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镇郑礼启:琐碎中的坚守,平凡处的光芒
更新时间:2025-09-16 20:20 浏览量:1
“小楼门”撬动“大治理”,“微之光”暖润千万家。梨园镇深入推行“楼门长”制度,涌现出一批热心邻里、守护平安、宣传文化、挺身而出的基层榜样。他们以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化解矛盾,成为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郑礼启,是通景园小区191号楼1单元的楼门长,也是一位优秀的志愿者。邻居们都亲切地叫他“老郑”。在社区这个大家庭中,老郑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成为了邻里之间不可或缺的温暖力量。
图|正在宣传社区活动的老郑。
消防栓旁的“较真儿”
从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完好,到留意楼梯扶手是否稳固,老郑从不放过任何细节。一次,他发现楼道堆满杂物,既影响通行,又存在安全隐患,他立刻逐户敲门,耐心劝说清理。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还主动帮忙搬运。没过多久,楼道变得整洁通畅,居民们也多了一份安心。
平日里,老郑始终关注楼内各类事务。大到房屋漏水、管道堵塞,小到灯泡损坏、电梯故障,只要发现问题,他总会第一时间联系相关人员维修,并在居民群里及时跟进进度,让大家随时了解情况。在他的细心守护下,整栋楼生活秩序井然,邻里安全感十足。
更重要的是,老郑的这份坚持渐渐感染了大家。如今,不少居民看到杂物会主动提醒或帮忙清理;发现公共设施损坏,也会及时在群里反馈。楼道的整洁与安全,已成为191号楼1单元居民共同关心、共同维护的事。
图|清理社区楼道的老郑。
噪音里的“和事佬”
邻里相处,难免有摩擦。有一次,楼下刘奶奶因楼上孩子跑跳噪音无法午休,和楼上小王一家争执起来。老郑闻声赶来,先把气得直喘的刘奶奶扶进自家:“老刘,您消消气,身体要紧。我上去和小王他们沟通一下。”转头,他敲开了小王家门。小王夫妇也有些无奈:“郑叔,孩子还小,说了也不听,我们总不能把他们绑起来吧?”
老郑没急着批评,反而笑了笑说:“理解理解,小孩子活泼是好事。不过刘奶奶年纪大了,午休时间确实需要安静些。咱们一起想想办法?比如在活动区域铺块厚地毯,或者固定个游戏时间段?”小王夫妇听了,觉得建议在理,也意识到自己先前考虑不周。
在老郑的牵线下,两家坐一块儿聊了聊。小王主动道歉,承诺会注意,刘奶奶也表示理解。没过两天,老郑就看到小王家门口多了块新地毯。再后来,两家见面还常打招呼,刘奶奶有时还给孩子们塞点水果。一场风波,在老郑的巧妙斡旋下,化成了邻里间的理解和温情。
作为楼门长,老郑还积极参加社区“楼门议事厅情景模拟”培训,学习更规范、有效地协商和化解矛盾。他不仅学以致用,还带动楼里的热心居民组成“睦邻观察团”。如今,邻里间遇到小摩擦,往往会有热心邻居主动出面,参照老郑的方式尝试沟通调解,楼门内互谅互让、友好沟通的氛围越来越浓。
图|在调解邻里矛盾的老郑。
运动会前的“吆喝”
社区要搞趣味运动会,通知贴在公告栏。老郑一看,这活动好,能让大家聚聚,增进感情!他立刻化身“宣传委员”,不仅在群里发消息,还见缝插针地当面“游说”。
楼门口碰上买菜回来的赵姐:“周末社区运动会,带你家小宝来玩玩呗?有亲子项目,可热闹了!”赵姐犹豫:“孩子作业多……再说天也热……”老郑笑呵呵地劝:“写作业也得劳逸结合嘛!就在小广场,不远,就当带孩子出来放放风,跟邻居小朋友们玩玩,多好!奖品还有小玩具呢!”赵姐一听,有点心动了。
在电梯里遇到退休的王老师,老郑又说:“您身体这么硬朗,投沙包、踢毽子肯定是拿手好戏!一定要来露一手,给咱们楼争争光!”王老师逗得哈哈笑:“老郑你这张嘴啊,行行行,我一定去凑个热闹!”
运动会当天,1单元的居民来得特别齐整。大家笑着、闹着,加油声此起彼伏,平时点头之交的邻居,在拔河比赛中成了并肩作战的队友,关系一下子就拉近了。看着大家开心的笑脸,老郑觉得,这“吆喝”值了。
平日里,无论是垃圾分类宣传,还是社区清洁日,老郑总是这样热情动员,让一个个“小家”真正融入“大家”。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如今,楼里的几位热心大姐还自发组成“活动小分队”,每逢社区组织大型活动,她们都会主动帮忙布置场地、招呼邻居。活动结束后,也常有居民主动留下打扫。邻里互动正从“被组织”转向“自发参与”。
图|参加社区趣味运动会的老郑。
老郑常说:“楼门长管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落到实处,就成了邻里间最暖的牵挂。”这话朴实,却道出了社区治理的真谛。通景园社区的和谐有序,正是源于无数个像郑礼启这样的楼门长,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他们像是社区灵敏的“神经末梢”,及时感知居民需求;是温暖的“黏合剂”,用点滴行动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也是积极的“宣传员”,不断激发大家参与社区共建的热情。
如今在191号楼1单元,共护楼道整洁、主动调解纠纷、热情参与活动,已逐渐成为居民的习惯。这种守望相助的邻里情,这种自觉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正是老郑日复一日用心付出、以身作则结出的硕果。他参与的“楼门议事厅情景模拟”等社区赋能培训,也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能力和治理意识,让楼门自治更具活力。
郑礼启的故事,是基层社区治理精细化、人性化和充满活力的真实缩影。正是这些扎根于楼门单元的“热心人”和“勤务员”,以日复一日的琐碎坚守,编织出社区安全、和谐、温馨的美好图景,让“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城市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为筑牢基层治理的根基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平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