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渭南百团戏曲联赛现场直击:台前幕后,全是“戏”!
更新时间:2025-09-20 10:39 浏览量:3
渭南日报 记者 贾维
戏曲演员在后台进行准备工作
9月17日,秋雨淅沥的午后,富平县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已提前两小时进入了另一种节奏。大荔县快乐秦韵艺术团的领队徐建军一手举着手机,一手翻着节目单,在细雨中忙碌地协调着。“乐队到哪儿了?”“服装道具再检查一遍!”原本压轴的秦腔《探窑》临时调整到第二个上场,这位“大家长”的操心又添了几分。
为了这次演出,徐建军和团员们做足了准备。他们从预备的《赶坡》《托梦》《探窑》3个节目中选出《探窑》参赛。自接到比赛通知后,他和团员们聚在一起排练了十多次,不仅精心设计了王夫人的出场方式,还邀请专业老师指导王宝钏扮演者的唱腔。每一个唱腔、每一句唱词都经过反复打磨,从细节上力求完美。
后台一角,乐队胡琴手刘学敏正在仔细调试琴弦。作为艺术团的一员,这位拉了30年胡琴的老乐人深知当天演出的重要性。“板胡是魂,我伴琴不能抢、不能拖,得稳得住。”他小心地擦拭琴杆,像对待老伙伴。尽管谱子早已烂熟于心,他依然提前到场准备。他说:“红花也要绿叶衬,我们乐器声部,一点岔子都不能出。”
幕后工作者各司其职,共同保障演出的顺畅运转。在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紧盯监控屏幕、流程表和时钟,通过对讲机及时协调:“灯光再亮一些。”“候场演员请就位。”
不远处的戏台上,渭南市秦腔剧团的郭云龙刚清点完道具,又快步赶往下一个协调点。从联络院团、统筹评委,到确认伴奏、发放补贴,郭云龙和同事们每天往返于渭南与富平之间,事无巨细地确保戏曲联赛顺利进行。此前一名演员误关话筒,他立即示意暂停,迅速处理好设备后安慰道:“别急,我们重新开始。”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台前的演员感觉不到我们的存在。”他说,“一切顺畅,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褒奖。”
如何让分散在各县(市、区)的班社顺利参赛?主办方提供了周密的交通与餐食保障,安排大巴车定点接送并发放补贴,让演员没有后顾之忧。这些细致安排,共同构筑起戏曲联赛稳健运行的基石。
那一刻,许多人才意识到,这场汇聚万千目光的戏曲盛宴,背后站立着无数无声的“文化摆渡人”。
雨中,从阎良赶来的戏迷成为现场一道动人的风景。其中,便有相携而至的薛凤玲和朱淑芳,这已是她们观看的第四场演出。“我们从小爱戏,听说渭南举办百团戏曲联赛,说什么都要来。”薛凤玲眼中闪着光,“只要有好戏,下雨也来!”
她们对表演的每一出戏如数家珍:“白水县剧团的《慈母泪》唱得真好,把我们都听哭了。今天的《探窑》也是经典,我们就爱这些老戏。”问起为何如此执着,朱淑芳笑道:“秦腔是陕西人的根,板胡一响,心里就踏实。”
这样的戏迷比比皆是:拄拐而来的八旬老人、携家带口的中年夫妇、高举手机记录精彩表演的年轻学生……雨水打湿衣襟,却打不湿他们看戏的热情。
渭南百团戏曲联赛,如同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将散落于田埂巷陌的“戏曲火种”汇聚一堂。从台前到幕后,从专业院团到民间班社,每一个人都在为同一件事努力:让秦腔唱下去,让百姓笑起来。
演出开场,锣鼓铿锵。王宝钏的唱腔穿透雨幕,台下观众凝神细听,偶尔轻声喝彩。徐建军暂缓一口气,刘学敏的胡琴声行云流水,郭云龙仍守在场边随时待命。台上唱腔婉转,台下人心暖暖。
所谓“文化摆渡”,渡的不仅是戏,更是情。它让秦腔从高台走向人间,让热爱从独奏变成合唱。赛事终会落幕,但戏内的忠孝节义、戏外的情谊互助,如秋雨润物,悄然渗入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
落幕时刻,灯光渐暗。而百姓心中的舞台,却刚刚被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