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资深导演、戏曲评论家罗云——常派名剧《五世请缨》纵横谈
更新时间:2025-09-23 11:12 浏览量:1
《五世请缨》是陈宪章在豫剧传统戏《十二寡妇征西》的基础上,为常香玉整理改编的优秀剧目。
作者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删除原本中多余的枝蔓,拭去灰暗低沉的色调,集中情节,强化人物,以通俗易懂、情真意切、性格化的唱词,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杨家五世同堂,一门忠烈的豪情壮志,使得这一寄寓着古代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理想的十二巾帼英雄群像,散发出更加耀目的光彩。
该剧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常香玉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至今盛演不衰,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成为常派艺术的代表剧目。
常香玉《破洪州》剧照
《五世请缨》主要描写杨文广元帅在边关负伤被困,孟强回朝搬兵,兵部大臣王秀畏敌主和,杨家满门孤寡义愤填膺,纷纷要求佘太君发兵退敌,救父心切的杨满堂,银安盗令,穆桂英点兵聚将,太君怪罪,众将求情,经过一番内心冲突的佘太君以国家安危民族存亡为重,大义凛然上殿请缨亲挂帅印领兵出征。
这无疑是一部极富理想化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佳作,大力弘扬不惧强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大无畏的民族精神。
在当时有三个剧种曾先后上演这一题材的戏。1959年江苏省扬剧团进京演出了《百岁挂帅》,并摄制了纪录片。
1960年范钧宏、吕瑞明汲取扬剧《百岁挂帅》中的“寿堂”、“比武”两场情节加以发展编写而成的《杨门女将》由中国京剧院四团演出,同年拍摄成彩色舞台艺术影片。
这三出戏虽然题材相同,但是情节选择、人物安排、性格刻画、结构布局则各有侧重。
扬剧《百岁挂帅》剧照
就表演艺术形式、舞台处理方法而言,由于地域和剧种的差异,也都各具特色。
扬剧《百岁挂帅》以描写杨家与宋王的内部纠纷为主要矛盾,通过矛盾的解决,表现以佘太君为首的杨家众寡妇在大敌当前捐弃私怨慨然出征的英雄行为。
“寿堂”、“比武”两场戏最为精彩。
作为戏的开场“寿堂”,杨家阖府为宗保庆贺五十寿辰,却传来宗保殉国的噩耗。
在庆寿与殉国、喜宴与噩耗的尖锐对中把四世同堂的祖孙婆媳相互关切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们在国仇家恨面前进发出来的悲壮豪迈之情,揭示得委婉深刻,楚楚动人。
穆桂英与杨文广母子通过“比武”,主要解决了佘太君、柴郡主、穆桂英之间的“留根”与“出征"的心理矛盾。
这场戏不仅格调清新,别有情趣,而且体现了“一代胜似一代”的蓬勃气象。
《百岁挂帅》主要笔力放在比武以前,后来的情节就比较简单了。
京剧《杨门女将》着力展示杨门男儿死亡殆尽,妇女稚子相继而起,百岁元戎跃马临阵,前赴后继反抗侵略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斗志昂扬的爱国精神。
《杨门女将》与《百岁挂帅》的不同之处,即在于把杨家与宋王的内部纠纷退居次要地位,把杨门女将对敌斗争作为主要行动,突出主题。
围绕对敌斗争这个主线,设置了“寿堂”、“请缨”、“比武”、“赠马”、“探古”、“观火”、“破敌”等情节,加强了剧情的故事性和英雄传奇色彩,使该剧的立意升华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
豫剧《五世请缨》主要表现敌兵压境,国难当头,杨家五世孤寡请缨出征,一门忠烈的豪壮情怀。
全剧共有四场:“边关告急”、“盗令传令”、“点兵聚将”、“请缨出征”。
通过孟强告急文广元帅边关负伤被困,回朝搬兵不成这条导火索,围绕出征退敌激发了杨家对兵部王秀力主求和的怨愤和对朝廷畏敌怕战优柔寡断的不满,进而构成圣命与出征、盗令与军纪的矛盾,由此展开情感碰撞。
《五世请缨》不注重矛盾的尖锐和情节的复杂,而是把冲突全部隐藏在幕后,力求人物情感的激越和精神的升华。
京剧《杨门女将》剧照
可以说,三个剧种对同一题材的舞台艺术处理也各有千秋,都充分发挥了各自剧种的优长。
