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天下第一团 | 戏曲江湖

更新时间:2025-09-24 13:07  浏览量:1

在中国传统戏曲的百花园里,有一群特殊的存在——它们是目前仅存一个国有剧团的剧种,所在院团被称为“天下第一团”。这既是至高的荣誉,亦是沉重的警醒。它代表了一个地方剧种的最高艺术水准和唯一火种,但“唯一”也意味着:传承之弦仅此一根,一旦断裂,便是整个剧种的悄然逝去。

这些濒危剧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观众老化,市场萎缩,传承乏人,经费紧缺……许多剧团失去了固定的排练和演出场所,演职员们长年累月“送戏下乡”,风餐露宿,与简陋的舞台和艰苦的吃住条件为伴。更深的困境,在于认知度的边缘化,在流行文化的浪潮中,这些深植于一方水土的多音雅韵,正被逐渐遗忘。

正因如此,我们决定将目光投向它们。本期专题聚焦于三个这样的“天下第一团”:守望浙东山水、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新昌调腔,其“不托丝竹,一唱众和”的干唱帮腔,保留了元杂剧的千年遗响;发源于汉中、声震秦巴山脉的汉调桄桄,其锣鼓铿锵,唱腔激越又不失温柔,尽显秦陇风骨;以及根植于河南太康,唱尽民间悲欢的太康道情,其声腔活泼流畅,充满泥土般的幽默与温情。

据不完全统计,1959年我国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6个,相当于平均每两年就有三个剧种永远地隐没于历史之中。而像新昌调腔、汉调桄桄、太康道情这样的“天下第一团”,全国还有120个。每一年,都有稀有剧种被迫走向消亡。

我们记录下它们的故事,不仅是为了存档,更是为了叩响关注与行动的大门。守护“天下第一团”,不仅是守护一段旋律、一套程式,更是守护一个地方的文化指纹、一种独特的情感表达和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它们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珍贵的样本。每一声吟唱,都是民族灵魂不可替代的回响。

这根独弦,需要被听见,也值得被听见。愿这一片戏曲江湖,隐于世,而不绝于世。

南戏遗韵,古老声腔

在绍兴新昌,时间在舞台上仿佛慢了半拍。这里保存着中国戏曲最古老的声腔之一,新昌调腔。它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基因库”,因其历史悠久,剧目极为丰富,有始于北宋的目连戏,宋元时期的老南戏,元代的北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剧,以及近现代新编的历史剧和现代戏。

“不托丝竹,锣鼓助节,人声帮腔” 是其最原始的形态。没有管弦伴奏,一唱众和的帮腔如空谷回响,保留了宋元南戏的遗韵,听它犹如聆听一场穿越千年的“无伴奏合唱”。调腔乐队的大锣大鼓气势磅礴,小锣小鼓轻婉似语,别具一格。

调腔的表演古朴劲道,自有韵味。其剧目是一座金矿,拥有《北西厢》《汉宫秋》等元杂剧的孤本,调腔剧团亦是全国唯一能演这两出剧目的剧团,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调腔的目连戏在我国目连戏大家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165出剧目中,“人无我有”的剧目多达72出,特别是《女吊》,深得鲁迅先生盛赞。

《目连戏·女吊》:

一腔悲鸣,为冤魂呐喊

《目连戏·女吊》里的玉芙蓉,或许是中国戏曲中最凄美、最决绝的女鬼形象。她原是善良的贫家女,父母双亡后被卖入青楼,受尽鸨母凌辱和嫖客欺压,最终在绝望中悬梁自尽。含恨而死的她,化作红衣厉鬼,誓言要向人间讨还公道。她想找一个替身来还阳,但又于心不忍,把这个生的机会还给了她。

鲁迅先生在散文《女吊》中曾专文记述,盛赞其为“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 ,是一个“带复仇性的”形象。有文学巨匠的“背书”,这出戏的文学和思想深度不言而喻。

