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丨戏曲的未来在孩子们的眼睛里
更新时间:2025-09-24 18:22 浏览量:2
当浙江婺剧院的年轻观众席上坐满00后、10后,当缙云碧川小学的孩子们能哼唱《断桥》《牡丹对课》《试妆》选段,我们看到了戏曲传承的希望。戏曲从娃娃抓起,不仅是培养未来的演员,更是培育未来的观众。这两者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戏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演员与观众:戏曲传承的双轮驱动
演员是火种,观众是土壤
戏曲演员是技艺的传承者,而观众是文化的接受者。浙江婺剧的实践表明,通过进校园、融媒体教学等方式,孩子即使成不了专业演员,也会因接触戏曲而成为忠实观众。正如陈美兰所说:“只要他接触过戏曲,以后就能成为戏曲的观众。”
从“兴趣”到“热爱”的转化
丽水缙云的碧川小学、长坑小学、舒洪小学等实现戏曲全覆盖,并非是强迫学习,而是通过《名家名段》视频教学、暑期音乐教师培训等趣味方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知晓戏曲,爱上戏曲。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培育,远比短期演出更有效。
政策与教育:构建戏曲传承的生态链
政府支持:从“单打独斗”到“体系化推进”
浙江省成立婺剧促进会,各地配套政策与资金,形成“省一市一县”三级联动机制。这种体系化保障,让戏曲进校园不再依赖个别热心人士的努力,而是成为常态化的文化工程。
教师赋能:让戏曲教育可持续
音乐教师经过暑期培训后,能更专业地在课堂传授戏曲知识。他们既是教育者,也是传播者,甚至通过《婺韵争锋》大赛登上央视,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更多学生关注戏曲。
数字时代:戏曲传承的新路径
融媒体教学:让戏曲“活”起来
传统戏曲教材往往比较枯燥,而《名家名段》视频教学结合唱腔、身段、剧情解析,更符合孩子的学习习惯。未来可进一步开发VR戏曲体验,让孩子“穿越”到戏台,感受沉浸式表演。
赛事传播:扩大影响力
《婺韵争锋》通过央视戏曲频道播出,不仅吸引年轻人观看,还让家长和社会各界看到戏曲教育的成果,形成“学校一家庭一社会”的良性循环。
结论:戏曲的未来,藏在今天的课堂里
戏曲从娃娃抓起,不仅是培养演员,更是培育观众。浙江婺剧的成功证明,只要政策支持、教育创新、技术赋能,戏曲就能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今天的课堂里,或许就藏着未来的梅兰芳,也坐着明天的忠实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