,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 。

但李丽芳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她将个人的困惑和担忧抛诸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海港》的排练中 。她随剧组深入上海港务局第三装卸区,与码头工人同吃同住,亲身感受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她观察着工人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用心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努力寻找方海珍的影子 。在这个过程中,她与撬煤女工出身的张凤芝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她身上汲取了许多灵感,为塑造方海珍这一角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

在排练过程中,李丽芳更是一丝不苟,对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精益求精 。她不断地揣摩角色的心理变化,力求将方海珍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反复练习唱腔,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和角色的情感需求,与于会泳等唱腔设计人员密切合作,不断调整和完善唱腔,力求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 。每一次排练,她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正式的演出,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仿佛自己就是方海珍,在海港的舞台上演绎着平凡而伟大的故事 。

随着《海港》的不断打磨和完善,1972 年,这部承载着无数人心血的作品被拍摄成彩色电影,在全国范围内播放 。一时间,李丽芳饰演的方海珍形象深入人心,她那坚定的眼神、干练的短发和充满力量的唱腔,成为了那个时代劳动女性的象征 。电影中,方海珍的经典唱段 “忠于人民忠于党” 传遍了大街小巷,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乡村,人们都被李丽芳的精彩演绎所感染,纷纷学唱这段经典唱腔 。

走在街头巷尾,常常能听到人们哼唱着 “忠于人民忠于党,海员的责任重如山岗……”,李丽芳的歌声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热情和信念 。她的表演不仅展现了方海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也让观众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为国家建设而努力奋斗的热血与激情 。在那个文化娱乐相对匮乏的年代,《海港》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 。

李丽芳的成功并没有让她骄傲自满,反而让她更加努力地追求艺术的卓越 。在后来的日子里,她继续活跃在京剧舞台上,先后主演了《大风歌》《花木兰》《侠女十三妹》等多部优秀剧目 。每一部作品,她都全身心地投入,用自己的表演诠释着不同角色的魅力,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在《大风歌》中,她饰演的吕雉,将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吕雉形象 ;在《花木兰》中,她又化身替父从军的花木兰,以飒爽英姿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而在《侠女十三妹》中,她则将十三妹的侠肝义胆和豪爽性格演绎得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