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传统戏曲如何叫好又叫座

更新时间:2025-09-17 14:22  浏览量:1

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荣坤

近年来,传统戏曲剧目频频“出圈”,创新佳作不断涌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走入剧场。创新如何让传统戏曲剧目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那些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究竟具备哪些特质……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行业相关人士。

求创新之变: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白蛇传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东粤剧院创排的粤剧《白蛇传·情》历经11年精心打磨,凭借400余场巡演佳绩,足迹遍布国内外40余座城市。据悉,该剧的观众群体中年轻人超过80%,其中18岁至45岁观众是主力人群。这部脱胎于田汉先生经典版本的作品,无论是艺术呈现还是市场反馈,都尽显传统戏曲拥抱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晋剧《烂柯山下》改编自“朱买臣休妻”“马前泼水”等传统故事,跳出了完全继承老戏与全新创排剧目的常规路径。编剧徐棻结合演员特点,融入现代人对婚姻价值的多方面思考,完成创新性编排。自2006年推出以来,《烂柯山下》累计演出超千场,观演人次达数千万,还被川剧、秦腔、评剧、桂剧、滇剧等8个剧种移植,多名演员更是凭借剧中角色斩获奖项。

“孙悟空和巨灵神打架时,巨灵神老被打屁股,太好笑了!”11岁的马逸辰看完京剧《大闹天宫》后非常兴奋。陪同观演的孩子妈妈观察到,孩子们对孙悟空角色天然亲近,剧中巧妙的情节设计让传统京剧变得易懂又有趣,既守住传统底色,又兼具童趣表达。

作为国家京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大闹天宫》在春节、儿童节、暑期频频上演。虽是经典,却会在不同时代演绎中被赋予新表达。该剧于暑期开启了全国巡演,走进16个城市,实现了非常可观的票房收入,反响热烈。

与此同时,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指导下,国家京剧院携手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连续3年于春节期间将京剧《龙凤呈祥》搬至线上,以演播形式推动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这不仅培养了年轻观众,还成功吸引江苏等地演出商邀约线下演出,实现“线上引流至线下”的效果。

谈创新之道:

“穿着古装”的现代故事

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介绍,《白蛇传·情》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戏曲元素的突破性重构。表演上,它颠覆传统白蛇“短打”功夫戏的呈现方式,以“以柔克刚”为核心理念,将长水袖、踢枪等技巧融入其中,借灵动飘逸的肢体语言传递了人物情感。“白蛇”扮演者、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也凭借这一革新斩获梅花奖等重要奖项。唱腔音乐上,该剧弱化了传统粤剧梆黄为主的唱腔音乐,选取以契合年轻人审美与传唱的小曲为主的音乐旋律。

此外,该剧还跳出传统叙事框架,以“情”为核心重构故事,聚焦“人间至善至美”的情爱追求,打破人、妖、神的界限。

作为饰演朱买臣的老生演员,谢涛在《烂柯山下》的表演中“跳出跳进”:既从男性视角展现角色困境,也以女性身份换位思考,让人物更立体。剧中“休书”“马前泼水”等片段,因贴近普通人生活状态,被观众评价“像穿着古装演现代故事,脱下戏服就像身边人”。融入现代婚姻观、价值观的剧情创新,让观众在传统叙事中找到了当代共鸣。

谢涛介绍,《烂柯山下》以晋剧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表演为核心,聚焦故事感染力与人物塑造,避免节奏拖沓。同时兼顾传统声腔优势与现代审美,既保留晋剧高亢激越的特质,又加入干板吟唱等细腻表达,让老戏迷认可、新观众易懂。

《大闹天宫》在御马监场次,借鉴小花脸的滑稽步法与诙谐表情,尽显孙悟空的灵动俏皮;在二猴山等场景,则融入花脸的威猛气场,借“炸音”烘托情绪张力,凸显角色反抗精神。年轻一代演员还加入扔刀、扔圈等绝活,搭配下高、弹板前扑等硬功,让武戏场面更精彩。

饰演孙悟空的国家京剧院演员朱凌宇说:“要始终扎根京剧猴戏的传统内核,继承老艺术家的表演范儿,保留武戏精髓与角色精神内核,先继承再谈创新。”这种守正创新的理念,是《大闹天宫》久演不衰的关键——它印证了传统戏曲的创新是在吃透经典的基础上,用当代观众能共情的方式讲好老故事。

破创新之难:

经得起艺术与历史的检验

谈及传统剧目的创新,谢涛认为核心在于“三重平衡”:一是平衡传统精华与现代审美,需深挖传统故事内核,同时贴合现代人的价值取向与节奏需求,避免脱节;二是平衡剧种特质与情感表达,以晋剧为例,既要保留其高亢激越的声腔优势,又要通过细腻表演展现人物复杂情感,避免生硬割裂;三是平衡艺术高度与市场接受度,既要保证作品的艺术品格,又要让不同层次观众能看懂、喜欢。

在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看来,传统剧目创新的最大难点是创造新的表演程式。进入信息时代,京剧表演要贴合现代生活,塑造新程式。比如多年前,甘肃省京剧院《骆驼祥子》中“祥子拉洋车”的表演程式、天津京剧院《华子良》中“扁担表演”的程式,均因突破创新引发轰动。

国家京剧院在传统经典复排上不断实践,王勇认为,复排遵循守正原则,表演、演唱以“一对一传承”保证原汁原味;创新则体现在服装、舞美上,融入现代审美以呼应当代观众需求,这正契合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的艺术理念——在尊重京剧艺术规律与中华审美原则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调整,不做“改天换面”的颠覆。创新的每一步都要经得起艺术与历史的检验。

近年来,我国戏曲艺术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发展,成果显著,这离不开国家政策措施的有力支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等一系列推动戏曲发展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为行业发展奠定政策基础。同时,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搭建展演展示平台,持续举办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等活动,全方位推进创作扶持工程与人才培养项目,多措并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戏曲艺术实现守正创新、融合并进。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