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梨园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花谱”书热捧安庆戏曲

更新时间:2025-09-17 08:52  浏览量:1

转自:新安晚报

乾隆时期出现戏曲热,围绕名伶开展各种活动,如评花、选色、出花榜等。到了嘉庆、道光年间,花谱、花榜、咏花诗一类的书刊更加行时,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可谓“谱得燕兰韵事传,年年岁岁出新编”。

“花谱”知名的有《消寒新咏》《日下看花记》《燕台集艳》《长安看花记》《金台残泪记》《众香国》等等。这些花谱书相当畅销,有刻印,也有抄本,作者大多是久居京师的文人,说明戏曲的发展离不开文人的推动。文人既可以捧红一个新人,也可以“唱衰”一个名角。

“花谱”推崇徽班

最早记载安庆戏曲的文人,是明朝张岱,他在《陶庵梦忆》中说:“阮圆海家优,讲关目,讲情理,讲筋节,与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笔笔勾勒,苦心尽出,与他班卤莽者又不同。故所搬演,本本出色,脚脚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阮大铖在政治上名声很臭,但历代都有人对他的《燕子笺》《春灯谜》《牟尼合》等戏剧作出很高评价。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写道:“是日新演《燕子笺》,曲尽情绝。”

乾隆年间的文人李斗有一部笔记《扬州画舫录》,收录不少珍贵的戏曲史料,其中用“安庆色艺最优”六字推崇安庆徽班。扬州人焦循在《剧说》中记述了安庆梆子演出《桃花女与周公斗法》等剧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并予以高度肯定。当时,中国戏曲界经历了一场激烈的“花雅之争”。权贵与正统文人认为昆曲“雅”,而其他各地戏班唱的戏曲为“乱弹”。“花部”的“草台戏”是比不上“雅部”的“堂戏”的。但焦循认为“花部原本于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叟、渔父,聚以为欢,由来久矣。自西蜀魏三儿倡为淫哇鄙谑之词,市井中如樊八、郝天秀之辈,转相效法,染及乡隅”。

自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于乾隆五十五年先后抵京,至乾隆末又有四庆、五庆等徽班陆续抵京。这就使得在艺术上拥有出色本领的进京徽班,在数量上也占有明显的优势,出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面。(《梦华琐簿》)

张际亮在成书于道光八年的《金台残泪记》中说:“京师梨园乐伎盖数十部矣。惟推四喜、三庆、春台、和春,所谓四大徽班者焉。”嘉庆以后,徽班的影响日渐增大。据《日下看花记》载:嘉庆初年在北京的徽班演员,安徽籍有21个,其中安庆籍20个。据《众香国》载:在北京的安徽籍徽班艺人,主要是安庆籍的,其中三庆班有20个,三和班有9个,三多班有3个,和春班有11个,四喜班有6个,春台班有10个,庆宁班有5个,计有64个。据《听春新咏》载:和春班22个,四喜班14个,三和班9个,三庆班15个,春台班9个,庆余班1个,计70个。这些数字出自当时文人的笔记,所记大多是出色的艺人,实际数目应该更多。

文人的记载和评价,说明“文化人”认同从明万历天启时期到清中期,安庆地区尤其是怀宁已为戏曲艺术的发展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长安看花记》中曾这样记载:“嘉庆以还,梨园子弟多皖人,吴人渐少。”另一部写于道光二十二年的《梦华琐簿》也曾记载:“戏庄演戏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陈其年于《冒巢民五十寿序》中说:“金陵歌舞诸部甲天下,而怀宁歌者为冠。”锦正若在《都门杂记·词场序》中说:“怀宁县产优最多,故石牌土人有口号曰‘无石不成班’。”

安庆伶人表现“全能”

《法婴秘笈》《明僮合录》《菊部群英》《辛壬癸甲录》等等,都对安庆伶人的“全能”表现给予肯定。《燕台集艳》中列出“十艳”,全是安庆徽班演员。《燕台集艳》里对皖人丁春喜(一说扬州人)的评语是:“人间天上,软玉温香。”前四字盖喻其为世所难得之人才,是对其艺术水准的评价,后四字则是对其艺术风格的赞赏,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

