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杜近芳:若彻底否定了样板戏,那戏曲舞台将重新被帝王将相所占领

更新时间:2025-09-18 08:19  浏览量:1

2021 年 4 月 17 日 22 时 26 分,北京的夜晚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然而,一个噩耗却如惊雷般在京剧界炸响 ——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因病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 89 岁。一时间,整个京剧界沉浸在悲痛之中,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

杜近芳,这个名字在京剧界可谓是如雷贯耳,她是京剧代表性传承人 ,更是国家京剧院的奠基者之一 。在京剧的历史长河中,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她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的陨落,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1932 年,杜近芳出生于北京,原名陈玉华 ,本是孤儿的她,襁褓中就被送到了唱戏的陈喜光家,后因陈家败落,又被卖给靠抚养小孩唱戏赚钱的杜菊初 ,并被改名为杜近芳。虽然身世坎坷,但她与京剧的缘分,却在不经意间悄然结下。养父陈喜光工铜锤花脸,叔叔陈喜兴工老生,生活在这样充满京剧氛围的家庭中,杜近芳自幼便耳濡目染,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仿佛京剧的种子在她心底生根发芽。

3 岁时,杜近芳正式开启了学戏之路,她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天赋,对京剧的感知和学习能力令人惊叹 。到了 6 岁,她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登台的机会,表演的剧目是《贺后骂殿》。对于一个 6 岁的孩子来说,登上舞台面对观众需要巨大的勇气,然而杜近芳却毫不怯场,在舞台上,她身姿虽显稚嫩,却努力拿捏着角色的神韵,清脆的嗓音唱出婉转的腔调,一板一眼,有模有样,将贺后的形象演绎得有模有样 ,初次登台的她便展现出了京剧表演的天赋和潜力,也让台下的观众为之眼前一亮 ,仿佛一颗京剧界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10 岁起,杜近芳开始频繁登台演唱,在一次次的舞台实践中积累经验 。她先后受到陈世鼎、刘玉芳等艺人的指教,这些前辈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她,使她的表演功底日益深厚 。在这个过程中,杜近芳不仅学习了京剧的基本唱腔、身段和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她对京剧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1949 年,杜近芳在王瑶卿的引荐下,拜京剧大师梅兰芳为师 。这一机遇,让她得以接触到梅派艺术的独特神韵 。梅兰芳先生的梅派艺术,以其雍容华贵、典雅大气的风格著称于世 。杜近芳在梅兰芳的身边,得到了他的悉心指导和精心传艺 。梅兰芳对杜近芳关爱有加,言传身教,将梅派艺术的精华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 。从唱腔的婉转悠扬,到身段的婀娜多姿,从眼神的灵动传情,到服饰的搭配讲究,每一个细节都耐心教导 。杜近芳也不负恩师期望,她用心揣摩,刻苦练习,逐渐掌握了梅派艺术的真谛 。

在大师的熏陶下,杜近芳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她将王派的刚劲坚实与梅派的婀娜娇艳完美融合 ,既有王派的筋骨,又具梅派的神韵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她在京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在演唱时,她的嗓音清脆悦耳,运用王派的 “猴皮筋”“松紧带” 之法,使唱腔的吐纳收放自如,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 ,同时又融入梅派的雍容大气,让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韵味 。

杜近芳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众多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角色,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京剧舞台上绽放着独特的光芒 。这些角色不仅展示了她卓越的表演才华,更成为了京剧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

《白蛇传》无疑是杜近芳最为经典的代表作之一 。1953 年,由田汉编剧,杜近芳与叶盛兰主演的《白蛇传》首次登上舞台,便以其精彩绝伦的表演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征服了无数观众的心 。在剧中,杜近芳饰演的白素贞,宛如从神话中走来的仙子,她将白素贞亦人亦仙的双重身份完美地熔铸于一体 。她的表演细腻入微,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饱含深情 。

在 “游湖借伞” 一场中,她通过轻盈的身段和含情脉脉的眼神,将白素贞对许仙的一见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份浪漫与美好 。而在 “水漫金山” 时,她又以刚劲有力的动作和激昂的唱腔,展现出白素贞为了爱情不畏强权、勇敢抗争的坚韧精神 ,那坚定的眼神和决绝的姿态,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杜近芳对这个角色的精彩演绎,使《白蛇传》成为了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她所塑造的白素贞形象,也成为了观众心中永恒的记忆 。

