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黄梅戏作为成熟戏曲剧种,发源地是安徽安庆?

更新时间:2025-09-20 16:00  浏览量:1

黄梅戏的发源地问题在历史上存在一定争议,然而依据 2025 年最新官方认定以及权威史料,可得出如下综合结论:

一、起源与发展的核心脉络

1、早期形态源于湖北黄梅

黄梅戏的雏形乃是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在乾隆年间,经由邢绣娘等艺人的努力,发展成为 “黄梅调” 。不过,在这一时期,其仍然只是民间小曲,尚未形成完整的戏曲形式。其名称与黄梅县地名直接相关,早期传播也与鄂东、赣东北的采茶戏同源。黄梅县地处东西南北交通要冲,商旅往来频繁,流民迁徙也必经此地,这使得黄梅县汇聚了丰富的民歌小调,全国多地的采茶歌、采茶灯传入此地,黄梅县也向外传播本土采茶歌。黄梅采茶歌最初在黄梅山区盛行,同时太白湖的渔歌也是黄梅调的艺术来源之一。明代洪武年间黄梅人吴宗吉对黄梅渔歌、樵歌留有题咏,明代徐霖也曾生动描述黄梅采茶歌 “老稚相与歌于野,商贾相与歌于途” 的盛行景象。乾隆年间黄梅戏已有 “采茶” 之名,乾隆末年,根据黄梅的人和事编写的黄梅戏剧本已经出现,标志着黄梅戏从单纯的民间歌舞发展为 “以歌舞演故事” 的戏曲,且具备 “酬社主”(酬神)功能,完成了 “采茶戏从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这一过程中黄梅道情的加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成熟于安徽安庆

清代时,因黄梅县遭受水灾,黄梅戏传入安庆。在此地,它与当地方言、艺术相融合,形成了 “怀腔”,并吸收了青阳腔、徽调等元素,最终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安庆孕育出了严凤英等黄梅戏大师,诞生了《天仙配》等经典剧目,成为黄梅戏艺术体系的核心所在。清乾隆五十一年,长江中下游发生水灾,湖北黄梅县大量灾民逃荒至下游安徽省安庆各县,以卖唱为生的灾民将黄梅采茶调带入安庆。黄梅采茶调在安庆融入当地流行的 “花鼓戏”“菜花戏”“青阳调”“徽调” 等多种民间音调和戏曲艺术,出现新的表现形式,有了早期具有故事情节的剧目创作,逐渐形成黄梅戏。初具雏形的黄梅戏多为歌舞小戏,后经历 “串戏” 的过渡阶段,与当地说唱艺术相结合,大约在清咸丰年间出现本戏,角色行当等戏剧表演方面趋近成熟,黄梅戏成型。1921 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记载了 “黄梅戏” 这个名称。1926 年,黄梅戏艺人首次在安庆城 “登台演出”,确定以安庆官话作为演唱的标准化语言,唱腔逐步趋向柔和和统一。1933 年起,黄梅戏艺人陆续进入上海,受到上海演艺界流行元素影响,出现男女同台演出方式,黄梅戏完成从采茶调到小戏再到本戏的转变,整体艺术大幅提高。抗日战争时期,黄梅戏与京剧相结合,吸收借鉴京剧的一些剧目和表演艺术。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蓬勃发展,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黄梅戏走向合肥,经典曲目《天仙配》搬上银幕,黄梅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大剧种。

二、2025 年官方认定结果

1、《人民日报》明确安庆为 “京黄故里”

2025 年 5 月,官方认定安庆为黄梅戏发源地,着重强调了其作为成熟戏曲形态 “摇篮” 的重要地位。怀宁县被誉为 “京黄故里、戏曲圣地”,是京剧之父徽剧的发祥地和黄梅戏的发源地,历史上名伶辈出,有 “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 之说。以 “源于石牌・聚于石牌” 为主题的第八届 “京黄故里” 石牌戏会于国庆期间唱响,足以彰显安庆在黄梅戏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地位。

2、学术与艺术实践依据

官方结论的得出是基于黄梅戏在安庆的剧本创作、流派传承以及全国影响力等多方面因素,并非仅仅依据地名关联。安庆在黄梅戏从地方小调发展成为国家级剧种的过程中,进行了系统性的艺术创新,这一过程被认定为 “发源地” 的核心标准。从黄梅戏在安庆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在剧目创作上不断丰富,从早期的歌舞小戏到后来的本戏,积累了大量经典剧目;在流派传承方面,安庆孕育出众多优秀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形成了不同的表演风格和流派;在全国影响力上,安庆的黄梅戏通过各种演出活动以及与电影、唱片等新媒体的结合,传播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使黄梅戏成为全国知名的剧种。

三、争议背景与现状

1、湖北黄梅的合理性

黄梅县作为黄梅戏早期民间艺术的源头,其历史贡献不可忽视。黄梅县的采茶歌为黄梅戏的形成提供了最初的音乐素材和艺术雏形,在黄梅戏的萌芽阶段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但黄梅县在当时并未完成将其从民间艺术向成熟戏曲剧种的转型。在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阶段,虽然在黄梅县已经有了采茶歌、黄梅调等艺术形式,但这些形式相对简单,主要在民间以业余的方式进行表演,缺乏完整的戏剧结构、表演规范以及专业的艺人培养体系等,尚未形成成熟戏曲剧种所具备的完整艺术体系。

2、安徽安庆的不可替代性

安庆通过一系列系统性的艺术创新,成功将地方小调提升为国家级剧种。在安庆,黄梅戏与当地的语言、文化、艺术等元素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从音乐唱腔上,发展出了丰富多样且具有特色的 “怀腔” 等;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完善角色行当,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技巧,使表演更加丰富和规范;在剧目创作上,创作出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经典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等,这些剧目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传播到海外。此外,安庆还培养了众多优秀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他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黄梅戏推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这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过程是安庆作为黄梅戏发源地不可替代的重要依据。

综上,黄梅戏的艺术起源可追溯至湖北黄梅,但作为成熟戏曲剧种的发源地,已由 2025 年官方认定为安徽安庆。这一结论既尊重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又符合文化发展的实际规律,清晰地梳理了黄梅戏在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和贡献,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黄梅戏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