舞台上的女吊,形象极具冲击力——大红衫子、黑色长背心,长发蓬松、面色惨白、乌眉红唇。她的表演程式独特,通过如诉如泣的唱腔和精准的身段,艺术地再现了角色生前的悲惨遭遇和死后冤魂不散的怨愤,营造出一种凄厉而惊艳的悲剧美。

新昌调腔“不托丝竹,锣鼓助节,人声帮腔” 的古老形式,在此剧中达到极致。悲凉的声音响起,幕后帮腔如同空谷回响,仿佛天地都在为她呐喊,将悲剧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听得人鬼共泣。

王嘉瑜:

年轻观众的到来,让坚守更有意义

在新昌调腔剧团里,王嘉瑜堪称“六边形战士”。她主攻刀马旦,擅演《扈三娘》《女杀四门》等英气勃发的武戏,亦能跨越行当,在《北西厢》里诠释崔莺莺的婉约,于《活捉》中演绎阎惜娇的幽怨。她是新昌调腔第七代传人中的佼佼者,跨越行当的界限,在武戏的刚烈与文戏的缠绵间自如游走。

面对传承的困境,她清醒而坚定。许多老戏虽有本子,有曲谱,却因老先生离去而不知“怎么演”。大家都在尽力抢救,趁老先生还在,把他们知道的剧目拍成影像,原汁原味地保留。青年演员也想挖掘老本子,排成自己的戏。“有一些剧目是移植的,出去展演也好,比赛也好,总不够有底气,还是要挖掘新昌调腔自己的特色。”

她亲历着调腔在当代的耕耘与回响。现在剧团年演出超120场,并坚持送戏下乡。“2023年底,在县委宣传部的主导下,开启了“万人进城看大戏”的活动,偏远山区的老人们很多都是第一次走进大剧院看调腔。”

作为明星演员,王嘉瑜也吸引了大批粉丝。“今年5月在南京演出,结束后很多年轻人在演员通道等我们。他们有的从未看过调腔,只是在小红书刷到演出信息,就赶来看戏。”主体观众年轻化,是新昌调腔的优势,每每往台下看去,观众有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濒危剧种被看到了,有人开始懂它的好。”

白外套风衣、高跟皮靴、皮质手套、耳饰均为Givenchy

今年9月6日,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鬼门大开”之际,新昌调腔剧团将演出《中元夜戏》,包括《男吊》《女吊》《调无常》等目连戏,还有节选的《目连救母》,及至《九莲灯》一折,会有目连僧人手持九莲灯进入观众席,绕场一周,将劝化作用根植于表演,又能祈福驱邪。

王嘉瑜的看家戏正是《女吊》,这是一出做功繁重的戏,难度不亚于《思凡》,整场演下来要25分钟,非常考验唱功、表功、台步功。新昌调腔不托丝弦的特点,对唱功要求极高,没有过门换气,甚至“连口水都没有时间咽”。但她却乐在其中:“演起来很过瘾。”

面对传承的接力棒,她深感责任的重大。“濒危剧种的传承之路是老艺人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在缺纸缺笔的环境下,他们用烧过的黑炭当作笔,在火纸上默下了一个个剧本,还废寝忘食地整理曲谱编辑成书,满腔热血地想把调腔发扬光大。每次觉得很累的时候,一想到吕月明老师和章华琴老师他们的坚守与付出,我就好像又打了鸡血一样。今年第八批的学员要毕业了,他们的加入让我们可以老中青三代同台演出了。希望有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和关注,让我们的坚守更有意义。”

白帽子、外套夹克、高领针织衫、阔腿长裤均为

Loro Piana

鬼戏的“幕后秘闻”

M.C.:《女吊》的妆容是这出戏的一大特色,化妆的时候害怕吗?

