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从“祖师爷没赏饭”到京剧泰斗,梅兰芳的传奇人生

更新时间:2025-09-23 09:27  浏览量:1

1894 年,梅兰芳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京剧世家,彼时的京城,京剧艺术正蓬勃发展,梅家在京剧界已颇具声名。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晚清同治、光绪时期的著名京剧演员,位列 “同光十三绝”,其创立的四喜班更是名噪一时 。梅巧玲不仅艺术造诣深厚,为人更是仗义疏财、义薄云天,在京城梨园界留下诸多佳话,深受同行敬重和观众喜爱。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同样继承祖业,在京剧领域崭露头角,工青衣花旦,他的表演细腻动人,韵味十足 ,虽英年早逝,但在京剧舞台上也曾留下过精彩瞬间。

在这样浓厚的京剧氛围熏陶下,梅兰芳自幼便与京剧结下不解之缘。家中往来的皆是京剧名角,日常谈论的也多是戏曲之事,咿呀的唱腔、灵动的身段,从儿时起就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梅兰芳 4 岁丧父,12 岁丧母,自幼由伯父梅雨田抚养。梅雨田是京剧胡琴演奏名家,被尊称为 “胡琴圣手”,长期为谭鑫培操琴,二者合作默契,珠联璧合,共同将京剧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在伯父的悉心教导下,梅兰芳开始系统地接触京剧,迈出了他辉煌京剧生涯的第一步。

1902 年,8 岁的梅兰芳正式踏上学艺之路,然而,他的起点并不顺利。初拜一位朱姓京剧前辈为师时,朱先生见他目光灰暗、缺乏光泽,心中便有些失望 ,但碍于介绍人的情面,还是勉强收下了他。可第二天,当朱先生做了几个眼神示范动作让梅兰芳模仿时,他那呆板迟钝的反应,让朱先生断定这孩子毫无灵气,那对 “死鱼眼” 更是让朱先生觉得不可救药。接着教他演唱昆曲开蒙戏《思凡》,前两句并不复杂,朱先生反复教了十几遍,梅兰芳却依旧荒腔走调,极不入耳 。最终,朱先生忍不住将他臭骂一顿,让他回家,并断言 “祖师爷没有赏给你饭碗,你没缘分吃这口饭”。

这次被拒,如同一记沉重的打击,让年幼的梅兰芳深受挫折,但也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倔强和不服输的精神。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在京剧这条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辉煌。此后,梅兰芳拜入乔先生门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学习。他明白自己天赋不占优势,便用勤奋来弥补。每天天不亮,他就跟着师傅到树木茂盛、空气清新的地方喊嗓,用 “噫、啊” 两个字练习闭口音、张嘴音,从低到高,一遍又一遍,大约要喊二十遍左右,然后再提起嗓子念一段道白,仔细琢磨哪种音不够圆满,就着重加工练习 。哪怕是在严冬炎夏,他也从不间断,真正做到了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除了练嗓,梅兰芳还面临着眼部问题的困扰。他天生眼睛有些近视,眼皮下垂,眼珠转动也不灵活,这对于以眼神传情达意的京剧旦角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但梅兰芳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听说养鸽子可以锻炼眼神,便开始养起了鸽子 。每天清晨五六点,他就起床打扫鸽窝,喂食喂水,然后放飞鸽子。他按照鸽子的飞行能力,依次放飞,当鸽子在空中盘旋时,他就紧紧地盯着它们,随着鸽子的飞行轨迹转动眼睛,越望越远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坚持了近 10 年。渐渐地,他的眼睛不再怕风怕光,能够睁得很大,眼珠子转动也愈发灵活,曾经黯淡无神的眼睛变得炯炯有神,仿佛会说话一般 。

