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戏”成为年轻人新时尚,传统戏曲不断创新“打开”方式
更新时间:2025-09-22 15:25 浏览量: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宗智
当传统戏曲遇上创新的“打开方式”,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近日收官的纪录片《戏曲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以轻快而富有深意的叙事,记录了一批戏曲人在坚守中探索、在突破中传承的动人故事,生动展现了千年戏曲艺术如何走进年轻人的视野,持续绽放其跨越时代的光芒。
体量轻巧
《戏曲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以6集、每集15分钟的轻巧体量,成功将“戏曲传承”这一宏大而抽象的命题,转化为一个个可感可触、鲜活生动的影像体验,直观展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寻求创新、融合与传播新路径的不懈努力。
当代戏曲艺术如何出好作品?如何走近年轻观众?这是一个关乎传统艺术生存与发展的难题,也是贯穿全片温暖而又深沉的叙事主线。片中,风雷京剧团父子通过京话剧《冰水惑》融合话剧与京剧元素,越剧演员陈丽君凭借《新龙门客栈》推动追戏热潮,潮剧爱好者阿板钻研龙鳞装戏服长卷,豫剧演员谢彦巧借助自媒体拓展传播渠道,盔头匠人师徒坚守传统手艺,昆曲工作者尝试数字技术与篆刻艺术结合。
六个不同的故事,六段鲜活的传承,都共同诉说着这一份跨越代际的承诺与担当:不能让戏曲停止在我们这一代。这种真挚的情感与深刻的使命感,是节目播出后引发观众广泛情感共鸣和积极反馈的关键所在。
《戏曲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在创作上的一大显著特点,是紧紧围绕“人”本身展开故事,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勾勒出戏曲传承者鲜活真实的群像。
戏曲艺术的传承归根结底是人才的传承,该片在人物选择上兼顾主题相关性与传播效应,汇聚老、中、青三代戏曲人。既有陈丽君、松天硕这样的“流量”青年演员,又有柯军、松岩这样的国家一级演员和资深院团管理者,还有谢彦巧、霍耀武、阿板这样在各自领域辛勤耕耘、各有建树的青年才俊。这样的角色配置既增强了纪录片的吸引力,又全面展现了戏曲生态的不同侧面,使得“传承”二字变得具体而丰满。
以第二集“好戏正青春”为例,故事主角正是最近“圈粉”无数的当红越剧女演员陈丽君。2023年,陈丽君已凭借新编越剧《新龙门客栈》中的“玉面修罗”贾廷一角强势出圈。其飒爽的反串表演不仅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入坑”越剧,更推动传统戏曲在实现了破圈生长。这出改编自同名经典港片的新编越剧,在演出形式作了颠覆式改变。它摒弃了传统镜框式舞台,观众席与表演区融为一体,沉浸感更足;表演过程中,演员近距离与观众互动,甚至邀请观众参与剧情,极大地增强了体验感。
纪录片的镜头跟踪拍摄了陈丽君排练其首部原创大戏《我的大观园》的过程,展现了她作为演员的执着与付出。为演好“宝玉被笞”这场戏,她需要从三米高台反复滚落,“疼吗?疼。要做吗?要做!”这种为艺术豁出去的精神,令人动容。即便在首演前日意外扭伤脚踝,她依然坚持登场,忘却伤痛,全身心投入角色,“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完了!我努力了那么久,我等了那么久,明天要首演了,我脚崴了,你知道那个心情吗?但是我当时想过,不管怎么样,我都一定要上去,明天一定要演出。”最终,她成功塑造了一个震动人心的宝玉,也让观众看到戏曲传承背后所需的汗水、勇气与极致追求。
跨界破圈
创新,是戏曲在当代存续发展的必然路径。片中多个“出圈”案例表明,戏曲创新正朝着多元、立体和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
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正成为戏曲传播不可忽视的“新主场”。第四集“巧‘豫’知音”的主角、豫剧演员谢彦巧,便是借助新媒体力量拓展戏曲边界的典型代表。科班出身、师承名门的她,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传统院团演员的道路,积极拥抱自媒体。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她吸引了近50万粉丝,让天南海北的戏迷在云端共鸣。她清晰地认识到:“登上舞台不再是我触达观众的唯一途径。”她不仅分享表演,更致力于戏曲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深度解读,尝试举办融合豫剧表演与文化沙龙的创新活动,其目标明确:“要培养我的观众,是否可以产生文化的消费,精神的买单,戏曲是否可以融入你的生活。” 这种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广戏曲的方式,打破了地域和剧种的局限,为戏曲传播打开了广阔的新空间。
戏曲还在跨界融合中释放新的生命力。盔头制作技艺的坚守是传承,而龙鳞装戏服长卷的创意呈现,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创新表达。第六集“从传统到先锋”中,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尝试突破古今中外的界限,探索古老昆曲的当代表达。“我认为昆曲就是多元的,它有很多的打开方式。”在先锋昆曲《夜奔》这出戏里,柯军将传统戏曲《夜奔》里林冲的红色大带与薄底快靴化作师徒传承的象征,广受好评。此外,《藏·奔》《319·回首紫禁城》《邯郸梦》等新概念昆曲实验剧先后走上国际舞台,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所“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