《听春新咏》等书记载,徽班的昆、乱同台演出是一个特点,安庆艺人多长于昆曲,常有“昆、乱俱妙”“昆、乱、梆子俱谙”,这就使安庆戏班与其他众多“乱弹”的草台班子区别开来。安庆戏班规模比较大,生、旦、净、末、丑俱全,而且在角色分工上比昆、弋的体系更加完备,所能表现的生活面也更广。正因如此,出现了全国各地城市“戏庄演戏必徽班,戏园之大者……亦必以徽班为主”的情形。

《同光十三绝》是晚清画师沈蓉圃于清光绪年间绘制,该画中所展现的是清代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13位奠基人,他们都是技艺非凡的表演艺术家。其中就有三位安庆人,分别是程长庚、杨月楼、郝兰田。还有一位老生卢胜奎,祖籍怀宁石牌(一说江西)。

程长庚祖籍潜山市王河镇程家井村,道光年间入京,同治、光绪年间曾掌三庆班,同仁尊称其“大老板”。工文武老生,腹笥渊博,能演300余出戏。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中说他“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杨月楼祖籍怀宁县,相传咸丰年间随父杨二喜进京,他嗓音洪亮,文武皆能,扮相仪表堂堂,有“天官”之誉。程长庚去世后杨月楼接掌三庆班达10年之久。因为演绎孙悟空非常出色,有“杨猴子”“美猴王”之誉,并以武戏文唱著名,形成“老杨派”艺术风格。郝兰田祖籍怀宁县,清道光、咸丰年间进京,因与程长庚同乡,遂入三庆班。凡老旦应工之戏,无一不会,其唱腔高亢有力、苍老深沉,念白犹如老妇一般。

品题歌咏赞赏安庆名伶

徽班历届著名艺人郝天秀、高朗亭、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王九龄、叶中定、王鸿寿、夏奎章、杨隆寿等等,均为安庆地区人。

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中称郝天秀“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小铁笛道人已经满头白发,但他评戏赏角的能力得到公认,伶人们期盼能上他的“花谱”,“万花环护待题诗”,从而带来实惠,谁得到有影响力的文人妙笔“品题歌咏”,会名声日高,成为名伶。

小铁笛道人如此推介怀宁人鲁龙官:“扮店家妇,青裙窄袂,风趣横生,但聆娓娓清言,足值明珠一斛,洵一朵雕栏白玉花也”。题诗:“说到卿名交口夸,秾春最易铄容华。相逢及赠梅村句,珍重雕栏白玉花。歌楼几度见红妆,豪竹哀丝泪数行。莫道惜花情尚浅,闻歌一字一停觞。舞袖长纡宛转身,生憎燕环未停匀。长安春色留人住,眼福今朝算十分。贺新郎去伴香闺,荆布闲情体入微。再到只消蛾淡扫,故人雅抱未全非。”

高朗亭的出色演技,得到不少士大夫文人赞赏。《消寒新咏》三位作者之一的问津渔者自言:“余客京师,几近十载,往来岁月,大半消磨于歌馆中。”他的评价也是很有权威性的,比如:“高月官,或云三庆徽掌班者……善南北曲,兼工小调。尝与双凤、霞龄等扮勾栏院妆,青楼无出其上者……所谓入烟花之队,过客魂销;喷脂粉之香,游人心醉者矣。”从这段文字中便可得知,高朗亭出神入化的表演是怎样倾倒当时观众的。年过四十的高朗亭已基本上息影舞台,偶尔应戏迷和后辈的要求粉墨登场,仍然光彩照人,赢得赞赏。

场馆介绍
北京梨园剧场位于宣武区虎坊桥前门饭店内。由北京京剧院与前门饭店联合创建,1990年10月开业,以戏曲演出为主。剧场由演出厅、展示厅和展卖厅3部分组成。演出厅由剧场舞台和观众席组成,舞台台高8米,宽12...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宣武区永安路175号
乘14、15、23、25、102、105等路公共在永安路站下
梨园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