1904 年,10 岁的梅兰芳迎来了人生中的首次登台,在广和楼演出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他扮演织女,尽管身形稚嫩,但那股认真劲儿和清脆的嗓音,还是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这次登台,如同一束微光,照亮了他未来的京剧之路,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在京剧领域深耕的决心。此后,梅兰芳跟随 “喜连成” 班四处演出,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他的表演也日益成熟,逐渐在京剧圈崭露头角。1908 年,14 岁的梅兰芳随 “喜连成” 班到吉林演出,他饰演《白蛇传》中的青蛇,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灵动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牛子厚注意到了这个功底深厚、气宇轩昂的旦角,得知他的来历后,嘱咐班主要多加培养,并为他改名为 “梅兰芳”,此后,“梅兰芳” 这个名字便在戏迷中逐渐传扬开来。

1911 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梅兰芳凭借着多年来的努力和积累,取得了第三名探花的好成绩 ,这无疑是对他艺术水平的一次重要肯定,也让他在京剧界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此时的梅兰芳,已经不满足于传统京剧的表演模式,他开始大胆尝试创新。1913 年,19 岁的梅兰芳迎来了事业上的重要转折点 —— 首次受邀前往上海演出。当时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各种新思潮、新文化的汇聚之地。梅兰芳深知这次机会的难得,他精心准备,力求在上海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采。

到达上海后,梅兰芳最初是给王凤卿配戏,在丹桂第一台演出。他的首场演出是《彩楼记》,尽管排在倒数第二,但他一登场,那俊雅的扮相、新颖的唱腔和切合人物的表演,便立刻吸引了上海观众的目光,台下彩声不断 。此后,他又陆续演出了《玉堂春》《武家坡》等剧目,场场爆满,好评如潮。在上海演出期间,梅兰芳不仅在表演上大放异彩,还积极吸收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为京剧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朋友及智囊冯耿光、李释戡等人也来到上海,为他出谋划策。他们建议梅兰芳排演刀马旦的戏,因为这类戏扮相和身段生动好看,更能吸引观众。梅兰芳采纳了这个建议,决定排演《穆柯寨》,他请茹莱卿先生为他赶排,在演出中,他扎靠登台,虽然有些不习惯,但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出色的表演,将穆桂英的英姿飒爽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出效果非常好 。《穆柯寨》的成功,让梅兰芳在上海声名大噪,也让他开始思考如何在舞台上综合运用唱念做打各种技法,进一步丰富京剧的表演形式。

这次上海之行,梅兰芳大获成功,沪上报刊纷纷发表报道、评论,有的报纸甚至称誉他为 “天下第一青衣”“环球第一青衣” 。梅兰芳在上海不仅收获了名声,还开阔了眼界,接触到了许多新的艺术理念和表现形式。回到北京后,他开始编演时事新戏,如《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等 ,这些新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北京演出时着实轰动了一段时间。梅兰芳也因此成为了京剧界的革新派代表人物,引领了京剧发展的新潮流。

梅兰芳在京剧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不仅在于他对传统的深厚继承,更在于他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创了独具魅力的 “梅派” 艺术 。在唱腔方面,梅兰芳早年宗时小福一派,打下坚实基础后,又向王瑶卿学习花衫,博采众长 。他在继承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创造出许多新颖的唱腔。例如在《西施》中,他创制的 “二黄导板转慢板”,旋律优美,细腻婉转,充分展现了西施的柔美与哀怨;《洛神》里的 “西皮原板转二六”,节奏明快,情感丰富,将洛神的飘逸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新腔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京剧旦角的唱腔体系,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除了唱腔,梅兰芳在舞蹈、音乐、服装、扮相、念白等方面也进行了全面创新。在舞蹈上,他借鉴了昆曲的身段和民间舞蹈的元素,为京剧增添了许多优美的舞蹈动作。在《天女散花》中,他创造的绸舞,长达一丈四尺的两条长绸,在他手中舞动得如行云流水,配合着优美的唱腔和身段,将天女的轻盈飘逸展现得美轮美奂 。在音乐方面,他大胆引入新乐器,如在《西施》中首次将京二胡加入京剧乐队,使配乐更加柔和动听,丰富了京剧的音乐表现力 。他还对京剧的服装和扮相进行了改良,使角色的形象更加美观、符合人物性格 。他设计的古装头面,典雅华丽,独具特色,成为梅派艺术的标志性扮相之一 。在念白上,他注重音韵的和谐与情感的表达,念白清晰悦耳,富有节奏感,能够很好地传达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