1961 年,杜近芳首演的《谢瑶环》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这部由田汉根据碗碗腔《女巡按》改写的历史剧,讲述了女官谢瑶环奉旨乔装巡按江南,为民请命、惩办豪强的故事 。杜近芳在剧中饰演的谢瑶环,是一位充满正义和智慧的女性 。她的表演清新明快,柔美大方,巧妙地将青衣和小生的表演风格融为一体 。在 “大堂审案” 一场中,她以沉稳大气的姿态和刚正不阿的语气,展现出谢瑶环秉公执法、不畏强权的高尚品质 ,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台词,让观众感受到了她的坚定与果敢 。

而在 “花园盟誓” 时,她又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温柔的唱腔,展现出谢瑶环作为女性的柔情与娇羞 ,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 。杜近芳对谢瑶环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不仅展现了她深厚的表演功底,也让观众看到了京剧艺术在表现历史人物和故事方面的独特魅力 。

《柳荫记》中的祝英台,也是杜近芳塑造的一个经典形象 。她将祝英台的纯真、聪慧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展现得栩栩如生 。在 “十八相送” 一场中,她通过生动的表演和富有感染力的唱腔,将祝英台对梁山伯的爱慕之情和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细腻的情感变化和精彩的肢体语言,让观众仿佛看到了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场景 。她的表演充满了青春活力和浪漫气息,使祝英台这一角色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成为了京剧舞台上的经典形象之一 。

除了这些古装戏角色,杜近芳在现代戏中的表现同样出色 。在京剧现代戏《白毛女》中,她饰演的喜儿,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杜近芳深入生活,体验喜儿的苦难遭遇和内心世界 。在表演中,她摒弃了传统京剧的一些表演程式,大胆创新,采用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表演方式 。她通过质朴的表演和真挚的情感,将喜儿的悲惨命运和对新生活的渴望展现得真实感人 。在 “扎红头绳” 一段中,她把走花梆子的传统程式化为轻快地舞弄辫子,左顾右盼,生动地表现出喜儿内心的喜悦和父女之间的深厚感情 ,让观众看到了京剧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的无限可能 。

1958 年,对于杜近芳和京剧现代戏的发展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国家京剧院决定创排京剧现代戏《白毛女》,杜近芳主动请缨,饰演女主角喜儿 。当时,将经典的歌剧《白毛女》改编成京剧,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京剧的表演程式和技巧,如何与现代生活题材相融合,成为摆在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但杜近芳没有退缩,她怀着对京剧艺术创新发展的坚定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 。

为了更好地塑造喜儿这一角色,她连看了多遍电影《白毛女》,深入体会喜儿的情感世界和内心变化 。她还深入生活,去农村体验生活,观察农村姑娘的言行举止、神态表情,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在表演上,她摒弃了传统京剧的一些程式化动作,大胆采用贴近现实生活的表演方式 。比如在 “扎红头绳” 一段中,她把走花梆子的传统程式化为轻快地舞弄辫子,左顾右盼,生动地表现出喜儿内心的喜悦和父女之间的深厚感情 。

同年 4 月,杜近芳又参与创排了现代京剧《林海雪原》 。在剧中,她饰演的白茹是一位年轻的女卫生员,这与她以往饰演的角色有很大不同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下矿井体验生活,学习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她还向部队官兵请教,学习军事动作和战斗姿态,力求将白茹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真实、生动 。在表演中,她将京剧的唱念做打与现代军事元素相结合,展现出白茹的勇敢和机智 。她的精彩演绎,为这部剧增添了不少亮点 。

除了《白毛女》和《林海雪原》,杜近芳还在京剧现代戏《红色娘子军》中有着出色的表现 。她饰演的吴清华,是一位性格刚烈、追求自由解放的女性 。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她去海南实地考察,了解当年红色娘子军的英勇事迹和生活环境 。她还学习了舞蹈和武术,将这些元素融入到京剧表演中,使吴清华的形象更加英姿飒爽 。在 “常青指路” 一场中,她通过激昂的唱腔和有力的动作,将吴清华对党的感激之情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