扬剧《百岁挂帅》以唱做为主,兼顾武打技术的运用。唱腔清幽婉转,长于抒情;表演细腻生动,蕴藉深厚,绮丽多姿,饱含着江南风韵。
京剧《杨门女将》唱念做打并重,声色俱佳,演出慷慨高昂,音韵铿锵,令人回肠荡气;场面布局严谨,恢宏壮观,雄浑有力,浓淡相宜,刚柔共济,精彩纷呈。
豫剧《五世请缨》以唱取胜,铁板铜琶,激昂奔放,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充溢着阳刚之美。加之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和热烈的场面,形神兼备,昂扬豪迈,气势夺人,散发出浓郁的地方气息和中原人的人文风情。
《五世请缨》中的佘太君是以老旦应工的角色。
戏曲旦行的分类大致有七种:正旦、花旦、贴旦、闺门旦、武旦、彩旦、老旦。
豫剧旦行在清代后期分为四旦:正旦、小旦、老旦、丫鬟旦,30年代以来,随着豫剧女演员的兴起,旦行的类型也随之增多,统称为“里八角”(与以男角为主的戏“外八角”相对应),如正旦、小旦、老旦、丫鬟旦、花旦、帅旦、刀马旦、彩旦。
虽然豫剧旦行的类型逐渐细化,可是以老旦为主要角色的戏却很少,大都是以配角出现在剧中。如《红娘》中的崔夫人,《大祭桩》的李母,《辕门斩子》《破洪州》《穆桂英挂帅》中的佘太君,《三哭殿》中的长孙皇后等。
常香玉《花木兰》
常香玉在豫剧舞台上曾塑造众多的青年或中年妇女形象,如红娘、白素贞、花木兰、黄桂英、穆桂英、胡凤莲等,以老旦领衔主演的《五世请缨》中的佘太君,似乎是她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
虽然在其他杨家戏中不乏佘太君,但极度夸张到107岁挂帅领兵,率众家儿媳出征杀敌,性格那么复杂,情感那么浓烈,唱腔那么集中,气势那么强劲,场面那么宏大,这在一般老旦戏里是很少见的。
常香玉之所以能把“这一个”佘太君演得激情澎湃,感人至深,气度不凡,光彩夺目,归根结底是她倾注强烈旺盛的创造热情,拥抱佘太君这一特定人物,把她饱经忧患,对民族苦难、国家兴亡的深切感受以及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的实际体验,化为自己生命的一种传达方式。
这不但是常香玉与佘太君一次生命的沟通,更是她生命的壮丽日出。
综观佘太君的舞台艺术形象,不难看出常香玉对人物的塑造苦心孤诣,精雕细刻,凝聚了她的心血,显示了她的才华。
她一方面保持豫剧固有的艺术特色,一方面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并根据人物需要加以变化发展。
她没有简单沿用老旦的传统身段模仿老态龙钟形态,而是敢于在台步、动作上吸收某些老生表演的劲头,以老旦的扮相走帅旦的戏路。
帅旦行当是豫剧独创的,集青衣、刀马旦甚至武生为一体,刚健英武,气字轩昂,于“帅”气中展露豪放。
常香玉独有见地地把帅旦融入老旦行当,不能不说是一次有创意性的艺术实践,使佘太君于沉稳中渗透刚毅,显得更加丰满、厚重,充满旺盛活力。
她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佘太君这一人物性格,既不演其苍老之态,又不故作英雄之状;既是年高退隐的老太君,又是心系国家的老臣;既是可爱慈祥的老祖母,又是气壮山河的老元戎。
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把人物提升到理想化的境界,从精神境界上表现佘太君的英气长存天地之间,豪情永驻乾坤之内,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征服广大观众。
谷秀荣《五世请缨》
杨家满门为107岁的佘太君庆寿,杨府上下一派喜气洋洋,佘太君在一片敬请声中内唱[叫板]“搀我来-"随后在弦乐和击乐的双重烘托下,手执龙头拐杖,迈着稳健的步伐上场亮相,面对花团锦簇的寿堂和春风满面的众家儿孙笑意融融。
老太君精神焕发,接唱“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直到“先王爷封我是个长寿星”。
由先声夺人到仪态万方,第一次出场就把一个充溢着自豪感和乐观向上精神的人物树立在舞台上。
“观灯”一段,其表演一望一看神情专注,一指一点生活自然;其唱腔夹白、夹笑,唱中有说,腔中含笑,灵活明快,情趣盎然。
舞台上虽然没有悬挂大红灯笼,却被描绘得逼真可见。当众人献酒同声成庆,佘太君更显得豪放洒脱,勃发出旺盛活力:
头一盅,二一盅,
三一盅,四一盅,
左一盅,右一盅,
盅盅寿酒我喝个空。
老身我生来酒量大,
我能喝这一千盅啊一万盅,
您看我头不晕来脸不红!