梅兰芳的代表剧目众多,每一部都堪称经典。《贵妃醉酒》中,他饰演的杨贵妃,将贵妃从期盼到失落,再到借酒消愁的复杂情感演绎得丝丝入扣。在表演中,他通过优美的唱腔、细腻的身段和丰富的表情,将杨贵妃的雍容华贵、娇柔妩媚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一段 “海岛冰轮初转腾” 的唱段,旋律优美,韵味醇厚,成为京剧经典唱段之一 。《霸王别姬》里,他与杨小楼合作,一个饰演虞姬,一个饰演项羽,二人配合默契,将霸王与虞姬之间的生死离别、儿女情长展现得动人心弦 。梅兰芳在剧中的舞剑表演,更是堪称一绝,他的剑舞刚柔并济,动作流畅,与音乐和唱腔完美融合,为该剧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

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不仅得到了国内观众的高度认可,还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1919 年,梅兰芳首次受邀赴日本演出,这是中国京剧首次走向国际舞台 。他的演出在日本引起了巨大轰动,日本观众被京剧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对梅兰芳的表演赞不绝口 。此次访日演出,不仅让日本观众了解了中国京剧,也为梅兰芳日后的国际演出奠定了基础 。1930 年,梅兰芳率团赴美演出,这次演出筹备充分,为了让美国观众更好地理解京剧,齐如山撰写了《中国剧之组织》《梅兰芳》等书籍,详细介绍中国京剧和梅兰芳;在刘天华的帮助下,编制了《梅兰芳歌曲谱》,将工尺谱改成五线谱 。演出期间,梅兰芳精湛的演技征服了美国观众和艺术界人士,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给予高度评价 。他还获得了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授予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成为首位获得国外大学荣誉学位的中国艺人 。1935 年,梅兰芳访问苏联,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 。他与苏联的戏剧家、艺术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其表演艺术得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等戏剧大师的高度赞赏 。

梅兰芳的多次出国演出,让京剧这一中国传统艺术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理念,对世界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并列的 “梅兰芳表演体系” ,成为世界公认的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 。这不仅是梅兰芳个人的荣誉,更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骄傲,标志着中国戏曲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

1937 年,“七七事变” 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北平、上海等地相继沦陷。梅兰芳身处乱世,却坚守着自己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他深知,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敌人利用,成为粉饰太平、麻痹民众的工具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决定 —— 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权演出。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蓄须对于梅兰芳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改变,更是一种无声而有力的抗议。作为一名旦角演员,他的舞台形象一直是温婉秀丽的女性,而胡须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种形象,也意味着他主动放弃了心爱的舞台,放弃了自己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 。但梅兰芳毫不退缩,他以这种决绝的方式,向世人表明自己的立场:宁可放弃艺术生命,也绝不为侵略者低头。

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权当然不会轻易放过梅兰芳,他们用尽各种手段,威逼利诱,试图迫使他就范 。日军驻港司令官亲自出马,多次派人前往梅兰芳家中,软硬兼施,要求他登台演出,为所谓的 “大东亚共荣圈” 造势 。汪伪政府的高官们也纷纷出面,许以重金、高位,企图打动梅兰芳 。甚至还有汉奸以梅兰芳家人的安全相威胁,试图逼他就范 。面对这些威逼利诱,梅兰芳始终不为所动,他斩钉截铁地拒绝道:“我是个中国人,绝不会为侵略者演出,给他们当宣传工具!”

为了躲避敌人的纠缠,梅兰芳先是藏身上海租界,后来又远避香港 。在香港期间,他深居简出,平日里以习画、练太极消磨时光 。他还经常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他笔下的梅花、松柏等,都象征着他坚贞不屈的精神 。然而,1941 年 12 月,香港也沦陷了,梅兰芳再次陷入了敌人的包围之中 。此时的他,拒绝的借口都已用尽,为了彻底断绝敌人的念想,他决定蓄须辍演,以表明自己的决心 。

长期不演出,梅兰芳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了困顿 。但他宁可卖房度日,靠卖画、典当物品维持生计,也坚决不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 。有戏园子老板找上门来,对他说:“梅先生,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甚至有人提出,只要签订演出合同,就预支二十两黄金给他 。但梅兰芳不为金钱所动,他坚定地回答:“我梅兰芳岂是为了钱财而出卖灵魂的人?我不能在敌人的刺刀下登台,不能让我的艺术蒙羞!”

