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会莉:一声秦腔一生执念
更新时间:2025-09-17 08:46 浏览量:1
渭南日报 记者 赵倩茹
9月15日17时,记者来到位于富平县中华郡景区的渭南百团戏曲联赛现场,此时,距离比赛正式开始还有一个小时。在戏台西侧,记者见到了蒲城县易风剧团戏曲演员南会莉,她端坐在塑料椅上,对着化妆包里的小镜子认真上妆。油彩、粉底、胶带依次铺开,只见她对着镜子勾画眉眼,手指翻飞间,不过10分钟,一位老旦的妆面已然成形。这是她从艺30多年来积攒下的功夫。
南会莉正在准备戏曲表演造型
50岁的南会莉是蒲城县易风剧团的台柱子,唱小生、须生、老旦,尤以扮相俊朗的小生见长。时光倒回1989年,14岁的她在村子里的庙会上第一次看到白水剧团演出的《桃李梅》。“当时只觉得台上演员穿得花花绿绿好看,声音铿锵有力。”她说,就是这惊鸿一瞥,让她下定了做戏曲演员的决心。
随后,她进入西安市五一剧团训练班开启了戏曲学习生涯。令她记忆深刻的是,在长安区杜曲镇的汇报演出中她跑的第一个龙套。“虽然只是个小角色,但台下坐着许多名角,心里满是骄傲。”真正开启她舞台生涯的是启蒙戏《三回头》。在恩师李淑贤的鼓励下,她完成了人生第一个35分钟的个人表演。“那是我在训练班两年来第一次正式登台,手心全是汗,声音却异常坚定。”南会莉说。
戏曲演员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婚后的南会莉因为家庭原因回到了家乡蒲城县,成为了县剧团的一名戏曲演员。那时的县剧团经营不景气,孩子的奶粉钱都一度成了她生活的难题。但即使生活拮据,她也从未想过放弃。“是热爱让我留了下来。红白喜事跑场挣点外快,慢慢熬过来了。”后来剧团条件逐渐改善,孩子也大了,南会莉终于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戏曲表演事业。“现在才觉得唱戏有了底气,不再是完成任务,而是真正理解角色。”她会心一笑说道。
2023年,因工作变动,南会莉从蒲城县剧团来到了易风剧团。每天清晨6时,她会准时开始压腿、吊嗓子,练习基本功。“年龄大了,功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就知道。”练完功到剧团后,若是新戏就得反复排练,直到每个动作都十分熟练。
南会莉所在的易风剧团前身只是一个培训机构。团长刘新虎最初教授二胡、板胡和秦腔表演,在学员们的建议下,2022年初,易风剧团正式成立。从在红地毯上表演,到团里的演员筹资购买舞台车、灯光音响设备等,剧团一步步走上正轨。“我们剧团是一个凝聚力特别强的团体,有困难大家都会商量着一起解决,台下大家没矛盾,台上自然配合默契,演出效果更是没的说。”谈起自己所在的剧团,南会莉的脸上流露出些许自豪的神色。
说到演出趣事,南会莉眼睛发亮,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戏台上的事儿,可不光是唱念做打,更是‘斗智斗勇’。”她笑着举例,“有一次演《火焰驹》,我扮黄璋,刚要拍案而起,谁知那桌案是临时搭的,竟有点晃悠。我心想‘坏了’,但戏不能停啊,只好顺势将拍案改成扶案,再加一句‘气得老夫浑身颤’,倒把人物的气恼演得更真了。台下叫好,说我这动作加得好。”说罢,她爽朗地笑起来。
化妆完毕,南会莉对着镜子整了整灰白的头套,将最后一丝碎银发仔细拢入网巾。再过半小时,她将饰演《赵五娘吃糠》中那位饥寒交迫、忍辱负重的婆婆。深色的戏服朴素无华,与记忆中《桃李梅》的华美扮相截然不同,但唱腔依旧需要那份铿锵之力。
油彩在她脸上刻画出岁月的沟壑,但当她抬眼望向镜中时,目光依然如少女般明亮而炽热。一声秦腔,自14岁那年闯入她的生命,便再未离开。这一声,是初心,是生计,是磨难,更是归宿。30多载光阴如水漫过,带走了青丝,刻下了皱纹,却冲不淡那份深入骨髓的执念。她说,这一生,不是她选择了秦腔,而是秦腔认定了她,她便用全部的岁月,应了这声呼唤,还了这场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