杜近芳深刻意识到,样板戏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时代发展到特定阶段,戏曲艺术谋求革新的必然产物。在那个特殊时期,传统戏曲舞台长期被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充斥,广大工农兵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在艺术舞台上却缺乏展现自身生活与精神风貌的机会 。样板戏的诞生,打破了这一局面,将目光聚焦于普通劳动者、革命战士等群体,让京剧等戏曲形式得以反映新时代人民的奋斗与追求。倘若彻底否定样板戏,戏曲创作便很可能因缺乏创新动力而重回老路,再度被传统的帝王将相题材主导。毕竟,传统题材经过长期积累,创作素材丰富且驾轻就熟,而新题材的开拓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探索。一旦失去样板戏在题材创新上的示范作用,戏曲创作者们在选材时,便极易回归到熟悉的帝王将相故事之中 。

杜近芳不仅在国内的京剧舞台上熠熠生辉,还多次肩负起文化交流的重任,作为文化使者,将京剧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领略到了中国京剧的独特魅力 。

1955 年,杜近芳随中国艺术团访问了瑞士、法国、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八国 。这是她首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京剧艺术的风采 。在这次访问演出中,她精心准备了自己的拿手剧目,如《白蛇传》中的 “断桥” 一折 。在国外的舞台上,她面临着诸多挑战,不同的文化背景、观众的审美差异以及舞台环境的变化,都给她的演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

但她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表演,成功地征服了外国观众 。在法国巴黎的演出中,剧场是西式的歌剧场,舞台特别高,观众离舞台较远 。杜近芳一开始担心观众听不见她的演唱,询问剧场老板是否可以使用扩音器,却遭到了拒绝 。然而,当她登上舞台,开始表演时,她那清脆悦耳的嗓音和精彩绝伦的表演,让整个剧场都沉浸在京剧的魅力之中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她的表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

1956 年,杜近芳又踏上了南美洲的土地,赴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演出 。这次访演,让当地 “刮起了中国京剧的旋风” 。她在剧中饰演的虞姬,以其优美的唱腔、婀娜的身段和独特的东方韵味,被媒体盛赞为 “东方皇后” 。在演出过程中,她与当地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让南美洲的观众对中国京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

1957 年,杜近芳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 “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 。这是一个国际性的文化盛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艺术家 。杜近芳在联欢节上以《拾玉镯》《嫦娥奔月》两剧和清唱《金水桥》,凭借精湛的技艺和出色的表现,获得两枚金质奖章和一枚银质奖章。她的获奖,不仅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也让京剧艺术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

薪火相传

晚年的杜近芳,虽然离开了舞台的聚光灯,但她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贡献并未就此停止 ,而是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了京剧传承的伟大事业中,用她的智慧和经验,为京剧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

2001 年,旨在抢救、发扬京剧艺术的系统文化工程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 启动,杜近芳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 。她亲自为自己的代表作《白蛇传》《谢瑶环》《柳荫记》《桃花扇》等进行录音配像 。在这个过程中,她一丝不苟,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要求 。从唱腔的韵味,到身段的动作,她都反复琢磨,力求将自己最完美的艺术呈现给后人 。她还不辞辛劳地指导弟子学生为自己的二十余出经典剧目配像 ,她耐心地讲解每一个动作的要领,每一句唱腔的情感表达,让弟子们深刻领悟京剧艺术的精髓 。这些珍贵的音配像资料,成为了京剧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为后人学习和研究京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

杜近芳深知京剧传承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因此她始终心系京剧事业的接班人 。多年来,她受聘担任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导师 ,在课堂上,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学生们 。她不仅注重教授京剧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更强调对人物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她会通过讲述自己的艺术经历,引导学生们如何深入角色,如何在舞台上展现出京剧的独特魅力 。她还经常亲自示范,一招一式,都蕴含着她对京剧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

杜近芳还连续多年为京剧专业中青年教师高级进修班的学员传授《红色娘子军》《谢瑶环》《白蛇传》中的经典片段 。她的教学方法独特,注重启发式教学 。她会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员们自己去思考和探索 。她鼓励学员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

杜近芳的弟子众多,桃李满天下 。其中,陈淑芳、李胜素、丁晓君、窦晓璇等,都在京剧界崭露头角,成为了新一代的京剧名家 。她们在杜近芳的悉心教导下,不仅继承了她的精湛技艺,更传承了她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她们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让人们看到了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让杜近芳的艺术精神得以延续 。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