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脸鎏袖″路灯怎样演绎黄梅戏韵?一盏路灯如何传承戏曲文化?
更新时间:2025-09-23 22:18 浏览量:1
在城市文化活化与夜间经济兴起的趋势下,如何让灯光成为激活景区、赋能城市的“钥匙”?广东巴菲照明以湖北黄冈黄梅戏主题路灯项目为切入点,将黄梅戏的艺术灵魂与灯光技术深度融合,打造出既具照明功能、又能传递文化温度的城市光影载体。
一、从黄梅戏底蕴里生长出的路灯设计 为了让“戏味”真正融入路灯,广东巴菲照明设计部团队先深度挖掘黄梅戏的艺术符号——水袖的飘逸、脸谱的夸张造型、唱腔里的婉转韵律,力求把这些元素转化为可被光影诠释的视觉语言。 设计过程中,团队手绘超30稿初步方案,反复打磨十余次,历经“文化元素拆解—灯光效果数字化模拟—1:1实物打样调试—多轮光影优化”等环节,最终敲定“戏脸鎏袖”这款黄梅戏主题路灯的外观与灯光系统,让路灯从“照明工具”变身“文化传播者”。
二、灯光细节:把黄梅戏“唱念做打”藏进光影里
1. 顶部灯罩:复刻戏曲舞台的“顶光氛围感” 路灯顶部的灯罩,造型借鉴了传统戏曲舞台的藻井形制,而灯光设计则瞄准“舞台顶光”的氛围感营造。 我们在灯罩内部选用高显指LED光源,将色温精准控制在3000K暖黄色调——这种光线既像戏曲演出时舞台上方洒下的暖光,能给人温暖、舒适的照明体验;又能让灯罩在夜间“活”起来:磨砂质感的灯罩让光线均匀漫射,白天看似古朴的结构,到了夜间就成了一方“微型戏曲顶幕”,为下方的“戏曲元素”铺陈出柔和又富有仪式感的光影底色。
2. 柱身脸谱:用光影勾勒“角色眉眼神韵” 柱身镶嵌的黄梅戏脸谱,是灯光设计的“点睛之笔”。 为了让脸谱的艺术张力在夜间充分释放,我们在脸谱周边暗藏微型线性灯,灯珠间距经过精密计算,确保光线能“精准追随”脸谱的眉眼轮廓与面部线条。夜幕降临时,线性灯以5000K的冷白色光线亮起,与暖黄色的柱身形成鲜明对比,宛如戏曲舞台上的“追光”,瞬间让脸谱的神态立体起来:黑色纹路在光影下更显遒劲,金色脸谱底色被暖光晕染出厚重质感,仿佛下一秒就能传出黄梅戏的婉转唱腔,让行人一眼便能感受到戏曲脸谱“辨善恶、传情绪”的艺术魔力。
3. 底部投影:地面铺展“水袖云纹的动态舞” 最具创意的是底部的投影灯光系统。 我们在路灯底部安装定制投影灯,将黄梅戏水袖的飘逸形态、传统云纹的典雅图案转化为光影素材。投影灯采用动态光效技术,光线投射到地面时,“水袖”的光影会模拟出“舞动”的动态感,像有看不见的戏曲演员在地面“甩动水袖”;云纹的光影则相对静谧,如丝如缕铺展,与“水袖”的动态形成“动静相宜”的视觉节奏。 光源亮度也经过反复调试:既不会因过亮刺眼,也不会因过暗模糊,夜晚能在地面清晰勾勒出层次丰富的戏曲光影图案,让行人每一步都像踏在黄梅戏的艺术世界里。
4. 整体光影:构建“沉浸式戏曲小剧场” 当顶部、柱身、底部的灯光系统同时启动,“戏脸鎏袖”路灯便成了一个“微型沉浸式戏曲光影场域”: 暖黄的顶光如“舞台天幕”,脸谱的轮廓光如“角色追光”,地面的动态投影如“舞台布景”,三者层层递进、相互呼应,把黄梅戏的“形、神、韵”通过光影语言完整呈现。 更贴心的是,灯光接入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环境光线自动调节:傍晚时分,光线缓缓亮起,像戏曲开场前的“暖场”;深夜时分,亮度适度降低,营造出静谧的文化氛围感,既节能,又能保持光影艺术的完整性。
三、光影为笔,激活城市文化活力 这些“戏脸鎏袖”路灯,早已超越“照明设施”的定位,成为黄冈传递文化、激活城市活力的“载体”: 在景区周边,它们为游客营造出沉浸式戏曲文化氛围,让游客还未走进剧场,就先被路灯的戏曲光影“感染”;在城市主干道或广场,它们成了独特的文化地标,本地市民日常经过能唤起文化共鸣,外地游客特意打卡也能通过光影感受到黄梅戏与黄冈的深度联结。 灯光不再是单纯的“照明工具”,而是成了文化的“传播者”、城市活力的“催化剂”——让黄梅戏从剧场走向街头,让黄冈的夜晚因文化光影更生动。
广东巴菲照明始终认为,好的灯光工程不仅能照亮黑夜,更能点亮文化与城市的生命力。未来,我们也将继续探索灯光与文化、城市的融合,让更多城市因光影更具魅力。
广东巴菲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东升路7号高新创智城二期22栋厂房
电话:181-0750-5566
181-0750-2266
181-0750-2001
邮箱:2756295705@qq.com
公司网址:http://www.bafee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