要不是怕你们喝醉了,
把你们一个一个一个一个灌成醉刘伶。
这段【流水板】明快流畅,如道家常,口语化的唱,生活化的表,将佘太君的好爽自信,豁达幽默,表演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寓平实朴素于炽热真诚,谈笑风生之间令人可亲可敬。
从“庆寿”进入“盘孟”,是佘太君的情绪转折。
众人皆大欢喜,正当举杯畅饮,孟强突然回府。
佘太君在询问中发现孟强语言支吾,神情紧张,先是一怔,似乎感觉到发生了什么事情,马上询问“元帅可好”?孟强惊慌失措,太君步步紧逼。
常香玉借助水袖、身段的动与静、张与弛,加强道白语气的起伏收放,并通过眼神的不同变化,传递出人物情感的发展层次。
听到杨文广负伤被困时,由疑问转为震惊,突然起身而立双手伏案,凝目直视孟强,而后跌坐椅上,一个大的停顿,陷入深思,心情十分复杂,既担心文广的生死,更担忧边关的安危。
当看到孟强越发惶惶不安,强按下心头的急躁,进一步问明到兵部搬兵不成的原委。
孟强道出王秀所言“纵然发兵敌众我寡,也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他要面请圣上献表求和”。
佘太君由此徒生愤慨,以[紧二八]的板式,迸发出“听他言不由我气冲牛斗”的唱腔,有抑到扬响遏行云,怒火中烧宣泄无余。
而后唱“进宫去请圣旨早退敌酋”,随着收腔做了一个转身背袖的动作,身子微微一颤,提气挺立,以坚定的步伐走下场去,使佘太君不屈不挠、坚韧刚烈的个性,得到有力地体现。
王惠《五世请缨》
进入佘太君的第二次情绪转折,常香玉不是从结果入手,而是从发展开始,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由内到外,由表及里走向人物的心灵。
请旨不成,君命难违,老太君思绪难平,却见人马涌动急待发兵救援。
追查盗令和点兵之人,气的是小满堂、穆桂英不该目无法纪擅自盗令点动兵马,喜的是杨家一线单传,少年英雄勇气可嘉,后继有望。
面对群情激荡敌忾同仇请缨出征的呼声,佘太君为之感动,把对宋王的埋怨,对王秀的愤懑,对羌敌的仇恨,转化为率领杨府人马再次上殿请缨杀敌的勇气和决心,毅然决然退步转身急切下场,迎接新的挑战和风险。
“出征”是全剧的情感高潮,同时也是佘太君由激愤到激情豪迈第三次情绪转折的 余太君重点戏。
人物由此荡起三次大的浪花:其一,午门外杨家兵马刀枪挥动,十二寡妇英姿勃发。
佘太君头戴老旦帅盔,身穿香色女蟒,外披大红斗篷,手持宝剑、令旗,威风凛凛,气宇轩昂,那脍炙人口、动心悦耳的[金挂钩]板式唱腔,“在金殿我领了皇王圣明,百岁人重披挂我又做了元戎。
午门外点人马誓师出征,救边关扫烟尘重定太平。"情满意深,韵浓味长,慷慨高歌,势如长江巨浪源源东流,大气磅礴,一泻千里,早已成为经典名段。
其二,佘太君高举酒杯,以酒祭宝刀,祭令公,祭天地。常香玉以充沛的感情,沉雄悲壮的语调把“宝刀啊宝刀,盼你今日再助老身杀敌制胜,重定大宋天下”!一段长白顿挫有致,吞吐有力,字字千钧,借物言志,壮怀激烈,凸显了人物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其三,佘太君传令。这里没有大的动作,全凭稳健和变化的【豫东二八】、【流水】、【快板】【散板】成套唱腔,展现出老元戎严肃军纪、深明大义、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的精神和无往不胜的气势。
唱腔步步推进,层层加强。唱到“忙吩咐众三军兵马出动”,随着强烈的击乐,挥鞭上马定势,凛然不可侵犯。
高亢激昂地接唱:“到边关再显显俺杨家的威风”,旋律几经迂回,延展上扬,直达最强音,唱出了雄风威仪,唱出了刚烈气势,达到了人物的情感高潮。
常香玉激情澎湃,以娴熟的技艺和真诚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佘太君忠贞卫国的光辉形象。
《五世请缨》上演近半个世纪,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关键在于常香玉塑造佘太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声腔艺术占有主要的地位。
与她以前扮演的人物相比,又见新的创造,别有一种神韵运化期间。
她善于从传统豫剧中提取最鲜明的音乐元素,大胆吸收其他剧种的营养,融会贯通,创造极富形象感个性化的声腔艺术。
旋律起伏,节奏错落有致,音韵醇厚悠长,色彩绚丽多姿,格调清新脱俗,技与戏相融,情与理相通,声情并茂,酣畅淋漓,好听、耐听、过瘾、难忘。她那带着磁性的激越奔放的唱腔,洋溢着深刻的人生沧桑感和烈士豪情,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佘太君的艺术形象激情豪迈,充溢着阳刚之气,总让人联想起大海的壮阔,高山的俊俏;同时又能感受到质朴、率真、本、自然和独具中原农民特质的美学品格。
这种开拓性的艺术创造,不但丰富发展了豫剧老旦的行当,而且为增强豫剧的艺术表现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豫剧的后起之秀谷秀荣、王惠相继扮演了《五世请缨》中的佘太君,继承了常派艺术风范,又有突破和创造,焕发出新的光彩。
如戏剧家李超的词句“百岁出征豪气壮,惊四座,响八方”。
原载《东方艺术》2004年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