王嘉瑜:第一次演出的时候,我们老师说,“今天我来给你化妆,你不用照镜子”,因为那时候有一个说法,演这种戏是不能照镜子化妆的。结果老师化的时候我瞄了一眼,被镜子里的自己吓一跳,天!怎么这么恐怖,那时候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那时候妆容不是白底,有点白里透着灰,更阴森一点,眼角一个冲上一个冲下。

M.C. :《女吊》有大量耸肩的动作,这是不是为了增强诡异感?因为这是正常状态下人不会做出来的奇怪动作。

王嘉瑜:是这个理解,这一动作程式是为了角色服务的,突出其自缢而亡的身份背景,所以无法抬起双臂,从我上上辈的老师传下来就有这个动作了,我的理解就是为了表现这个角色的“死人感”。

M.C. :现在演出《女吊》之前,有哪些规矩要注意吗?

王嘉瑜:每次演出时,女吊有一个长舌头,里面必须要有个红包,它是送给演鬼戏的人,给她带来好运。演员扮上戏之后,就不能走来走去、嘻嘻哈哈了,要自己面壁待好,不要乱说话,演完下台,舌头吐掉之后,才能开口说话。另外演出之前,也要燃香,角角落落都拜一拜。

娓娓道情

天下九州,唯河南为中州,太康曾是其最富饶的地区,这里土地肥沃,人口集中,商业发达,戏曲盛行。太康流行过十几种戏,豫剧、越调、曲剧、大油梆、二夹弦……只有太康道情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剧种。当地人常说:宁叫面发酸,不能不看道情班;任凭少锄二亩地,也不能耽误看道情戏。

道情戏源自于道教经文诵唱,是用渔鼓和简板敲打着唱的“劝世歌”,却在民间演变成了“说唱”艺术,又发展成为舞台戏剧的道情戏。一气儿唱下来有百八十句之多,中间没有念白,它以快取胜,唱腔自由跳跃,宛如乡间对话,时而粗犷豪放,时而婉转幽默,带着一股中原泥土的质朴与鲜活。

2013年,太康县道情戏剧学校成立,为道情戏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国戏剧家协会为了改善目前稀有剧种的生存发展状况,保护和传承传统舞台技艺,自2024年起开始开展“稀有剧种保护传承项目”,也很关心太康道情的成长。一个有生命的艺术,不会停下它的脚步。

侯真珍

新中式套装Samuel Gui Yang

张宇

连衣裙Ganni

《王金豆借粮》:

一墙之隔,见人情冷暖

道情戏的剧目仿佛一幅中原民俗“浮世绘”,专演家长里短、人间百态。代表剧目《王金豆借粮》就是一部充满生活趣味的喜剧,将一个穷秀才过年借粮的窘迫与羞涩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捧腹又暖心。

除夕之夜,家道中落的秀才王金豆无钱过年,硬着头皮去未来的岳父家借粮。但“秀才人情纸半张”,他实在羞于叩门,竟选择了翻墙,不料直接翻进泥坑里,又被嫂子泼了一盆恶水。一场既尴尬又温情的相会就此展开:未婚妻张爱姐不仅暖酒款待,还想把父亲的皮袄塞给他御寒。动静惊动了精明的嫂子,一番戏谑捉弄后,嫂子非但没有拆穿,反而慷慨赠予年货,成全了这段良缘。

“翻墙借粮”的王金豆,大概是戏曲里最“不体面”却又最真实的书生形象了。“王金豆这里抬头看,那边的墙头也怪低,下大雨冲掉两块坯。我手扒墙头往里跳,唉,王金豆,真霉气——跳墙我跳到泥坑里,只沾了两脚黑污泥。”这种窘迫瞬间拉近了古人与现代人的距离,穿越百年依然鲜活。

整个故事充满生活情趣和误会巧合,像一部温馨的民间小品,喜剧是它的内核。爱姐从未嫌贫爱富,自始至终回应王金豆的心意。嫂子这个角色也是点睛之笔,她的热心肠和一点小狡黠,展现了市井百姓的淳朴与善良。

侯真珍:

恒心坚守,学无止境

六岁那年,在村庄树林旁用板子手工搭起的舞台上,侯真珍的人生被一道光芒击中。台上,她的大伯——太康道情第四代演员侯鹏,正在演出《雷宝童投亲》。那行云流水的一招一式,那种专注投入的“过瘾”,让年幼的她瞬间被俘获,“在我心里暗暗种下了一颗想学戏的种子”。

十四岁那年,侯真珍进入戏校学戏,老师见她留着一头短发,直接就给归了女小生。在太康道情这个剧种中,女小生是有传统的,“道情小生泰斗”朱锡梅就是女小生。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不怕家中遭了贼,也得看看朱锡梅。”在擅演“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的剧种中,小生是相当重要的。

有一年要去周口市参加红梅杯比赛,侯真珍在家里练习甩发,发网总是往下掉。团长张天印说,“真珍,我带你去剃个头”,便骑着三轮车带她去了“老中青理发店”,直接剃了个寸头回来。那段时间她像个男孩,天天戴着帽子,好在比赛有了好结果,她拿回了一等奖。

侯真珍练功极为刻苦,从戏校到团里,条件都十分有限。“我们没有正儿八经的台毯,从小练的是水泥地,鞋子踢出一个大洞。”五六十个学生一起训练时,老师就带他们去河堤,冬天五点起来,在河边站一溜儿,从这头踢到那头,一年365天,就这么坚持下来了。二十四岁那年,她荣获了2023年度《梨园春》全国戏迷擂台赛成人组金奖擂主。

之前团里还有一个固定场地,是他们学戏的地方,也是宿舍、练功房和排练厅,几年前拆除了,新的场地一直没下来。演员们暂借县文旅局的一间小会议室排练,但凝聚力一点不减,复排了《姐妹皇后》《状元与乞丐》等大戏,并陆续完成录音、录像等传承保护工作。

作为稀有剧种的传承者,侯真珍对自我的要求很高,一直在学习吸纳。“最早的道情就是唱,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有表演、做功,在舞台上展示绝活。”在唱腔上,她保持太康道情的特色,身段上向大剧种学习。她会观摩京剧《野猪林》白虎堂一折,学着练习甩发,还有扑、跌、翻、滚等技巧;也揣摩越剧女小生吴凤花的表演;还想学习蒲剧小生的翎子功……她一直在勤勉自学,也期望有机会接受更系统的学习。

对于同样坚守在稀有剧种领域的同龄人,侯真珍的想法真挚而充满力量:“我感觉这条路挺难的,但值得。”她鼓励大家多交流,剧种与剧种之间互相学习,更期待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通过网络传播让太康道情火起来,让古老的非遗焕发新的生机。

张宇:

前方的路总是光明的

作为00后花旦演员,张宇对太康道情的爱与坚持,既质朴真切,又闪烁着新时代的青春光芒。生长于“道情之乡”,她从小耳濡目染,十三岁便进入戏校学习,只因“花旦俏丽,扮相非常美”。从此以后,冬日薄衫登台,夏着厚袄挥汗,一双彩鞋度四季,但她却说:“我不舍得放弃它,我真的喜欢。”

从戏校到进团,这几年她学演了很多剧目,从《王金豆借粮》的张爱姐,到《张廷秀私访》的王月英,再到《跪洞房》的金玉奴。在“天下第一团”里,跨行当是常有的事,她也要演连台本戏《王宝钏》中的刀马旦代战公主、《珍珠塔》里的闺门旦陈翠娥,还有《回龙传》《啼笑因缘》《刘寨村的笑声》等很多剧目。

团里日常演出多为送戏下乡,两个舞台车一打开,就是演员化妆、演出的场地,演完再连夜赶场去下一个村子。老师们说:“你们赶上好时代了,我们从前是敞篷车,人和服装都在上面,随时担心会掉下去,最恶劣的时候住过猪圈。”

