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深读|重燃散落乡间的戏曲“火种”

更新时间:2025-09-23 10:12  浏览量:1

《福建日报》2025年9月23日第08版

核心提示

三角戏,又称“家庭戏”“三子戏”,起源于江西,明清时期传入福建邵武、光泽等地,在我省闽北地区形成地方剧种。2005年,三角戏被列入福建省首批省级非遗名录,是我省现存稀有剧种代表之一。

三角戏发展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在那些从历史穿越而来的唱词里,藏着有关闽北风土人情、家传规训的流衍密码。在往昔岁月里,它存在着,也被热爱着。

随着时代发展,新的娱乐方式占据了人们的闲暇时光,多元的文化表达冲击着传统的艺术形态,更新的社会思潮与时代审美,也让这门古老的地方小戏逐渐与当下生活产生距离,传承面临挑战。

作为三角戏唯一的国有院团,邵武市三角戏(傩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肩负着维系剧种生存与发展的重任。2024年,中国剧协、福建省剧协与该中心携手,共同签订中国剧协稀有剧种(邵武三角戏)保护传承项目协议,启动邵武三角戏老艺人寻访影像录制行动,以自上而下的力量为传统艺术注入生机。近日,本报记者深入闽北,通过探访邵武三角戏老艺人寻访影像录制行动、与三角戏艺人深度对谈,试图探寻三角戏的文化薪火如何跨越时光得以存续。

2025年中国剧协稀有剧种(邵武三角戏)保护传承项目结项演出,所有演员谢幕。受访者供图

乡土文化的集大成者

包袱一背,雨伞一拎一转,小碎步说走就走——这一连串动作行云流水,仿佛是三角戏老艺人何玉凤刻在骨子里的本能。那些沉淀了岁月的表演程式,早已深深烙印在她的脑海深处。她只要走上舞台,哒哒哒,雨伞一动,眼到、手到、身到、口到、意到。

今年4月22日,在邵武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舞台上,79岁的何玉凤顾盼生辉,眼角眉梢的余光间满含着对这门艺术发自心底的热爱与享受。

省艺研院文化艺术信息中心主任高经敏站在监视器前,禁不住向老人家伸出大拇指,又向同行者连连点头表示惊叹。

这是邵武三角戏老艺人寻访影像录制行动的现场。作为项目执行方,省剧协将用数年时间广泛集结省艺研院等多方力量,推进这一行动得以圆满完成,尽力完整留存老艺人们的艺术风采。

三角戏因其演出时大多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角色,同时台位调度呈三角形,故名“三角戏”。

三角戏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出现于明朝嘉靖年间,源于江西的“采茶灯”;二是大约在清乾隆年间,江西的采茶戏向外发展,一支向浙江演化成睦剧,另一支向福建演化为邵武三角戏。两种说法,均说明三角戏由江西采茶戏演变而来。

邵武三角戏《姑嫂观灯》参加2025年中国剧协稀有剧种(邵武三角戏)保护传承项目结项演出。受访者供图

摄制组随访光泽县光荣三角戏剧团的乡间演出时,光泽县住建局下派村支书吴仁福在演出地崇仁乡儒塘村三石坑村民小组负责引导。

2006年,在儒塘村村委会工作时,从小喜欢三角戏的吴仁福就笃定,三角戏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抓手。为此,2007年,他加入了由三石坑村民小组村民自发组成的光泽县光荣三角戏剧团,并担任副团长,负责联系送戏下乡等事宜。

“三角戏是邵武、光泽一带民间文化的根脉,这样的乡村小戏曲,对现代邻里家庭宗族关系处理来说都是‘教育示范片’。”吴仁福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光泽著名的三角戏班有“细红班”“连顺班”“学云班”“麒麟班”“七星班”等,涌现出了罗运芳、罗雪官等一批三角戏艺人,其弟子遍布光泽、邵武和江西一带,代代相传。这些戏班外出演戏时,常常是场场观众爆满。

三角戏现有140多出剧目,多数是山区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如“割麦草”“打盆米”“磨豆腐”“卖花线”“补背褡”等等。三角戏是地地道道的农村戏,关注的都是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小商贩、财主、员外等乡间人物,多为农家琐事,大多教育人们行善积德、节俭戒奢、扶弱助困、勤劳致富等。

在吴仁福最喜欢的一部传统三角戏里,一个媳妇的丈夫去外地谋生,婆婆、小姑在家对她很不友好,媳妇实在受不了,就叫娘家人过来闹事。媳妇导演一番下马威之后,丈夫返家,经过一番析情辩理,矛盾化为无形。

“三角戏里呈现的很多情节,一定是在农村生活里才会有,比如叫娘家人过来婆家闹事。村民们看了戏,会真的看进去,对他们来说还是很有启发作用的。”吴仁福说,“三角戏是‘土特产’。当现代文明进入乡村后,大家似乎觉得它变得不重要了,久而久之又发现没有它不行,心里呼唤这种文化的回归。”

老艺人的未了情

今年4月22日,在录制行动间隙的工作餐中,83岁的三角戏老艺人李麟德突然嗖的一下站起来,举着杯子大声说:“我现在是过一个门槛忘一件事,没想到八十几岁,看到三角戏复活了!”

