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家在天津:最刁钻的戏迷观众捧是真捧,摔是真摔
更新时间:2025-09-16 06:16 浏览量:1
京剧行一句老话:北京学艺, 天津磨练, 上海赚钱,还有句话:“若想艺压当行人,就去天津抖精神”,意思是在天津这个精于观赏的大码头站住脚的“角儿”一定是“好角儿”。
然而,“天津走红”就不是那么容易。一个演员在北京学好戏之后,他就必得找一个刁钻的地方去考验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真有了根基。到什么地方去最好?天津!再刁钻不过的是天津观众,天津的观众认同了,天下人也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京剧虽不源于天津,但其形成与发展都与天津密不可分。天津戏剧爱好者之多,观众鉴赏水平之高在全国闻名。天津人爱看戏,天津人懂戏,天津人会戏,天津戏迷爱讲戏、爱品戏、对戏痴迷,甚至天津的戏迷比专业演员会得还多,所以,演员一点小的失误、一个细节上的错误,都难以逃过天津戏迷锐利的眼睛,唱京剧的人必须得过天津这一关,才算是角儿,天津就是戏曲演员专业水平的“校场”。
天津戏迷有两个“之最”,是来过天津的演员们感触最深的。一是最享受天津戏迷炸了锅似的叫好,天津戏迷叫好叫的是地方,叫的恰到好处,知道把握火候调动演员的精神头,往往一个好,能使舞台上的演员跟打了鸡血似的,精神倍增,台上演员卖力气的演,台下戏迷拼了命似的叫好,台上情绪高涨,台下大呼过瘾。因为戏是给懂戏的人看的,所以只有在天津,才有这种激情互动。
可一旦你失误了,那倒好叫的,能把那些没经验的演员叫懵。所以演员在天津最享受叫好,最怕的是叫倒好。
要是说名角都是天津唱红的也许是天津人吹牛,但是,由于天津观众的挑剔和懂戏,趟过天津码头的被认可演员大都成为名家。这就给各地的京剧演员设立了考场,没有不想到天津考试的。于是演员们就有了压力,也是动力。设法到天津码头亮相。凡是在天津过了观众关的,到别处就不在话下了。
天津观众捧角儿也是真捧,梅兰芳大师就视天津为福地。
杨小楼的发祥地也是在天津。杨小楼是武生大师,现代京剧武生或多或少都与其有些渊源。一般说杨小楼的成名,多疑其与老佛爷西太后的特殊关系。其实,在被老佛爷赏识之前,杨小楼自幼入小荣椿科班,后拜俞润仙为师,始终未能出头。就是因为到了天津一趟,便名声大振了。而在天津将自己名字由杨嘉训改为杨小楼,也就成了他以后终身艺名。
20世纪20年代后,京剧界各派名演员竞相来津献艺,他们都把“过天津关”做为检验自己水平高低的标志。为此,天津认可并捧红了一批颇有才华的青年京剧演员。如李少春、童芷苓、赵燕侠等。就连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等四小名旦,也是在天津唱红而名声大噪的。
再如荀派名旦宋长荣老师,曾几何时,虽说宋长荣老师到各地演出颇有好评,却总是不能大红。后来到天津演出,起始不被重视。他和剧团住在南市小旅馆里,衣着像一村夫,演出也是在最次的南市小剧场-------劳动剧场(那里一般只是演曲艺,类似现在茶楼的档次)。戏报是粗糙的印刷品,演出前一天宋先生还专门到各剧场提前赠票。后来被天津观众和天津媒体捧红,演出剧场由劳动剧场挪到华北、挪到一宫、最后挪到中国大戏院。接着去了北京,到北京是因为在天津红了,然后又回天津答谢演出。
在天津想红可不容易,你得有真本领, 天津人看戏讲究,要求严格,不好糊弄。角儿唱劈了全喝倒彩,个个都是内行人,难怪有人在全国大红,却不来天津演。在京剧界演员都认可,在天津成名是公认的,其实这里也体现了天津对京剧艺术的看重,尊重。天津观众一直就是这样,不管哪儿的演员,只要好那是真捧,不管你多有名出了错照样哄,这也说明了天津人的直率,诚实,就连马连良、谭富英两位大师都在天津遭过哄。
赵燕侠先生曾经在天津演出《玉堂春》,其中“起解”一段,因“行路”之中原板没有达到“七恨”的要求,其实这是赵老师改进后的版本,可是天津的观众却不认,最后也是挨了倒好。而赵老师的处理方式也是比较特殊,她直接停止了演出,并且表示可以退票,而这一举动也之下戏迷和观众竟然也不喊倒好了,反而是安静了下来,赵老师见安静了下来也就接着表演。
赵燕侠先生
在天津挨过倒好,十年八年不来的“艺术家”也有的是,耿其昌和李维康二位老师曾经去天津演出,当初是和邓沐玮老师合作的《大探二》,其实这三位的《大探二》十分经典。但是这次在天津演出因为耿其昌老师掉板了,而随后李维康老师也有些紧张忘词了,最后也是挨了倒好。
据说有一次王正屏先生演【盗马】假牙掉了都遭哄了(呵呵,其实大可不必。)
凌珂老师是著名的京剧余派老生,其前一段在天津演出《秦香莲》也是挨倒好了,而原因是他将唱词“我命韩琪出宫办事,不想被响马杀死了”,唱成了“我命韩琪出宫办事,不想被驸马杀死了”。这一句错误也是挨了倒好,许多戏迷感慨这驸马怎么还自己承认了呢?
凭心而论,天津观众虽然也力捧于魁智,于老师在天津所受的待遇则远不如其他在天津一炮走红的演员(呵呵)。
这可能是因为天津的杨派底蕴太过深厚,以至杨派演员在天津就不如奚派、言派那样受欢迎,这样的情形在裘派花脸演员那里也如此。天津有邓、康、孟等几位大花脸,其他花脸来了天津,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战友京剧团的杨燕毅老师在2000年的天津礼堂演出时被叫了倒好,杨燕毅倒好那次我也看了,记得《大保国》老生好像是走板了,得了个倒好。后面《二进宫》花脸的麦克好像有问题,不是没声音,而是音质不对,嗓子有点滋花,所以一直是倒好,以致过了八九年了,杨先生始终没来天津。
呵,天津戏迷观众有意思吧。