前几年,张宇也要扛着包袱卷下乡,住过废弃的院子,没有电没有水,这几年条件好一些,能住上宾馆。团里要自己搭伙做饭,带着铁锅、菜板、米面油,夏天吃的最多的是炒小豆芽,因为炒起来快,再加一碗凉面;冬天是汤面条,白菜豆腐细粉汤,如果能吃上面饭和炒白菜、炒芹菜,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尽管如此,张宇从未觉得苦,甚至觉得大锅饭很好吃,喜欢团里像家一样的氛围。“在家里你做不出那个味道!”几十个人一起吃饭,没有板凳,就蹲在地上吃。有的戏迷会追着他们看戏,从这个村镇到另一个村镇,一跑就是一二百公里,晚上就睡在三轮车里。张团长有时也会邀请戏迷坐着演员的车一块儿回县城,或者请他们住在宾馆。“有这么多支持,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

作为团里最年轻的一代传承人,张宇脑筋活泛,爱张罗,她主动提出要把太康道情保护传承中心的官方抖音账号做好,并且利用业余时间拍摄、剪辑短视频,和戏迷网友互动。在她看来,濒危剧种要发展,必须“用现代人的思维去创作艺术”,让“传统加潮流成为一种创新”。

“作为00后,我们处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时代,但我觉得精神丰富也同样重要,作为濒危剧种的演员,心中要有大爱。”她坚信“前方的路总是光明的”,而这份光明,正需要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既甘愿在乡野尘埃中扎根绽放,也勇于在云端网络让古老剧种发出新声。

侯真珍

外套风衣、阔腿长裤、高跟鞋均为Brunello Cucinelli

高领针织衫私人物品

张宇

外套风衣MCM

内搭印花上装、印花半身长裙均为Isabel Marant

皮靴Ganni

悠扬缠绵的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是汉中市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大约起源于明末,是秦腔由关中地区传入汉中的变形,成熟于乾隆年间。因音乐板式与秦腔十分相近,故又被称为“南路秦腔”。其唱白以汉水流域的语音为基础,采用梆子乐器击节,发出“桄桄”之声,“汉调桄桄”也因此而得名。

汉调桄桄既保留了秦声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融入了陕南地方音乐的婉转悠扬,特色十分鲜明。由于它的音乐优美动人,语言幽默、风趣、通俗,表演动作泼辣、大方、朴实,喜怒哀乐界限分明,颇能体现出汉水流域人民的温和典雅、坚毅耐劳、淳朴豪迈的性格特征,深为群众喜闻乐听。

目前,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有演职人员60多人,只有两辈演员,一辈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戏骨,另一辈是2013年招收进来的年轻传承人,中间已经隔了一代人。“断代”是几乎每一个濒危剧种都会面临的问题,年轻一代戏曲人身上的责任也更为重大。在戏曲传承的道路上,他们也都足够拼,常常戏服脱下来能拧出水,练起桄桄戏的绝活儿“吐火”和“跳凳子”,有的人眉毛被烧到只剩一半,有的人当场骨折被拉去医院。如今他们都成为团里挑大梁的青年演员,个个开起直播,致力于传播汉调桄桄。

《扈家庄》:

一杆长枪,显巾帼本色

这出戏源自《水浒传》。扈三娘是扈家庄的千金,武艺超群。梁山泊来攻,她单枪匹马迎战,先是生擒了“矮脚虎”王英,后又力挫梁山大将。最终虽被林冲所擒,但其飒爽英姿和超凡武艺令人惊叹。

扈三娘是名副其实的“古代独立女性”,她美丽、骄傲,武力值爆表。看惯了娇滴滴的闺阁小姐,这位披甲执枪、在战场上大杀四方的女英雄,总能刷新大众对传统戏曲的认知。

要演好扈三娘,演员需要展示繁难的身段、把子功和亮相,动作要求美、媚、脆——既要漂亮,又要娇媚,还要干脆利落,以袅娜的腰肢、轻俏的脚步、缓荡的双臂,走出仪态万方的女性之美。