能参与录制,李麟德看到了三角戏延续的希望。

李麟德在录制中分享说,自己一辈子与三角戏为伴,将大半生时光都耗在了戏台之上,可面对三个孩子时,却撂下过一句狠话:“要是谁敢碰戏曲这行,我就把谁‘捏死’。”

话语里,藏着的却是老艺人对传统艺术没落的无尽落寞。

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白勇华(右一)与省剧协副主席、秘书长余守英(中)共同采访老艺人李麟德。受访者供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角戏曾有过一段光彩夺目的黄金岁月。三角戏老艺人张四维在自己撰写的《三角戏拾遗》一文中记述道,全国解放后,三角戏作为独特的地方剧种,很快得到恢复。

1952年,邵武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邵光剧团。1954年8月,邵光剧团以建阳专区三角戏代表队的名义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这是三角戏首次“晋省”参演,不仅成功斩获奖项,更重要的是它与闽剧、莆仙戏、梨园戏、芗剧等福建知名大剧种同台竞技,这在三角戏的发展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此后,三角戏的发展势头更盛。1956年11月,公营“邵武县三角戏实验剧团”正式组建。1957年,剧团到各地演出共232场,观众近10万。除了专业剧团外,三角戏在民间也掀起了热潮,农村地区纷纷组建业余剧团。据统计,彼时全县42个业余剧团中,三角戏剧团就占了6个。

那时的三角戏,在乡间受欢迎的热烈程度,被李麟德形容为“抢人、抢戏、抢箱子”。

“我们今天在这个地点演,下一场就到他们那儿,要跟他们先联系好,可他们总怕被别处抢先了,赶过来抢服装甚至抢人,弄得我们以为遇上了土匪。我们领导只好去承诺,说我们这边演完保证一定到你那里去演,才放我们走。”李麟德回忆。

那时,三角戏实验剧团的专业水平达到了巅峰。1964年3月,全省财贸系统现场会在邵武召开,会上为代表们演出了三角戏《沿山红路》。演出结束时,国家部门及省、地领导上台与全体演职员一一握手,全团受到极大鼓舞。当年8月,这部戏参加省第一届现代戏汇演,广受好评。

因“文革”原因,剧团于1969年元月撤销。“文革”结束后,剧团里的艺人,有的去了厂矿企业,有的去了学校……90%的老艺人都没回到剧团。

省剧协秘书长余守英告诉记者,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邵武三角戏实验剧团招的这批年轻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邵武仅有的真正意义上的三角戏艺人。

时光流转,戏曲的流脉折射出世事的变迁。

丁德山、何圣慈、罗雪官、罗运芳、傅子卿、高海明、林柯子、吴木金、林振发、张四维、王海林、饶英、余少林、周向平、许惜春、杨震中、何玉凤、虞东生、丁爱兰、虞美凤、黄天水、俞榕贤、廖友恭、陈梨英、熊自成……如同李麟德一样,这批邵武三角戏老艺人中不少人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后的风风雨雨,饱经沧桑。对他们而言,变的是人生,不变的是他们对三角戏的那份未了情。

倾力守护传薪火

自诞生以来,三角戏从未在历史中消失,它的余脉始终有人倾力守护。

根据2017年完成的全国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显示,在全国241个拥有国有院团的戏曲剧种中,有121个剧种仅存一个国有院团,邵武三角戏便是其中之一。由此,邵武市三角戏(傩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肩负着守护这一福建省濒危剧种的历史重任。

然而,在“文革”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邵武当地原本承载三角戏传承职责的团队曾多次经历名称和职能变更,先后被调整为邵武越剧团、邵武文工团、邵武艺术团。

对此,邵武市三角戏(傩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文娟坦言,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当地便再也没有正规系统地培养过三角戏演员。长期以来,中心演员虽具备弹、唱等艺术基础,却缺乏三角戏的专业技艺;截至2002年,团队已近20年没有排演过三角戏了。

目前,在闽北地区,仅邵武市华艺三角戏剧团和光泽光荣三角戏剧团两个民间剧团仍在坚守。

华艺三角戏剧团演员白凤爱说,从十几年前开始,爱看三角戏的百姓就越来越少了。

2024年,中国剧协启动稀有剧种保护传承项目。中国剧协、省剧协和邵武市三角戏(傩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三方共同签订中国剧协稀有剧种(邵武三角戏)保护传承项目,并就保护和传承三角戏召开专家研讨会。

2024年,大型古装三角戏《李纲》参加福建第29届戏剧会演。受访者供图

项目实施期间,2025年4月至6月,由省剧协、省艺研院等单位组成项目组,奔赴邵武、光泽、成都、新加坡等地深入民间剧团、老艺人住所,通过录制演出、深度访谈、举办沙龙等形式,全方位挖掘三角戏的文化内涵。邵武三角戏老艺人寻访影像录制行动即是该项目内容之一。

“我们对情况了解越清楚,越有一种焦虑和紧迫。”省艺研院院长白勇华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曾经感慨道,守护我们的剧种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疆土。”

白勇华向记者谈到一件憾事。2024年底,邵武三角戏剧团老团长、老鼓师余少林提供设计图稿,多方寻找竹木巧匠,历经两个多月,抢救性还原了已失传数十载、三角戏特有的打击乐箱笼鼓架。然而,原本今年1月25日就能见到制作好的箱笼,余少林却于1月23日突发疾病离世,带走了一肚子的三角戏锣鼓经,给三角戏剧种音乐抢救工作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南平市级三角戏传承人贾秀娇(右二)携手邵武四中七年级学子,齐声唱响《雇长工》选段。受访者供图

“这些老艺人对三角戏寄予了一生的期待,可能他们在等待一个机会。”白勇华说。

据余守英介绍,摄制组在邵武和光泽找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剧团、目前健在的一批老艺人,还有一些民间老艺人,挖掘抢救工作非常急迫。

“我们要在第一时间用现代手段把他们的表演程式,还有他们所掌握的唱腔音乐尽快记录下来。此外就是要赶紧培养新人,趁着老艺人还能教学传授,尽力把剧种传承下去,否则可能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余守英遗憾地说。

2021年,新编三角戏《立德记》参加福建第28届戏剧会演。 受访者供图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