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奶奶的大学梦:带孙备考两不误,人生下半场照样精彩
更新时间:2025-09-20 21:42 浏览量:1
清晨7点,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出现一道特殊风景:58岁的李淑平左手牵着孙子的书包带,右肩挎着戏曲教材,匆匆穿过人群。送完幼儿园的孙子,她转身走进戏曲表演专业的教室,从奶奶秒变大一新生。这位教了30年小学语数外的退休教师,正在用行动证明:人生的考场,永远不设年龄限制。
清晨的"双线作战":从幼儿园到大学教室
李淑平的每一天都是从双重身份开始的。送孙子上幼儿园的路线与前往大学的路线完美衔接,她的背包里总同时装着孙子的小水壶和戏曲唱腔谱本。作为2025级戏曲表演301班最年长的学生,她习惯坐在第一排,戴着老花镜认真记笔记的样子常让年轻同学自愧不如。
"30年前路过校门口就在想,总有一天我要考进来。"李淑平所说的学校前身是洛阳文化艺术学校,曾培养出16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如今她终于成为"培养艺术家摇篮"中的一员,尽管每天下午四点必须准时离校接孙子,但这丝毫不影响她上课时的专注度。
厨房里的单词卡与午睡时间的题海战术
备考期间,李淑平发明了一套"银发学习法"。她家厨房的瓷砖上贴满英语单词便签,炒菜时顺便背单词;孙子午睡的两小时,成了她雷打不动的刷题时间。戏曲表演专业的单招考试需要考核唱腔、身段等专业技能,她就对照豫剧大师视频反复练习,卫生间镜子前常留下她练习台步的脚印。
去年因身体原因缺考的经历让她更加珍惜机会。今年备考时,她把戏曲理论拆解成碎片知识点,利用接送孙子的公交时间记忆。这种将生活场景转化为学习空间的做法,正是老年人特有的时间管理智慧。
老年教育专家解读"银发上学"现象
教育学者指出,李淑平的选择具有三重突破性意义。首先打破了"老年人就该带孙子"的刻板印象,60岁仍能追寻少年时的戏曲梦;其次为子女示范了"积极老龄化"的生动案例,她的三个孩子都因母亲的决定深受触动;更重要的是,这种持续学习的状态能有效延缓认知衰退,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未来还想考研"的宣言更凸显其意义——当多数人认为退休是学习的终点,她却将其视为新的起点。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正在重新定义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
跨代同窗:00后与60后的课堂碰撞
在戏曲排练厅,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年轻同学帮李淑平调试伴奏软件,她则指导大家传统豫剧的甩袖技巧。小组作业时,00后教她剪辑作业视频,她分享三十年的教学经验作为回报。这种跨越60年的知识交换,让课堂呈现出独特的生命力。
课间休息时,学生们喜欢围着她听孙子成长的趣事,她也乐于了解年轻人的流行语。这种双向交流无形中消弭了代际隔阂,正如她所说:"在梦想面前,我们都是同龄人。"
梦想不分早晚,精彩自有其时
"这次终于轮到我圆大学梦了。"李淑平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一个关于勇气与坚持的故事。当58岁的她站在大学教室,不仅实现了个人夙愿,更向社会传递出一个信号:生命的精彩从不该被年龄定义,只要脚步不停,每个阶段都能成为新的起点。
这位背着孙子书包追梦的奶奶,用行动写下最生动的注脚——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从未出发的遗憾。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当你真心渴望某件事时,全宇宙都会合力助你实现,哪怕这份渴望迟到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