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红“江水英”,演活“杨开慧”!毛主席盛赞李炳淑:一出好戏!
更新时间:2025-09-20 08:51 浏览量:1
李炳淑,1942 年出生于安徽宿州,一个充满京剧艺术氛围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京剧迷,常常带着年幼的李炳淑穿梭于各个戏园,沉浸在京剧的世界里。在父亲的熏陶下,李炳淑自幼便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或激昂慷慨,或婉转低回的唱腔,如同天籁之音,深深震撼着她的心灵 ,也在她小小的心中种下了京剧的种子。
14 岁那年,李炳淑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得知宿县京剧团招生的消息后,怀揣着对京剧的热爱和憧憬,她在父亲的鼓励下前去报考。考试那天,李炳淑毫不怯场,张嘴一亮嗓,那清脆甜美的嗓音和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便深深吸引了考官,顺利被京剧团录取,就此踏上了京剧艺术的征程。
进入宿县京剧团后,李炳淑深知机会难得,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京剧的执着追求,开始了艰苦的学习和训练。每天天未亮,她便起身练习基本功,压腿、下腰、走台步,一招一式都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在学习唱腔时,她更是全神贯注,逐字逐句地领悟老师的教导,不断打磨自己的演唱技巧。仅仅两年时间,李炳淑的技艺就有了显著的提升,她主演的多场青衣和花旦折子戏,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和同行的认可。
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1959 年,李炳淑迎来了改变命运的契机。蚌埠京剧团决定将她送进上海戏曲学校 “定向培训”,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入学考试时,李炳淑演唱了经典唱段《玉堂春・起解》,她那独特的嗓音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演,让京剧梅派青衣教师杨畹农眼前一亮,当即决定收她为徒。
进入上海戏曲学校后,李炳淑如同海绵吸水一般,汲取着京剧艺术的养分。她与杨春霞、计镇华、华文漪、齐淑芳等同学成为了同窗好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杨畹农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李炳淑从最基础的走台步、抖水袖开始,一步步夯实自己的基本功。她对自己要求极为严苛,每天清晨五点便起床练声、练功,午休和琐碎时间也都充分利用起来自主练习,直到晚上九点学校熄灯才摸黑回到寝室。在戏校学习的两年间,她甚至连繁华的南京路都未曾去过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到京剧艺术的学习中。
1960 年春节期间,李炳淑迎来了在上海的首次登台演出,剧目是《女起解》。面对台下众多观众,她丝毫没有怯场,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精彩的表演,将苏三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大家对她赞不绝口,称她为 “上海出了个小梅兰芳”,李炳淑的名字也因此在戏迷中逐渐流传开来 。
1972 年,李炳淑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 —— 在现代京剧《龙江颂》中饰演女主角江水英。为了塑造好这一角色,李炳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深入闽南龙溪地区,与当地社员同吃同住,体验农村生活,观察农民的言行举止和精神风貌,力求将江水英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真实、生动。在排练过程中,她对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精益求精,反复揣摩角色的内心世界,不断调整自己的表演方式。
在《龙江颂》中,李炳淑充分展现了自己扎实的唱功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她的嗓音清亮甜润,运腔婉转流利,将江水英的坚定、果敢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剧中的经典唱段《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李炳淑的演唱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充分展现了江水英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成为了一代人的听觉记忆。她的表演不仅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喜爱,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毛主席也称赞她:“为五亿中国农民演了一出好戏” 。
1977 年 7 月初的一天,李炳淑接到了一通改变她命运的传呼电话。电话那头,工作组让她到院部去一趟。李炳淑心中忐忑,她猜测,这回或许是要对之前的事情下结论了。
第二天,李炳淑怀着紧张的心情来到院部。院部的人说道:“前两天接到电话,现在有个大事需要你出来,上海也要排《蝶恋花》,准备让你演杨开慧……”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李炳淑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但很快,她的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和激动。她知道,自己的转机终于来了 。
《蝶恋花》是一部以革命烈士杨开慧为原型创作的现代京剧,讲述了杨开慧与毛主席之间的革命爱情故事,以及她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事迹 。这部戏意义重大,大家对其高度重视,将其视为一项重要的 “任务”。在众多演员中,李炳淑凭借出色的演技和独特的气质,成为了杨开慧的最佳人选 。
为了演好杨开慧这个角色,李炳淑深入研究杨开慧的生平事迹,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试图从字里行间去感受杨开慧的内心世界。她还拜访了杨开慧的亲友和同事,听他们讲述杨开慧的生活点滴和革命经历,力求将杨开慧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真实、丰满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排练,《蝶恋花》终于正式上演。首演当晚,剧场内座无虚席,观众们满怀期待地等待着李炳淑的精彩表演。当李炳淑身着朴素的服装,以杨开慧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时,全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在剧中,李炳淑通过深情的演唱和细腻的表演,将杨开慧的坚定信仰、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以及对毛泽东的深情厚谊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每一句唱腔都饱含着情感,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杨开慧的革命历程 。尤其是在 “古道别” 和 “向朝阳” 两场戏中,李炳淑将梅派的声腔美学进行了突破性保留。
她严格遵循梅派 “音堂相聚” 的发声原理,保持音色清亮圆润的基底,同时针对现代戏的情感烈度,适度强化胸腔共鸣比例,使声线在保持梅派雍容感的同时,增加了革命叙事的庄重感 。“且看明晨红日照” 的拖腔处理,通过强弱起伏来模拟革命信念的澎湃感,既保留了梅派行腔的韵律美,又突破了传统青衣唱法的含蓄边界 。
李炳淑的精彩表演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演出结束后,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观众们被杨开慧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也被李炳淑的精湛演技所折服。许多观众热泪盈眶,久久不愿离去,他们用最热烈的方式表达着对李炳淑的喜爱和对这部剧目的赞赏 。
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改革的热潮,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变化。这股改革的春风也吹进了上海京剧院,1983 年,上海京剧院试行承包制,这一举措在当时的京剧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
在领导的动员下,李炳淑和童祥苓站了出来,勇敢地挑起了承包的重担。他们各带一支七八十人的队伍,签字划押,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的改革之路 。李炳淑作为领衔者,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她不仅要对 70 多人的工资、营养、夜餐、出差补助等生活琐事负责,还要操心剧团的行李托运装载等后勤工作。同时,她还必须完成比例不低的利润指标,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
为了完成任务,李炳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李永德先生也加盟于她的队伍之中,与她并肩作战。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的足迹遍布江浙一带,常常是三五天就换一个地方演出。每到一地,李炳淑都与全剧团的人们一起卸车装台,大家齐心协力,毫无怨言 。
为了节省开支,剧团的 40 多个大道具箱,他们从来都是自己装卸。晚上,大家就睡在后台自己带的铺盖里,条件十分艰苦。与 “文革” 期间 “样板团” 出征时的风光相比,此时的他们可谓是天壤之别 。但李炳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咬牙坚持着。她深知,自己肩负着全团人的期望,不能轻易放弃 。
在演出方面,李炳淑更是丝毫不敢懈怠。为了不辜负戏迷的期待,她认真演好每一场戏,从不让观众失望。她的表演依然精彩绝伦,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饱含着她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一年下来,她演了 264 场,用她自己的话说是 “把五年的戏都唱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