这出戏是经典的武旦戏,重在“打”。演员须具备扎实的的基本功:腿功、腰功、身段、工架、枪法、刀法,样样不能含糊。这些基本功又要通过繁难的表演程式和技巧展示于舞台之上。扈三娘的圆场、涮腰、掏翎、鹦子翻身、耍枪花,都足以令观众耳目一新,目不暇接。

王乙妃:

希望所有濒危剧种都被看到

王乙妃从小在新疆长大,十四岁回到汉中过暑假时,爷爷告诉她汉调桄桄剧团正在招生,她便报考了剧团。“我小时候就爱跳新疆舞,别人一放起维族音乐,我就会跟着跳起舞来。二爷说,娃本就爱艺术,让她学学吧。”考上戏校后,她将全部身心都浸入到了练功房日复一日的苦修中。父母为了陪伴女儿,也跟她一起回了老家。

学戏太苦了,她经常晚上哭一通,第二天早上起来又去练功。“既然选择这一行,咱就得把它坚持下去。”王乙妃的开蒙戏是《鬼怨》,被戏曲名家、“汉调桄桄”皇后许新萍老师亲授。这出戏讲述的是李慧娘被迫害致死,对怨恨、不甘进行的控诉和抗争。戏中有大段唱腔,还需精巧的“鬼步”,更要表现出复杂哀怨的人物内心世界,对于当初只有十四五岁的王乙妃来说,想演好这出戏实在太难了。但她理解老师的迫切感:“当年老师的这出戏轰动汉中,她希望把最好的传承给我们这一代。”

之后,王乙妃又向许新萍老师学了《游西湖·杀裴》《程夫人闹朝》等剧目,以及汉调桄桄的独有剧目《黑杀船》。经过了深度历练,她对人物内心的把握有了质的飞跃。

三年课程学完后,团里又把这批青年演员送到了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进行专业巩固。王乙妃有一出拿手戏《挂画》,就是向西安的秦腔戏曲演员梁少琴老师学习的。这折戏有大量椅子功,她除了吃饭、睡觉,更多时间都用在了练习上,跳凳子每个动作跳50下,手绢花每一种翻200个,每天还会拍视频发给老师。

去年,她又向梁少琴老师学了《扈家庄》,作为花旦演员,这是她学的第一出武戏。一个月时限紧逼,她天天泡在练功房里头,苦练转戟、枪花,手上练出了筋腱炎,夜里睡觉都难以舒缓。她深知,饰演扈三娘光有“英姿飒爽”不够,还需琢磨出人物的“高傲娇贵”与眼神中的“柔和媚”,这是由内而外的锤炼。

外套夹克、阔腿长裤均为Alexander McQueen

舞台下的付出,终化作台上的光华。每次到校园演出,孩子们的反应都会给她最直接的回报。“我演《挂画》的时候,台下有小孩一直在模仿我。”汉调桄桄已在六所学校开展活动,“那些娃都想报名,社团教室都站不下了,他们也不愿意去别的社团。每次一演技巧戏就特别受欢迎,演完(孩子们)还追着我们要签名。”

这些瞬间让她深感一切值得,“就好像是给自己的生活充电一样”,一颗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就此播撒。这一代青年演员脑筋灵活,在中心赵红主任的支持下,他们纷纷开起了直播,王乙妃成了汉调桄桄的活跃传播者之一。她的直播吸引了许多完全不了解戏曲的新观众,甚至精准定位到出门打工的汉中人,让他们惊叹“原来汉中有自己的地方戏”,并且想在过年回家时看一看。

对于“天下第一团”的现状,她心怀使命:“我们身上的责任非常重大,这条路很难,但我希望所有跟我一样在濒危剧种工作的演员都能坚持,让传统戏曲越来越好,也早日把濒危的帽子摘掉!让热爱都能被知晓,文化都能被传承。”

皮质外套大衣Givenchy

策划、统筹/陈柏言ChicoChan

摄影/鬼马易

撰文/陈晶

造型/康康

化妆、发型/杨昌秀

特别鸣谢/中国戏剧家协会、尹桂芳大剧院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