后来,日本侵略军要庆祝 “大东亚圣战”,要求梅兰芳必须上台演出 。梅兰芳深知,这场所谓的 “庆祝会”,不过是日本侵略者美化侵略、宣扬军国主义的闹剧,他绝不能让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 。为了拒绝演出,他找到了一位当医生的好朋友,说明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 “大病”,以摆脱日本人 。朋友被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冒着风险为他打了伤寒预防针,人打了这种针就会连日发高烧 。日本人不相信梅兰芳病了,专门派一个军医来检查 。当军医闯进梅兰芳的家,看见他盖着棉被躺在床上,床边桌子上放着很多药,用手摸了摸他的额头,滚烫滚烫的,这才认定梅兰芳得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只好无奈离去 。这一次,梅兰芳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再次成功地抵制了敌人的逼迫,但也因此差点儿丢了性命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梅兰芳迎来了艺术生涯的又一个春天 。他定居北京,全身心地投入到京剧教育和交流工作中,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艺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 。他深知,京剧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年轻一代的努力,培养优秀的京剧人才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

梅兰芳先后担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京剧演出、研讨和培训活动 。他亲自授课,指导学生们的唱腔、身段、表演等各个方面 。他的教学方法独特,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天赋,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他不仅传授技艺,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德 。他常对学生们说:“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 。”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京剧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京剧界的中坚力量 。

梅兰芳的弟子众多,其中不乏后来成为京剧大师的杰出人物 。程砚秋、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等,他们在梅兰芳的悉心教导下,继承和发扬了 “梅派” 艺术的精髓,在各自的艺术道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程砚秋在梅兰芳的影响下,创立了独具特色的 “程派” 艺术,他的唱腔幽咽婉转、如泣如诉,表演细腻深刻、富有内涵 。李世芳被誉为 “小梅兰芳”,他的表演风格酷似梅兰芳,在继承梅派艺术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张君秋则博采众长,将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言慧珠不仅在京剧表演上造诣深厚,还在电影、话剧等领域有所建树,她的表演才华横溢,深受观众喜爱 。杜近芳是梅兰芳的得意门生之一,她的嗓音甜美圆润,表演端庄大气,是当代梅派艺术的杰出代表 。

除了培养弟子,梅兰芳还积极参与京剧的整理和改编工作 。他带领团队对许多传统京剧剧目进行了精心整理和加工,去除了其中一些封建迷信和低俗的内容,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精神和观众的审美需求 。他还参与创作了一些新的京剧剧目,如《穆桂英挂帅》等 。《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晚年的代表作之一,他在剧中饰演穆桂英,将穆桂英的豪迈气概和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剧的成功演出,不仅为京剧舞台增添了一部经典之作,也为京剧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梅兰芳对京剧发展和传承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的 “梅派” 艺术成为京剧旦角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对后世京剧演员的表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艺术理念和创新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京剧人不断探索和前进 。他将京剧推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京剧,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更是成为京剧界乃至整个文艺界的精神楷模,激励着人们在艺术创作中坚守民族文化的立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梅兰芳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风范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京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流芳后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

梅兰芳的一生,是为京剧艺术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坚守民族气节的一生,更是为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做出卓越贡献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天赋、努力和坚持,将京剧这一传统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 “梅派” 艺术成为京剧史上璀璨的明珠 。他在乱世中蓄须明志,以坚定的民族气节,为艺术家树立了高尚的道德标杆 。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风范,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京剧人,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

如今,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在缅怀梅兰芳先生的同时,更应肩负起传承和发展京剧文化的责任 。让我们走进剧院,欣赏京剧的独特魅力;让我们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京剧,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京剧这颗中华民族文化的明珠,在世界的舞台上继续闪耀光芒 。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