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镇张向东:把一栋楼守成一个“家”
更新时间:2025-09-23 20:27 浏览量:1
梨园镇策划“邻里‘零距梨’”系列专栏,通过讲述社区楼门长的动人故事,从点滴实践汲取治理智慧,推动“楼门长”制度深化落实,助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致敬平凡,汇聚微光;愿这些故事,照亮更多社区的治理之路。
在群芳雅园社区久居雅园小区103号楼5单元,总能看到一个停不下来的身影——楼门长张向东。居民亲切地称她为“张管家”,她常说:“楼门就是一个大家庭,勤俭和睦才能把日子过好。”自担任楼门长以来,她积极参与社区培训,不断提升自我,将满腔热情转化为治理楼门的扎实行动,真正把“零距离”服务做到了邻里心坎上。
图|张向东服务社区活动。
信息沟通的“小喇叭”
张向东的微信,是楼门里最活跃的“信息树”。无论是社区新政策、停水通知,还是节日活动,她总是第一时间把这些信息“翻译”成亲切的家常话,发到群里,让大家听得明白、心里有数。
她一直热心社区公益,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主动融入社区治理,为小区建设出谋划策。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时,张向东主动加入宣传队伍,不仅协助入户发放宣传单,还坚持参与桶前值守,耐心引导居民正确投放。“别看都是小事,分对了,环境就好了,咱们住着也舒心!”社区的各类活动中,总能看到她忙碌而温暖的身影。
图|张向东入户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
邻里疙瘩的“润滑剂”
张向东更是邻里的连心桥。同住一栋楼的王女士和李阿姨,曾因家中小狗乱跑乱叫的问题争执不休,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张向东得知后,主动把两人约到单元门口的小凉亭,从“远亲不如近邻”聊起,用唠家常的方式化解双方矛盾。后来,楼上王女士主动在家里铺了地垫,减少小狗跑动带来的噪音;李阿姨也表示理解,两人甚至还会一起在小区里遛狗。一场因宠物引发的纠纷,就这样温馨化解。
除此之外,面对其他常见的邻里矛盾和社区问题,张向东也总是积极介入。她还会主动联系居委会工作人员,及时反馈情况、寻求支持。她常引用社区培训中学到的“主动发现、善借外力”方法——“咱们楼门能解决的自己来,解决不了的,就请社区一起帮忙。”
图|张向东向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反映问题。
安全防线的“老哨兵”
张向东始终将楼道的安全放在心上,坚持定期巡查。有一次,她发现一楼消防通道堆满了杂物,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她立刻逐户询问,查明是某户居民装修临时堆放。她第一时间联系物业协同清理,并在单元门醒目处张贴温馨提示,提醒大家保持通道畅通。
张向东还格外关注用电安全,曾及时发现一户居民使用严重老化的接线板,当即耐心劝阻其停止使用,成功避免了一场潜在的火灾。如今,在张向东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居民们都自觉维护楼道整洁与安全,“随手清、及时管”已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公约,共同筑起了家门口的安全防线。
图|张向东正在张贴温馨提示。
社区工作的“联络员”
楼门里的大事小情,张向东从不单打独斗。一旦遇到超出楼门自治范围的难题,她便主动化身“联络员”与“协调员”,成为居民与社区之间最温暖而坚实的那座桥。
张向东是社区的常客,大家总能看到她与社区书记并肩沟通的身影。面对矛盾,她从不回避,总是逐户走访、耐心倾听,认真记录每家每户的担忧和建议,最终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报告,主动递交给居委会并协同推动解决。她不仅如实反映居民的合理诉求,也诚恳分析改善措施对社区治理的长远意义。她常说:“把问题摆到桌面上,借助社区的力量共同发力,才是解决楼门治理难题的硬道理。”
社区组织的“楼门文化节策划实战”等培训,点燃了她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她积极发动楼内的书画爱好者、手工达人,共同策划并在楼道布置了温馨的“文化角”,展示邻里风采和老物件故事。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居民愿意走出家门、互动交流。楼道里欢声笑语不断,邻里关系愈发融洽,“家”的味道,也越来越浓。
图|张向东与社区书记畅聊社区变化。
“一栋楼门一个家。垃圾分好类,楼道常清理,遇事别犯难,有事多商量。再难的事儿,只要心齐,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张向东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她打理的这方小天地里,勤俭是她坚守的本色,而主动协调、共解难题则是她守护楼门和谐的关键钥匙。她深知,楼门治理不仅是日常的关怀与守望,更是在遇到沟坎时,勇于担当、善借外力、凝聚共识的智慧与行动力。这份看似平凡的坚持,正一点一滴汇聚成温暖而磅礴的力量,让小小的楼门成为社区和谐最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