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该以怎样的姿态前行?
更新时间:2025-09-22 17:35 浏览量:1
中国戏曲,多元交融。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也站在了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近日,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在杭州开幕,秦腔剧目《无字碑》《再续红梅缘》入选参演,将这一古老剧种又一次推向了全国舞台。
秦腔《再续红梅缘》剧照
近年来,从3D电影《三滴血》到竖屏微短剧《火焰驹》,从进校园到上短视频平台,秦腔以多种方式尝试“破圈”。我们深知传统戏曲在短视频时代的挣扎与困境,也希望能够扩大秦腔的受众基础,赢得更多年轻人的青睐。但秦腔该以怎样的姿态前行,是披上流行外衣,迎合大众审美,还是坚守文化本真,以故事为根,以情感为脉,以地域为魂?这不仅是艺术选择的问题,更关乎一个剧种的文化定位与未来发展。
但目前传统戏曲的创新,往往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将“现代化”等同于“流行化”,将“传播力”等同于“艺术价值”。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剧目在音乐上加入流行元素,在唱腔上追求“字正腔圆”的普遍接受度,在舞美设计上追求视觉冲击力。这种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吸引更多观众眼球,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让戏曲失去其最根本的文化基因。
此次入选中国戏剧节的两部秦腔剧作,《无字碑》以恢宏的历史叙事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展现了秦腔在历史题材上的厚重表达。而《再续红梅缘》是在秦腔传统戏《游西湖》、京剧《李慧娘》和香港粤剧《再世红梅记》的基础上,创新推出的新戏。可以说,两部作品都是大手笔、大制作,代表了秦腔在历史题材与新编戏上的探索方向。
以《再续红梅缘》为例,该剧在传统秦腔的基础上,糅合了京剧、粤剧的唱腔与表演形式,试图打造一种“普适性”的审美体验。然而,这种“融合”并非真正的创新,更像是一种妥协。秦腔之所以为秦腔,不仅在于它的唱腔、锣鼓、板胡、脸谱等,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和当地人的精气神。直爽、豪迈、坚韧的性格扎根在黄土地,也融进了高亢激越的唱腔里,苍凉雄浑的旋律里,直白有力的语言里,铿锵有力的节奏里。正所谓,声从土中来,情自心中生。
真正的创新,并非形式上的“包装”,而是对故事内核的再挖掘、再创造。三秦大地上,有着太多忠义、仁孝、坚贞、勇毅的故事。深入挖掘民间传说、历史人物、生活百态,使其成为秦腔创作的新素材,并通过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丰富的细节,让每个角色成为一面镜子,照进现实,映出普通人的辛酸与倔强,才是秦腔戏曲创作的根本。无论是历史剧,还是现实题材,只要故事讲得好,便能超越地域的限制,引发广泛共鸣。
从这个角度看,《无字碑》正是因为在故事上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的心理世界,在结构上采用了折子戏的叙事方式,在表达上赋予了现代戏剧的张力。这些元素的加入,并未削弱秦腔的本质,反而让这一古老剧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反观《再续红梅缘》,虽力图在秦腔传统的基础上突破剧种限制,打造新戏,然而其故事情节依旧沿袭老故事、老套路,难以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所谓的创新,也只是对秦腔、粤剧以及昆曲、京剧李慧娘戏进行融汇、重组、提炼,并恢复了卢昭容这一角色,更像是一种“拼接”的手法。而且部分环节的语言通俗化,也失去了戏曲语言的特色。况且不同剧种的唱腔、表演风格在同一舞台上交织,看似丰富多样,实则缺乏内在统一性。观众在欣赏过程中,难以真正沉浸于剧情之中,反而容易被形式上的“杂糅”所干扰。
秦腔是黄土地的声音,是秦人的魂。如果秦腔失去了陕西话、失去了关中韵味、失去了黄土高原的苍凉底色,那它还是秦腔吗?没有任何一种戏曲能被所有人都喜欢。让秦腔成为秦腔,而不是其他,才是应该做好的事情。过多的借鉴,反而拾人牙慧,成了邯郸学步。
秦腔虽能登大雅之堂,走向更大的舞台,但它也是民间艺术,根植于黄土地上。正如贾平凹在《秦腔》中描绘的清风街场景,“年轻人涌向城市,老人们守着土地与戏台,在锣鼓声里咀嚼着人生的况味。”比起在全国舞台上的“亮相”,秦腔更需要的是在民间的“发声”。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留守乡村的老人,需要这一方戏台。农闲之余,逛一场庙会,听一段秦腔,是他们维系着与土地、历史的深刻联结,也构建着独特的晚年生活图景。
此外,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小剧团、基层剧团参与到秦腔创作中来,让秦腔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让一个个小剧场大放光彩,让一个个小剧团有更多走心的作品,让秦腔之声唱响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本身就有很大意义。在庙会、集市、乡村广场、社区剧场中,秦腔才能焕发出最旺盛的生命力。而在这些地方,秦腔也最能保持它最本真的状态。用熟悉的语言、熟悉的节奏、熟悉的情感,讲述属于这片土地的故事。
让秦腔走向全国,靠的不是形式上的“包装”,而是其讲故事的水平,能否有引发共鸣的新思考和新表达。应当把故事创新当成核心,以小剧场为支点,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传播体系。鼓励编剧深入生活、深入历史,创作出更多扎根关中文化、具有时代精神的原创剧目。比如,为了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可以针对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境遇和需求,结合历史题材,创作能够反映他们心声的作品;也可以改编古代关于求学、交友、读书的故事,来映射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的困境。同时,为适应短视频传播方式,也可以创新制作一些短剧,将历史上的名场面融入当下人们的生活,以戏曲的方式,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体验。
秦腔的未来,只需要讲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唱出属于这片土地的声音,就能打动人心,走向更远。就像有秦腔演员说的那样:“先传承,后创新。”如果秦腔在田野村庄都失声了,就算走向全国,又有什么意义呢?(陆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